好产品经理具备几大条件

1、洞察人性:洞察是一切产品出生的基础
2、不断试错:不断尝试,反馈,目的就是找准体位。
3.1、简单化:不要挑战用户的耐性,真的没时间理你。
3.2、快乐化:制造用户的快感,才能分享你,才能长久的玩耍。
3.3、实用化:满足用户需求并形成习惯,不要脱离商业本质。
4、具有高情商:如果干菊花没有遇到凡士林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5、团队的安全卫士:做好团队的优化的同时必须优化提升自己。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元旦和朋友讨论,说起我自己的观点,小米确实很懂互联网,成功地找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成长办法,而且成功地包装了一条“互联网思维”的路,把大家引入歧途——反正,很多人由此知道了“互联网思维”,也错误地理解了“互联网思维”。

  那么真正的,或者说我认定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在我看来,精髓就在“互联”二字上。把原来不相干或者看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用通俗的话说,是“堤内损失堤外补”,用文雅的话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且举个娱乐行业的例子:现在很多明星接拍电影,并不需要太高的报酬,即便票房惨败对这些明星的收入都没有太多影响。这个生意里从哪赚钱?答案是,从“外面的”广告赚钱,先通过“不赚钱”的活动赚取眼球,赢得知名度,再用广告把这种知名度变现。广告播放强化了大家对明星的认知,又可以成为接拍下一部电影的资本。整个游戏中的三个因素:电影公司、明星、广告主。任何两者单独抽出来看,游戏都玩不起来:电影公司和明星合作,拍的电影票房并不好;明星如果没影响力,广告公司不会选择他;电影公司和广告公司就更难以建立合作关系。但三者凑到一起,整盘棋就活了,可以一轮轮地玩下去。

  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思维”,实质也是这种玩法。平心而论,相比价格昂贵的高端手机,小米手机还是存在差距的。很多人选择小米,是因为他敢于打价格战,性价比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如果高端手机的品质是 100 分,价格也是 100 分,那么小米手机的品质可能只有 70 分。一般来说,70 分品质的手机大概能卖 50-60 分(之前我说过,单从制造业来看,不存在“70 分价格提供 70 分质量”的做法,因为 100 分的标准是最顶尖的玩家制定的,高端一定要拉开差距)。但小米手机只卖 30-40 分,这样就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对于其它品质 70 分的手机,它有价格优势;对其它价格只有 30-40 分的手机,它有品质优势。小米手机以这样的定位杀入进来,迅速赢得了大量市场份额。

  如果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其它厂商不采用呢?因为这条路行不通——如果你只关心“一锤子买卖”,谁也经不起这么玩。那么,小米为什么敢这么玩?因为它做的是“互联”的生意:消费者用很低的价格购买小米手机,只是整个游戏的第一环,后面还有很多把戏呢。打个不好听的比喻,先用一点小甜头引诱你“上贼船”,上船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前些年有不少报道,说农民工和流水线工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里面经常提到,夜市上会有人以 5 块钱、10 块钱的价格,帮这些人下载视频、铃声到手机里,生意还很兴隆。大家都知道这种服务有多么简单,也知道利润有多高,但是在那个年代,“买手机”和“下载内容到手机”是割裂的,手机厂商知道视频、铃声利润高,却只能干着急,它们能把握的只有卖手机而已。在智能手机时代,局面有就大不一样了。消费者买了小米的手机,就会用小米的系统,就会进入小米的生态,就会给小米商城付费来购买各种内容。拴住客户的小米商城固然更方便、更便宜——以前或许下载一首歌要 5 块钱,现在只要 1 块钱,但提供这些服务的都是程序,服务大量对象的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计。所以手机可以卖很便宜,但购买环节“让利”给消费者的那部分并没有消失,反而成为贡献收入的涓涓细流,永不干涸。

  如果留心,会发现有些解释“互联网思维”的文章会提到“把客户变成用户”。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很可能会觉得奇怪:客户和用户有什么区别?终身给客户提供好的服务,花去大量成本,赚得一点口碑,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懂得的人却明白,“把客户变成用户”的本质,是黏住用户,持续和用户发生联系,借此大大降低各种后续服务获取用户的成本。

  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 MIUI 对小米为何如此重要。小米手机虽然便宜,但绝对不会大量发售搭载原生 Android 系统的手机,因为那样整个游戏的链条就断了,返祖到制造业时代打单纯的价格战,这是小米不擅长的玩法,也不可能有前途。从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MIUI 在 2014 年初的月流水已经达到 3500 万元,仅仅主题一项每个月也能带来几百万元的收入,未来不但能把卖手机的“让利”赚回来,还可以培养和黏住用户,产生更多的实际消费。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人并不懂得其中的奥秘。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财大气粗”的金主希望学习小米,推出了价格超低的手机,甚至开了不少实体店,但是不出所料,这些品牌很快被淘汰了。

  这种“互联”战法在其它产品上同样适用,比如小米的移动电源。我在深圳参观过不少做移动电源的厂家,大家普遍表示小米是搅局者,因为价格实在太低了。虽然小米移动电源在技术上和工艺上都没有挑战,但以这个价格出货,大家都只能赔本。单就移动电源来说,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持,怎么能满足推广、研发、运营的需求?怎么养得起一大家子人?这其实是行业的一般现状,紫米(小米移动电源团队,相对独立)也不能例外。那么,紫米是怎么做的?

  紫米是在小米的体系内经营的,紫米移动电源和小米手机虽然看起来毫不相关,但互联网把它们关联了起来。对于紫米来说,借助了小米的品牌,在用户认知度和营销效率上远远超过了主流的“移动电源品牌”;而且它有小米作后盾,有众多资源共享,不必担心“养一大家子人”的问题。从小米来看,紫米归属在“小米”的旗下,不必赚太多钱,仅仅靠用户量也能够壮大小米的品牌,强化消费者对小米的认知;而且紫米的营销、销售、售后等等都脱不开小米的体系,所以受到严格的约束,对小米本身只容许加分不容许减分(要知道,“加盟商”的管理其实一直是非常让人头痛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紫米和其它移动电源厂家的战斗,丝毫谈不上“势均力敌”,完全变成了步兵对阵集团军,单打独斗对阵立体打击,胜负几乎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一旦小米能构建合适的联系,找到配合作战的节奏,就敢于在很多领域复制和推广这种模式。

  如果我们顺着互联网思维的价值来自“互联”,来自“把原本不相干事物关联起来”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想到很多。比如用小米手机的人越多,小米能收集的数据(用户行为)就越多,这些数据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所以小米手机的“让利”里,其实包含了用户行为的价值——要知道,用户“免费”使用 Google 的真相,无非是自己的搜索行为和注意力成为了资源,由 Google 拿去向广告主收钱。又比如,在互联的世界里,越靠近联系的中央,能发生的联系越多,就越主动越有利。所以大家一窝蜂地要去做手机,做路由器,道理就在这里。相反,单打独斗的智能产品,哪怕做得再好,创造的价值其实非常有限的。我相信,Google 收购 Nest,收购 DropCam,都离不开这方面的考虑。对任何一家大公司来说,如何谋篇布局,从互联互通中产生价值,是应当严肃对待的重要问题。

  这就是我说的“互联网思维”,它的精髓在于“互联”,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把生意的链条变长,玩更复杂的游戏。单纯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似乎都没什么了不起,但组合起来,就创造了价值。如果不懂这一点,还死守着一锤子买卖,再怎么“专注、极致、快、口碑”,其实都是舍本逐末而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颇为青涩的程序员时,曾经有这么一段经历:

当时我们所在的公司有一款已经可用的光通信局端产品,但是功能非常简陋,而且性能也谈不上出色。我入职没多久,这款产品的芯片生产商刚刚退出了光通信市场,也意味着不会再有后续固件发布,更不会有新型号的芯片出现。
当时一位做硬件的师兄挺身而出,肩负起了为公司的后续产品进行芯片选型的工作。没多久,新芯片选型方案定了下来。但是问题来了——新的芯片厂家也是一家规模还不算大的美国创业公司,所以在发布固件之余,实在是没有实力开发 SDK 为设备商使用。那位师兄的硬件出身使他在选型时更多的看重这款芯片的硬件性能出色和硬件周边设计方便,而在软件开发方面考虑得并不多。

正在这个档口,订单来了。无巧不成书,订单提出的要求正好要比我们的老产品提供的功能多出那么几项,而多出来的这几项又正好在新芯片的手册上声称可以支持。这里补充介绍一下,当时这家新芯片厂家真的是非常有美式创业企业的冲劲,正在以每两周或者一个月的周期,不断地发布着新芯片固件和芯片手册。

我还记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一帮身着各种颜色羽绒服的技术员,呼吸都伴着白色雾气,一边搓着冻得通红的手,一边轮流在白板前写写画画,点点刷刷,反复讨论。那场景,如同我曾讲过的其他故事,令我一直记忆犹新。

那场讨论中,年轻的软件开发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要在旧产品上耽误时间,而要和世界的脉搏同步,要和新的芯片龙头企业同步开发,我们要把自己品牌的新型号光纤到户局端产品做成精品,功能出众,性能超群,用全面的功能和出众的性能来赢得顾客的青睐,进而打开局面。产品经理虽然不懂软件,但也被我们的气氛所感染,眼里闪烁着发现金矿的灼灼光芒。

在讨论中,只有一个瘦小内向的测试负责人提出过一点不同看法,他问现在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基于芯片手册,实际功能真的没问题吗?毕竟芯片刚刚下单,PCB 制版、物料准备、芯片上板等工序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实际的验证。

然而这种忧虑很快被那个傍晚狂热的气氛所盖过,正如跳跃的火焰让人看不见周围的霜雪。

2 个月后,芯片上板,软硬件联调时,发现终端会各种自动下线重启。

3 个月后,新固件发布,终端下线重启问题解决,却发现端口限速无效。

4 个月后,又有新的固件发布,端口限速问题解决,但是芯片内部桥不支持组播地址。这时,订单超期,我们始终无法交付重点关注组播订阅等功能的订单,公司因而错过了一次走上飞黄腾达道路的机会。在这 4 个月中,软件开发工作一直紧锣密鼓的有序进行,一点也没有耽误时间。软件架构的设计和实现都是非常迅速和高效的。但是为了组播功能在芯片固件上不能支持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在产品上实现,只能改用主控程序来实现实时配置,打乱了原本合理的架构,产品的软件工作效率一下子陷入泥潭。

7 个月后,解决了组播问题的新固件姗姗来迟,但是订单已经没有了,这时我们发现,虽然我们的确和华为和烽火等大厂在这一款主流芯片的使用上齐头并进,但是我们的公司已经没有资金继续当时的规模状态了。元气大伤的公司经历了很多人员变动,从此一蹶不振

  现在我还可以回想起那个寒冷傍晚的讨论,那时的气氛里其实并没有多少狂妄,有的只是一群年轻的开发者对于产品功能的完美追求;那时的气氛里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偏执,有的只是一群开发者对于开发一个完善软件体系的执念。如果当时选择旧的芯片方案,其实最终功能的添加也绝不会花费 4 个月的精力,只不过看起来用的芯片还是旧的,只不过看起来没有“弄潮”的主观感觉罢了。

  正因为我有过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并且在日后总是反思当时究竟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一个好端端的项目就这样泡汤了,我有了很多和没有这样经历的人不一样的观点和思考结论。

  今天的科技圈的朋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极致”。在论坛和新闻里,某某公司的成功源自他们对于“极致”的追求,某某公司产品的伟大,在于他们阐述了“极致”的用户体验等。一时间,似乎一个做技术的企业,如果不追求极致,如果不拿极致来标榜自己,就是不入流的表现,就是圈内朋友眼中的恐龙。

  有一次,在一个技术论坛里,我将过去两年自己做可穿戴产品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有一位做技术还比较资深的朋友留言说到:

“我觉得可穿戴设备受限于体积和续航能力,不能什么功能都要,一定要直奔主题,做到最简、最美、最实用。例如我老婆和她们的女性同事,一直抱怨手机太大,放在包里听不到。那么就只需做一个“信息提醒+时间显示功能”,对她们来说就足够了。其它的五花八门的功能,只能是负担。 我觉得,一个产品的极致,就是默默为用户服务,甚至不需要用户感知到它的存在。”

  本文不讨论可穿戴设备究竟应该如何设计,也不讨论这位朋友印象中的极致具体内容是不是合理,只是单纯从他的逻辑来看,就会帮他得出一个逻辑结论:“xxx 产品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做到极致”。

  我把他的原话和我整理出来他的观点和很多身边的程序员朋友讨论。大部分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这对啊,没错啊!我也这么想!”

  其实正是大家的反应才促使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从我的经历来看,大家的思路虽然看起来很合理,其实是经不住推敲,而且如果把这种思路当成产品开发甚至创业路上的指导思想,对不起,朋友,前面一定有大坑等着你哦!

  为什么说“极致”这种东西是经不住推敲?

  说白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某种“极致”的产品吗?我认为不存在极致的产品,甚至不存在有着极致倾向的产品。

  有人说你看乔布斯的苹果产品不就是“极致”的代表吗?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真不少,原因可能是他们记忆力太差。2007 年第一代苹果 iPhone 手机托乔布斯之手来到人间时,大家的确感慨于它的设计美学新颖独特,但是当时就有很多人吐槽 iPhone 手机的缺点。当时一副很有名的图片是将一部 iPhone 手机和一块石头放在一起,先列举它们的相同点:

  • 它们都不能播 Flash;
  • 它们都不能进行视频录像;
  • 它们都不支持邮件附件。

  再列举它们的不同点,原来石头比 iPhone 手机结实。这样的嘲讽段子广为流传,在 Nokia 统治年代的人看来,刚刚诞生的 iPhone 手机和“极致”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在当时的技术人员看起来,苹果手机不过是选用了一块支持多点触控的电容手机屏罢了,其他乏善可陈。也许现在大家因为苹果的成功而逐渐重新审视当年对 iPhone 的偏见,但这种偏见的存在恰恰说明苹果从来都不是追求所谓“极致”的。

  再看谷歌、微软、亚马逊、IBM、Facebook、Twitter、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巨头们,也看不出它们的哪款具体的产品带有公认的“极致”烙印。

其实,“极致”从来都不是产品需要具备的品质,甚至从来都不是成为产品的开发倾向。产品的天性,只是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体现技术的价值而已,无他。

  但是这两年的确一股“极致”的语境席卷技术圈和创业圈。大家动辄就说雷军做小米手机追求极致,一会又说罗永浩真的是追求极致,还有不少人追捧黄章做产品追求极致,紧跟着的周鸿祎、傅盛、刘作虎等等,也都间或被圈里圈外的人奉作极致主义者,真不知道这是在吹捧,还是在用高级方式黑他们。黑吹风起云涌之后,后来的创业者们,往往赶紧给自己也打上这样的标签,以免看起来没有“成功相”。说穿了,“极致”在这里,已经成了一种宣传与推销手段,和“高尚”用于房地产销售, “领袖”用于汽车销售,是差不多回事。

  思想淳朴而又善于虚心学习的程序员和技术开发人员在这样的语境下容易受到影响,开始产生词语崇拜,觉得“极致”这个表述可以用在工作中,并口口相传,形成某种一致的意见。我承认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极致用在产品开发和创业中,就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后果,有两种情况:

  • 第一种,在产品开发中引入“极致”概念,必然带来一个逻辑谬误,那就是,我只管做好我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至于用户想要什么,我不用关心,也不应该关心,因为做到极致,用户自然就买账了。
  • 第二种,在创业中引入“极致”概念,小小的体量,却要大跃进式地完成跨越式的开发工作,制定一个又一个和自身实力不相称的项目计划。

  这两种情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会出问题,但是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一个看起来良好的“极致”观念,这就说明其实是观念害人。

  写了多年代码,做了多年产品和不同的项目,笔者的感受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代码工程,尤其没有推翻原来设计而后短时间重来能写得完美的代码。

  软件开发是有规律的,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软件产品在特定功能情境下,就应该维持其可运行状态就是最好。认为有了更强的开发能力或者更新的见解就肆意对成熟软件产品进行轻率的架构重整,只为实现本来已经实现了功能,往往因为未能理解原来设计的奥妙导致得不偿失。

  “代码是为产品服务,产品是为用户服务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竟然被各种花花绿绿五光十色的词汇所裹挟与扭曲,忽视用户,忽视产品生命周期,追求虚无缥缈的所谓“极致”与“完美”,出现这样的苗头其实是非常令人诧异和心痛的。

  写到这里,就非常想提一下作者十分想阐述的产品观念,对年轻的程序员和产品创业者们应该有些帮助。

  首先,产品的功能多还是少,不应该是开发者自己决定的,而是下游的客户和上游的组件供货商共同决定的,成熟稳定的功能可以越多越好,但不成熟或者没有把握的功能一定要尽量砍掉。这一方面是用户体验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要节约有限的成本与宝贵的时间。

  第二,产品的开发应该尽可能敏捷,这种敏捷体现在软件产品上,就是从第一版成型的应用或者系统开始,都应该是可发布的。在发布之后的每个后续阶段,都保持有随时可以交付的产品,交付的产品可以做加法或者减法,但是千万不能出现说因为几个功能还未实现导致不能交付的拖延情况。

  第三,不要制定遥远漫长的工作计划,如果做不到高瞻远瞩,那就尽可能把最重要的功能实现,保证系统可运行,其他的,寄希望于天才的援手和用户的体谅。

  这三条都是大白话,产品的开发有很多经典的书籍作为指导,作者简单地归纳一下,算是作为给予新人和年轻的产品经理们由衷恳切的建议箴言。

话说回来,谈论“极致”这件事情,本意上就是想指出开发过程中的产品思维,产品思维应该是简单而直接的,务实而非务虚。产品经理,或者一个产品创业者,都不应该把“极致”作为开发路上的某种图腾或者指南针,创业团队首先要跳过一个又一个泥潭与陷阱,至于是否“极致”,还是生存下来之后,任凭好事者评说好了。

  天渐渐凉了,每到年尾,又有很多项目即将面临着交付,面临着来自客户最终的验收,或者面临放在公开的市场上等待用户的选用。无论哪种情况,产品都是一个技术人交予这个世界的一段心路历程。

  由衷的希望,在一个又一个和我回忆中并不相同的会议室或者办公间里,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你们的团队可以得出一个和我们当年不一样倾向的结论,进而开始一段和过去的我不一样的旅程。

想要创业做产品,这些事情可别做!

英文原文:Want to Build and Launch Your First Product – Here’s What Not to Do

  //关于产品创意,这些事情不要做

  正因为有了伟大创意,才会促使你开发出新的产品。开发新产品这件事情意义重大,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让你实现财务自由,或者它也可能让你从此丰衣足食能够享受一个悠长的假期。你的产品创意真的有这么好吗?有可能你会对自己的产品估值过高,因为你为其付出越多,就会感觉其价值越大,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效应被称作宜家效应。

  要知道你的第一版产品创意通常都是错误的。不过没关系,不断改版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常规部分,如果你在产品的早期就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就不会在这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金钱。让产品适应市场是需要时间的,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和潜在的消费者尽可能多的交流沟通,这是判断你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潜力的最佳方式。

  Rovio 在发布「愤怒的小鸟」的之前,曾经开发过 51 款名不见经传的游戏,直到小鸟的横空出世才让其一夜成名。

1、秘密地进行创意开发

  你很有可能会把记录灵感的小卡片藏着掖着,因为你会担心别人窃取你的创意。有可能你还会担心谷歌会偷走你的点子。

  采用封闭开发的创业公司喜欢藏在一边埋头苦干,直到在准备发布一系列会颠覆市场的完整产品时,他们才会暴露在阳光之下。这些公司通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开发期,他们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在没有收入的数个月中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们做出产品。

  封闭开发有时候是一种很好的战略(尤其是在那些非常看重先发优势和占领地盘的市场中),但是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创意也有一些正面的意义:

  • 你可以从中得到反馈,有时候还能够收获别人对于产品的认真严肃的指正,这些能够帮助你改进产品,快速迭代。

  • 你可以在其中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竞争对手。

  • 你可以让别人知道你的兴趣所在,这样子有助于建立伙伴关系并结盟。

  • 你可以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吸引一匹早期的追随者

创意本身是很廉价的,打造一款有利可图的产品并且吸引付费用户才是关键。

2、在不明白问题所在时就设计解决方案

  在创业者聚集的社团里总是充斥着各类天方夜谭的故事,比如:「我有一个很棒的产品想法,我不用一个月就能做出来,这个产品会非常了不起的!唯一的问题是我如何找到产品的用户呢?」

  你是否曾经为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方案?你开发产品是否仅仅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出于用户的真实需求?

  你该如何去证实人们是否会为你的产品掏钱呢?很简单,直接去问。找到 10 个潜在的产品用户并且向他们提出正确的问题。

  你很有可能会这么问——「如果我做出了 X 产品,你愿意使用它吗?」,或者是「如果有这么一款产品,你愿意为其付多少钱?」这种类型的问题不会带给你有启发的答案,它们只是一种假设,没有触及到潜在用户最根本的问题。你可以试着用以下方式进行提问:

  • 你在 XXX 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 为什么你会感到这些问题难以解决?

  • 你经历这些问题的频率如何?

  • 你现在采取哪些方式处理这些问题?

  • 你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存在哪些缺憾?

  • 你从哪里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放性问题」,被提问者在回答时可以给出更详细且更好的答案。相反那些「封闭式问题」通常只能让回答者给出一些又短又无用的回复。

  通过这些开放式的问题,你会对于用户在实际使用中面临的真实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与潜在用户进行对话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它不仅能够验证你的想法,还有助于你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你试图去解决问题之前,第一件事就是理解问题。

3、过分担心竞争对手

  一个好的创意总会吸引很多人对其进行抄袭复制。当你发布产品之后,由于担心竞争对手将会抄袭自己的产品,有可能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密切监视竞争对手的产品开发过程和公告。其实你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尽你所能地去完善产品。

  此外,你也许可以充分地利用竞争对手让他们成为你的竞争优势的一部分,那么你该怎么做呢?下面有一些方式供你参考:

  • 找到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没有覆盖的领域,并且将其作为你的产品的比较优势所在。

  • 在开拓市场方面,让你的竞争对手的媒体公关市场部门先去啃硬骨头,你紧随其后通过文章和发帖坐享其成。

  • 向你的目标用户强调你的产品更加专业,你在专业领域更有发言权,能够帮助他们切实地解决问题。

  • 让你的用户感觉你更加值得信赖,因为你具有更好的行业背书、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历史。

  • 在教育用户方面,让你的竞争对手先行一步,通过他们的宣传使得用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4、对于市场机会缺乏激情

  冒失地进入一个你不明白的市场之中是有风险的。但是,进入一个你不感兴趣的领域风险更大。想要建立起一间成功的创业公司,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会超出你的想象。

你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一直兴致勃勃地专研产品吗?如果你身处一个你所热爱的事业中,你就能够每天坐在桌子前琢磨,因为这会让你的事业有所发展,并且确实是你热爱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公司业务出于你并不感兴趣的领域,你将很难持续经营。

  这个道理在市场推广中更加明显,做市场工作尤其需要保持充沛的热情。如果你需要每周撰写博客,为你的产品准备引人入胜的宣传材料,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工作将会持续多久。能够在创业初期就获得收入会成为一种很好的推动力,但这种事情是不能保证的,你需要充满热情地迎接创业的每一天,尤其是在那些令人失望的时刻里。  

提醒:在你缺乏热情的领域取得成功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付出的代价通常也会很高。比如你可能会因此想要寻找一个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联合创始人,或者是你可能需要一些外部资源来支撑你的市场工作,比如将内容营销外包出去。

5、缩短产品开发的过程

  给你自己设置一个完成项目的截止时间是不错的选择,有时候这会非常奏效。总之,要确保你没有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没有按时完成项目也不会把你送入绝境,流落街头之类的。将产品开发工作视为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享受其中的每一刻。

创业要花费的时间远超你的想象,即使你已经对此有所准备,这个漫长过程还是会让你触不及防。

6、为了创业而辞职

  想从你的线上产品中获取第一桶金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你一毛钱也得不到)。如果你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无论你多么厌恶它,它都能够让你至少在第一个产品做出来之前维持生计,你可以在辞职之前将产品开发完毕。

  之后你可以自然而然地从「给别人打工」向「为自己工作」过渡,成为一个全职的创业者。其中的关键是要保证自己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坚持直到成功。

7、「卖糖果」

  你的产品是可有可无的「糖豆产品」吗?如果足够幸运,你的产品可能会风靡一时,就像豆宝宝玩具一样,但是这股风潮不会持续太久。Pinterest、魔声耳机以及 Christian Louboutin 的红底鞋都是实例。

  如何能做的更好呢?你可以打造一款「维生素产品」——这些产品能给用户带来好处,但是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比如提高生产力的应用程序,流量监测 App 以及内容聚合平台。

  最好的方案是什么呢?那就是「止痛药产品」——这些产品是用户所急需的,能够解决真实的存在问题,为用户排忧解难。「止痛药产品」通常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因为用户需要对其重复购买。典型的「止痛药产品」包括磁盘修复程序和降低成本的在线服务。

  //关于业务开展,这些事情不要做

1、在产品设计、品牌命名上拖延太久

  为你的产品取名就像拔牙一样,要快准狠。理想的产品名称应该既能够表达情感需求,又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然后你需要为其找到一个可用的域名,祝你好运,因为好域名已经寥寥无几。

  当你选择了产品名称之后就要坚持住。在你的日记中做记录,并且从现在起每个月检查一次。记住每个月重复这个过程,如果你之后大获成功,无论如何都要保护你的品牌。

  对于科技产品来说可能名称就不是那么的重要,你可以起一个足够醒目的名字,但是你的用户真的关心这个吗?可能他们更关心的是你的产品是否有效,以及他们能够足够信任你继而向你提供信用卡号。

2、开展一系列法律事务

  成立公司是否能跳过法律程序这件事情因国家而异。这方面的法务费用可能要花费 5 美元到 5000 美元不等。除了这些,在法律方面你可能还想要注册专利与商标,以保证自己的创意不被剽窃。但是这种事情何时才是个头?你是否还要不要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保护?是否还要雇佣一个专门的律师来处理公司的特殊条款以及隐私政策?

  在法务方面过早地进行优化可能会让你摔个大跟头,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遭受双重损失,你应该用你宝贵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和用户进行沟通或者是改善你的登陆页)。

提醒:基本的法律文件比如合同、公司条款和隐私策略都可以在 Docracy 网站上找到,这种众包服务是完全免费的!

3、购买所有相关域名

  当你在有了一个绝妙创意的那一刻,你可能会想要马上打开电脑去注册域名。域名是可用的!太好了!买下它!.co.uk 还是 .fr 呢?选择 .co 还是 .io 呢?

  虽然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可用的域名了,但是对于购买所有可用域名这件事情还是要特别谨慎,不要购买了几个域名就觉得自己的事业已经有了进展。你可能会担心存在那些抢注域名以及抄袭产品名称的人,但是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为其操心绝对是为时过早了。

停止在所有的国家购买特定域名这种行为吧,不要试图用这种方式去保护你的品牌,还是先把产品发布了再说吧。

4、早早地和风投接触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产品,或者是之前在这方面没有任何记录,那么想要从风投那里得到回应就会异常艰难。

  如果你和你的产品没有任何吸引力,想要得到风投青睐也是天方夜谭。相反,你应该专注于产品并且将其发布,在这之后再去见风投或者天使投资人,并且从他们那里得到融资。想要获得更好的投资人与业界资源,你就应该让你自己看上去更有吸引力。这样子也会让你在融资中得到更好的估值。

5、想太多

  创业伊始,你很容易就想到自己需要一个秘书或者是助理,因为你觉得自己的小公司在两个月之内就会发展为一个综合性巨头。当然了,想必你也会认为自己可以一夜暴富。

想要将这种想法化为现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你已经对其有所了解,其中所用的时间还是会大大超出你的期望。

  作为独立创业者或者是白手起家的小公司,你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既能高瞻远瞩,又能够脚踏实地。

  高瞻远瞩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你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目标完成度,这和你能否成功息息相关。脚踏实地同样具有意义,因为你需要投身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不管你之后要去向何方,在今天,你应该完成自己的任务。

  //关于市场推广,这些事情不要做

1、A/B 测试

  改变你的登陆页上的大标题,很有可能就是帮助你提升转化率的关键。然而,如果你的网页仅仅只有 10 个访客,那么做这种改动也是徒劳无功的。在打造产品的初期阶段,你需要做出一系列审慎且明智的决定,然后再去做另一件事情。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对于你的登陆页来说,能够提升转化率的方法其实仅仅是改动按钮的文本,从「注册」改成「开始了解 X 吧!」。

  所以,照着这个例子去做出关于你自己产品的英明决定,继续前进吧。你总是可以在之后循环反复地检查,并且在你需要的时候提升相应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干中学」,它是一种可以促使你把事情做的更出色的好方法。专注于你每日需要完成的任务上,这样子你就可以不断推进自己的目标。

2、忽视你的受众

  你的受众代表了你的用户,虽然他们现在还只是潜在的用户。如果你能够接触他们、教育他们并帮助他们,你就能够在他们之中建立信任,并且在你的目标市场中成为权威人物。在你的事业发展时不要忘了带上他们,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使用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产品宣传。这样子在你的产品推出之后你就可以从受众那里获得反馈,并且从中得到启发,不断地得到提升。

  在发布新产品之前你可以制造一些悬念和令人兴奋的事件营销,让你的潜在用户对其充满期待。这些事情对于做产品的人来说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棋,而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而已。

3、忽视企业客户

  产品的商业价值与企业客户的重要性经常会被刚起步的创业者所低估。这部分人群对于价格非常敏感(相对一般用户而言),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能够好好操作,就可以将价格定得更好。与较低的用户支持率相比,较高的客户流失率带来的损失更大。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你来说,一个企业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将比普通用户要值钱的多。

  既然如此,如果巨头公司对你说「你的公司太小了,我们不能冒着风险去使用一个没有支持团队的人」该怎么办呢?你应该诚实地做出回答,告诉他们正因为如此不论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你都可以为其负责,而不是像别的大团队一样互相推诿责任。告诉这些巨头你会亲自引领他们完成产品的使用过程(通常来说就是针对其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此外,你还可以告诉他们,因为这是你亲自开发的产品,你能够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针对他们的需求做出相应的产品改进。如果你真能做到如此,这些企业客户就会变成你忠实的支持者。

  当开始出现企业客户的业务极大地受到了你的产品的影响,他们一刻都不能没有你,这时候一些令人激动的事情就要出现了。

提醒:有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采用产品之前会做尽职调查,并且他们需要一支相当大的支持团队,在不确定这些之前他们连谈都不想和你谈。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急着将你的目标定的太高。在你追逐大象之前,先猎取一头鹿再说。

  //关于销售,这些事情不要做  

  1、索价过低或者过度销售

  有一些 SaaS 应用无法从用户那里收钱,还有一些应用连一单都卖不出去。

  不要仅仅把销售看成是一件工作任务,把它想象成是和客户建立关系。和你的潜在客户建立人际关系,向他们表示你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客户关系的持续发展,你可以说一些自己产品的好话,这样子客户的购买行为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提醒:在销售的过程中,不要问一些会得到否定答案的问题。试着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触发客户的情感反应,或者是以一个故事代替提问。比如假设你是一个卖松饼的,对于顾客的最佳问题是「你最喜欢什么口味的松饼?」,紧接着再问「你最后一次吃到这种美味松饼是什么时候?」。

2、忽视你的核心关系网

  你的核心关系网就是你的最佳机会所在。他们不仅能够为你提供帮助,还是你的产品的潜在用户。你应该在纸上写下十个人的名字,他们可以通过使用你的产品获益。将你的关系圈看做是一个同心圆,最内层是你的家人和朋友,第二层是你的受众或者是你所知的目标市场人群,最远的一环是那些你可以被介绍认识的人群。

  在你准备走的更远之前要专注于你的同心圆的核心层,这些人最有可能接受你的产品,因为你对他们的问题是非常了解的。

  不要害怕寻求帮助,你可以向你的朋友求助,还可以向网络名人以及你钦佩的人寻求建议。你会惊讶于有这么多人愿意帮助你(我仅仅通过发邮件,就能有 70% 的几率得到回应)。参考以下四条建议可以有所帮助:

  • 态度要礼貌

  • 提问题要具体

  • 做出个性化的提问

  • 问题要清晰简明

3、因过度疲劳而错失良机

  虽然为自己设立最后期限可以激励你完成任务,但是要确保在这期间你可以适当休息放松。「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及「放手再干一件大事」是一种具有风险的策略,一旦事情发生了差错,你将会一无所有。

  对于创业者来说,倦怠和抑郁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你需要时不时和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人谈谈,在这个过程中明白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避免过度疲劳,但是试着出去走走,或者做些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应该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这会让你既健康又快乐。毕竟创业就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

  //产品要发布了,这些事情别去做

  你并不需要一个盛大的、完美的产品发布会,但是你必需要尽快发布产品。

  罗伯·沃林认为如果创业者不能在 6 个月内发布自己的产品,可能也就意味着他永远都无法做到了。如果这是你的首款产品,你的目标的应该是在 3 个月内就将其推向市场。要记住,发布产品的时候你并不需要提供一个「最终版本」,你可以先将其发布,然后再慢慢改进。

1、白日做梦

  仅仅是祝愿自己取得成功,对于你的事业不会起到任何帮助。使用「干中学」的方式尽快把事情做完。你所学过的东西已经足够支持你在创业的每一天里都取得进步,也足够让你完成手头任务,并踏上新的征程。你总是能在之后的实践中有所提升。

  我知道这么说有点讽刺,但是现在你最该做的事情就是抛下书本赶紧行动起来。空想家已经够多了,你还想加入其中吗?如果你不想成为又一个空想家,就应该停止阅读大量创业鸡汤,跟随最新的创业公司的脚步,开始你自己的创业生涯。

除非你买彩票,否则永远不会中大彩。

2、满怀期待

  对于成功充满期待也不会对你的事业有任何实际帮助。你需要给你的创业公司一个机会,让它能够成为流行话题。这就意味着你应该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你能够找到朋友为你的产品发推特吗?你甚至还可以要求你的家人在 Facebook 上分享你产品的登陆页。

3、单打独斗

  当你一个人干事的时候,是很难取得进展的。联合创始人可以成为你的力量来源,帮助你度过创业中的郁闷期。他们还可以为你提供互补的知识技能,这个团队能确保你更有机会通向成功。

  如果你更喜欢做一个独立开发者,你也许会发现和其他独立开发者聊聊也是不错的。你可以参加一个当地的创业者聚会,或者是进入一个独立开发者聊天室,或者是成为某个创业小组的一员。但是我要警告你:不要误将这些社交当成工作的一部分。你只是从中获取听众和支持者,你还是需要回头和你的用户交流沟通,并且发布产品!

4、无所事事

  如果继续拖延你将一事无成,停止阅读文章,现在就去干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