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你有钱,多少钱才有安全感?

这是一个很俗的问题,但并没有几个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为此,笔者对身边上百位百万富翁朋友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注:这里说的百万富翁是指净资产在百万以上,某人有一套150万的房子,贷款只剩40万了,就是百万富翁,即使月收入只有5000元)

   一、你打算怎样将手中的100万变成1000万?

    炒股指期货,这个赚钱快……4%

    投资房产,让钱生钱……47%

    自己创业或进行股权(股票)投资……19%

    靠工资增长就能达到千万……3%

    100万足够花了,没想过要变成1000万……27%

   二、你认为100万变成1000万需要多长时间?

    一年之内……1%

    五年之内……3%

    十年之内……31%

    三十年之内……43%

    多长时间都不可能……22%

  三、假如突遭意外,你的百万资产化为乌有,你能做到在五年之内挣回1000万吗?

    不可能……93%

    努努力或许能……5%

    肯定能……2%

    100万到1000万缺的不是“0”

    从上面这组调查的结果来看,百万富翁们对于财富增长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大多数人(47%)认为房产投资是致富的捷径,极少数人寄望于工资收入增长。这同时也说明很多人面临百万资产的降临有点茫然,只要是2005年之前在大都市里买房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百万富翁,但他们并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由于房子帮助他们实现财富数量升级,所以仍把未来的财富命运押在房子上。

    靠房产投资成为富豪确实是条捷径,但在严重泡沫化局面下,这种创富模式在未来将面临很大考验,更何况不同的人有适合自己的创富模式,不能将偶然的因素视为必然。

    看来,很有必要认真定义一下千万富豪的概念:

    千万富豪不是拥有千万财产的人,而是指拥有创造出千万财富能力的人;

    即使遭遇破产,也能重新开始,在一定时期内(比如5-10年)依然挣到千万资产;

    千万富豪的成功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步步走过来的,不管他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运气在成功之路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全部,就如不能指望房价再涨10倍;

    从上面的陈述中,你会发现身边的这些拥有百万资产的人大多还只是普通的中产,不能称得上是“富翁”,因为他们不具备创富的能力。当一切归零,就不知所措,只有2%的人相信自己肯定能东山再起。由于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所以对资产从百万变为千万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4%的人认为五年之内可以做到。

    100万向1000万的跃进,真的不是只差一个“0”,而是差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许很多人一生都不会锤炼出来。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从百万晋级到千万只能是镜花水月。

从偶然王国到必然王国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但是把所有财富英雄的成功都归于遇上了好时机,就有点“仇富”的嫌疑了。创造财富其实跟游泳、骑自行车一样,是一种技能,只是这种技能更需要综合的素质。你一旦掌握了该技能,轻易不会忘记,当机会来临时能及时抓住。于是,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富人与穷人的差异不仅是在财富数量上,更体现在行为特征和思维方式上。比如穷人看见一件热销的商品就想着去抢购,而富人会思考这件商品为什么热销。穷人遇到风险和混乱的局面就想躲,而富人会考虑风险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机会,自己能否抓住。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接近富人,那么他致富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一生。

    我们在听别人成功故事的时候,常常会热血沸腾,对成功者的传奇经历充满敬佩,想到自己,就感叹时运不济,没有信心取得同样的成功。其实,成功者在夸夸其谈的背后,每天也都在处理平凡而琐屑的小事,一点都不精彩,而他们逐渐摸索出的创富模式却让成功变为一种必然。

    比如像索罗斯这样的成功投资者,有阻击英镑的传奇投资经历,人们只记住此类故事,却不知道他是怎样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一套投资模式。所以,当我们听到他人通过投资赚取巨额财富时,会觉得很神奇,很偶然,却没有找到其中的必然性。

    创富有多种类型,比如创业型、投资型、经营型等等。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创富模式,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检验和试错,直到最后的成功,这显然不是偶然性的因素所能主导的。

财富不是瓦砾堆出来的

    财富不是一组数字,而是一种能力,财富创造过程需遵循必然的法则。这样的结论也许很多人并不认同。特别是在房价飙涨的当下,随便拆迁一套大城市里的房子就能得个几百万,这算什么能力?

的确,畸形的房价也让人们的财富观变得畸形,甚至认为财富是用瓦砾堆积而成的。此种观点首先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只把房子作为居住的场所,也就是看作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财富工具,因为没有办法通过它来创造新的财富。罗伯特·清崎就认为:人生的第一套房用来自住,这是很典型的穷人思维方式,因为穷人热衷消费,而富人关注投资。

    此外,把财富增长完全寄托在房产上本身蕴藏着很大风险。十多年来,中国房价的一路飚涨,与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环境有关,这得益于人口红利与外向型经济。但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迈过了“刘易斯拐点”,也就是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经济学家高善文测算:从2003年到现在,农民工工资每年在以16%的速度增长,照此下去再过10来年左右的时间,保姆的月薪将达到18000元,很难想象未来中国经济能承受这样的成本增加。

中国经济需要来一次“清算”以告别过去的增长方式,当未来伴着高通胀政府进行更严厉的宏观调控时,或者经济二次探底,或者挤掉房产泡沫。那时候,如今用“金砖”垒出的房产财富神话恐怕真的要变成一堆瓦砾了。

这样看来,笔者身边的百万富翁们“水分”很大,最近对房地产的调控重拳频出,更加深了对财富缩水的担忧。房地产投资当然是创富的很好途径,但这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财富的本源。

财富的本源是信用

    那么,财富的本源是什么?在现代经济社会,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财富的源泉都是信用,正所谓“人无信不立”。

    这里的信用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诚实守则,当然这点也很重要。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谈不上诚实,可美元这种信用符号却占据霸主地位。信用代表着一种能力,具体点说是吸纳外部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能力,当他人依赖你,你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然让你的信用增值。

    成功的企业有好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这两类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持续稳定的创造财富,个人也是如此。商业模式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自由现金流结构及企业价值。以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事业目标、做事方法、如何赚钱、具有怎样的人际关系网、理财能力和品牌形象。而个人的管理模式可看作是对个人情感的控制和调动方式。

    我们经常说成功的人有魅力,魅力值其实就是信用值,是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创富的能力。魅力与美丑没有关系,马云不帅,但当他发表演讲,下面的听众想到他所做的事业时,会感受到他的魅力。走在大街上的巴菲特也就像一个糟老头子,可他的这种木讷、沉稳与他在险象环生的金融市场上大手笔投资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马云和巴菲特都有自己的事业目标定位,行事风格方法,最终塑造出个人品牌形象,连与之吃一顿饭都要花几千万,财富自然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马云和巴菲特分属于创业型和投资型(或累财型),虽然类型不同但都拥有持续创富的能力,在众人眼中拥有信用,所以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豪,他们创富成功是一种必然。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没有巴菲特和马云这样的知名度,但他们拥有了创富的能力。他们的故事,对于因房价飞涨侥幸荣升为百万富翁的人会有所启示。从百万到千万、从中产到富豪,需要遵循一套必然的创富法则、需要不断地增加自身的信用值,而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数目上。

    百万资产带来不了安全感、千万才够养老,在不具备创富能力之前,别说你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