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结构框架

1. 创业初期:给自己做一个SPV,以后任何的持股或投资以公司名义而不用个人身份。此SPV的选择要点:免公司税,没有做帐审计的要求,没有公开的注册信息可查,不在各银行的黑名单上,和个人所在国家没有签署信息交换协议。以前中国客户最常用的属地是BVI,但是随着信息愈来愈公开,BVI淡出了。2013-14年,中国籍个人,可考虑(按顺序推荐)Cook, Nevis, Seychelles, Samoa。
2. 初期拓展:给这个SPV开第二个银行账户。第一个账户用于商业运作用,银行选择你用起来方便,银行费率优惠,沟通容易。待有一定的资产累计,开设第二个账户用来收红利或利润留存,银行选择隐秘性好,地点离你越远越好,开户地没有和个人所在国家签署XXXXX各种导致信息披露的协议。
3. 投资项目:根据最近2年的项目地点,选择投资主体公司。不同的投资地点可能要用不同的投资公司以保证:税务最优、风险分散、资产剥离方便。如果是在大陆,用HK-WFOE,或者HK和内资公司并用。如果是HK公司,一定要正规做帐审计,0申报最后只会给未来带来麻烦。
4. 上市:如果计划上市,找好VC再看上市地点,再选择上市主体的属地。或者参考同行业的已上市公司参考他们的结构。
5. 家族资产:关于家族企业和财富管理,提前设立好海外信托做好整体规划;移民计划则需要提前至少6个月。

 

英属维尔京群岛(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 B.V.I)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海外离岸投资中心之一

 

BVI的优势在于:设立程序简单、费用低廉、保密性较好,避税效果好,所以很多结构的第一层都设在BVI。
开曼的优势在于:设立程序简单,作为避税港的公司,较之于BVI更为规范,监管要求更高,所以很多地方的证券市场或监管部门较之于BVI更容易接受开曼公司作为上市主体,当然比起在非避税港地区设立的公司而言监管还是松很多了。
香港的优势在于:与内地有税收优惠安排,一般作为海外的最后一层,直接投资内地企业。此外,因为香港不是避税港,所以香港公司也可以做成可信的有实际运营的企业,从而更容易进行税收安排。

 

国内公司去国外上市,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审批手续,所以新浪首创了曲线上市,具体就是各个股东分别注册几家bvi公司,然后以BVI公司为股东,同时控股注册一家开曼公司,然后以开曼公司名义再成立一家香港公司,再用香港公司在我们大陆设立分公司。
这样做的目的是:
开曼公司上市以后,如果股东是个人的话是需要交税的,但如果是BVI公司的话就不用交税;国内子公司股东分红返还给海外公司是要交税很高的税,但是香港和我们大陆签署了双边协议,股东分红返还的税率只有%5.
以下是苹果公司利用离岸公司避税的技巧,可以作为参考!

以美国的苹果公司为例,该公司的控股公司和子公司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人云里雾里、眼花缭乱。
苹果电脑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ltd)是一家总部在爱尔兰的制造商;苹果股份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inc,ltd)也是一家设在爱尔兰的公司,拥有苹果电脑有限公司。苹果荷兰私营有限公司(apple netherlands BV)是一家离岸投资公司;而苹果电脑销售公司(apple computer sales corp)是一家设在美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主要负责海外市场的销售,另外还有苹果开曼财务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cayman financial ltd).
苹果电脑是在新加坡生产,开曼财务有限公司将每台电脑以200美元的账面价格支付给新加坡子公司,开曼财务公司再将新加坡生产的电脑以每台900美元的价格卖给苹果美国公司,然后,苹果美国公司又以每台1000美元价格卖给经销商。尽管表面上每台电脑似乎在苹果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转了一大圈,而事实是,所有这些只不过是账面上的处理,而经销商提货地点依旧是电脑的生产地新加坡。
但一圈转下来,通过转移价格方式,价格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每台电脑成本被抬高,这样一来,苹果公司在美国每卖出去一台电脑只有100美元的利润须上税,另外700美元的利润在开曼群岛规避了税收,由于在新加坡的外国公司可以享受免税,这给苹果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税务节省。
原文参见
苹果公司避税解密

 

 

互联网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设离岸公司)的优势

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是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一块海外属地,由大开曼、小开曼和开曼布拉克3个岛屿组成。开曼群岛是世界第四大离岸金融中心,并是著名的潜水胜地。(Wiki)

其它知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包括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香港、关岛等。离岸公司是指并不在注册地进行实质业务的公司。当地政府对这类公司没有任何税收,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费,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减免税务负担、无外汇管制三大特点。

根据开曼群岛的税收规定,岛内税种只有进口税、工商登记税、旅游者税等几个简单的税种。几十年来没有开征过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资本利得税、不动产税。这样,国内互联网公司选择设立立案公司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

以下的内容来自智库编者于知乎找寻的回答,详细解读了互联网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设立离岸公司)的优势,给正在创业路上的你参考。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绝大多数知道开曼群岛这个地方的都会把公司注册在这儿。主要是它的政策太诱人了:

1.任何国籍年满18岁的人都可以注册;

2.注册股本只要50,000美元,且不需要验资(这可能是互联网公司注册开曼的原因,大家刚起步时都太小);

3.采用的是英式普法,公司形式是豁免公司;

4.豁免公司意味着不用在当地交税,避税效果巨强;

5.并且股东资料绝对保密;

6.还不用在开曼举行周年股东大会;

7.所有能想象到的金融服务业大佬全在开曼,有需要的时候不受其它繁琐政策限制(这意味着你在内地开公司你的公司账户也不用跨国,直接在这些大佬的分行运行);

8.开公司只需要一位股东、一位董事,且股东董事可同为一人(干,我都心动了);

9.可以选择任何词汇在你的公司名称里面(但信托、再保险等要申请),像大学、研究所还有国内受限制的环球、联邦等都可以用;

10.除了对银行、保险、军事等需申请外,公司用途无限制,你想干什么干什么;

11.在国内你享受的是外资待遇,且注册成功后直接可以投资(比如控股、合资、独资);

12.刚做起来没做好扛不住了需要暂停公司也巨方便,开曼允许随时暂停公司,只要交年报费和年审费。

 

http://www.yaxin888.com/HK.html

创业的悲欢岁月

【本文转自:http://handsup-tw.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_13.html

关于创业心得,没记错的话应该是5~6 年前就在 PTT 跟大家分享了。感觉上,这些年对于创业环境的变化实在大很多,以前政府唯一跟创业有关的大概只有 SBIR、ASSTD (后改称 SIIR)之类的计划,严格来说那还不完全算是给创业家的,而是所有中小企业。

  这些年来,我的想法有改变,对创业的认知也务实多了。以前觉得自己会分析就很强,但后来发现,设定目标是一回事,能把目标落实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既是目标弄错,执行又没力,当然就只有失败的份。这个苦我吃过,所以非常清楚。

  印象中,那时候谈创业,没有人在讲融资这回事,因为所有的资金都是自己要想办法去找的,压根儿不敢奢望有人会投资你,纵然已经有点小成果,也都只会觉得应该一步一脚印追求成长,累积自己的资金实力,然后慢慢扩大营业规模。

  对比现在,到处都在讲融资、聊估值、追求高成长,我想很多年轻人还没看过古董车,就已经只剩跑车可以买了。速度之快,真让人措手不及。只是说,有多少年轻人创业像我们过去一样,还有着「老派」的经营思维呢?就像那时候没有人在讲「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的概念,也没有人提「精实创业」(Lean Startup),都是完完整整准备好产品才开始上线。

  这很明显是网络带来的改变,因为产品与服务不同,所以从互联网产业引发的创业观念也是新思维了。只是,再怎么新颖的工具,其实经营上还是有很“土法炼钢”的问题需要克服。网络可以取代很多事,但取代不了人性,而商业的事往往就是人性的问题。因此我的体会就是,你在新的时代要有对新工具的认识与应用,然而商业根本逻辑其实没有太大改变,还是得向老前辈学习才不会走冤枉路。

  我无法细说差异,但相信正在创业的朋友就知道,就算你是在网络产业里,你每天面对的问题大概都还是很「老派」,像是股东纷争、每个月被资金追着跑、很多人投简历但是放你鸟,连电话都不打;或是烦恼东西卖不出去,库存一大堆、竞争对手死缠烂打很难缠、员工流动率高…

  产、销、人、发、财,没有一件事不烦心,也没有一件事顺心如意。往往才刚度过一段艰困期,气都还没喘上,立刻又来了一波新挑战。

  创业啊,让人天天都难以睡得香甜,除了睡觉之外脑子想的都是生存与发展,停不下来。有时候甚至连作梦都梦到自己在写企划、改公文,像走火入魔一样脑子无法休息。最可怕的就是对假日的感觉麻木了,再也没有放假的轻松感,尤其是连假一放更是梦魇,因为厂商放假同仁也放假,就感觉空荡荡的什么事都没人做,好像会出什么大事一样。

  创业人有病,真的,而且病得不轻,却也病的可歌可泣。我常想,身边这些创业朋友们真的很了不起,牺牲家庭、牺牲玩乐、牺牲享受,就只为了更美好、更远大的未来与目标。天道酬勤,相信无论如何,他们所获得的必然都比一般人更多,因为这是他们用许多牺牲换来的。

  所以啊,如果你的身边有朋友正在创业,请不要吝惜给他一点掌声跟鼓励。创业人往往孤单,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事太多,又无法一一道出。外人未必能理解,懂的人不必解释,一眼瞬间,就明白那是流着相同创业血液的族类。

  创业,就是能有这么多故事,那么多值得回味的,悲欢岁月。

勤俭、兴业、再投资——也谈财务自由。

作者:唐史主任司马迁  原文

初来雪球时遇一新手,洋洋自得当周收益15%,并称长此以往,不日将财务自由。我遂打趣:若以一年50交易周计,一年可涨千倍,二年million倍,三年billion倍,四年trillion(万亿)倍。兄台本金1万,四年之后将有1亿亿,牛市十万点原来是靠兄台啊!!!果然复利是宇宙间最大的武器。
微博上有个股侠,号称蚂蚁战法可每日小盈,与上文之兄台有异曲同工之效。即使以每日一点盈利算,一年也有12倍。此君前年曾亮账户有五十余万,想来现在是亿万富豪了吧?
刚入市时都做过这种“鸡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蛋复生鸡”的美梦,直到被被现实啪啪啪啪的打耳光,才知道股票不会黄粱梦式“biu biu biu”不断上涨。
我有一位师弟,昨日来访。他说他可能永远在北京买不起房了,言谈下甚是悲观。
在讲这个例子之前,我诚挚地邀请@东邪 来帮忙,以下这个事例他很有战斗经验!
我师弟年收入税后在35-40之间,企管。弟妹收入税后30左右。加上一些零碎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在80左右。赡养三位老人,带一个孩子。
是的,他们买不起房,由于生活模式的缘故买不起房,真的买不起,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东邪请帮忙[哭泣],我知道这句话说出来会被围殴,没有一线城市生活经验的人,是无法理解生活成本,尤其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高昂成本。
好在他有开发票记账的习惯,我能给草草分析一下:
1、房租一年6万。
2、出行开支一年3万(摇不到号,打车)。
3、人际关系开支一年4万(随份子慷慨,自己结婚却嫌麻烦没摆酒席)
4、每周family day活动一次,开支1000左右。一年5万。
5、老人赡养一月一人一千,加上年节孝敬,一年5万。
6、医疗开支,一年2万左右。(私人医院保险涵盖少)
7、家庭开支,每月一万,一年12万。(这个钱我始终没搞明白怎么花掉的,直到我看了弟妹的支付宝排名)
8、育儿开支,每月一万,一年12万。(幼儿园双语小班,每月6000,小孩食品全进口或精品超市)
9、旅游开支,一年两次,每次两万,合计4万。
10、返乡省亲,一年一次,每次3万。
11、各种节假互赠,情人节、七夕、结婚纪念日、求婚纪念日、初逢纪念日、生日。。。。。。就算十个纪念日吧,三千一样,每人一样。一年下来也6万。
12、教育开支,这个不多,不包括小孩的,一年2万左右。
到这64万了!!!
这个家庭外人看起来很好:高知高收入高消费,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聪明伶俐,老人尚且健康,生活质量很高。但用北京大妈的眼光看就是穷逼,没房没车。
我这位师弟问我,他挤点钱出来炒股,会不会改善状况。我沉默了很久,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想着是今天把这个文码出来给他看看。
我已经举了两类例子:
第一类是想靠复利梦发财的股市爱因斯坦们
第二类是想靠股市投机来治生活顽疾的师弟
这两类都想要财务自由。但财务自由是一个梦想,靠做梦无法实现,也不能简单寄希望生活于证券市场。
姑且先来看一下财务自由的内涵:

1490ddf354e14d3fc37f2630.png!custom

两轴四字符解释如下:

1490ddf9ea114f3fd74af17c

在E(雇员)的象限里,实际上是出租生命,出租生命里的有效时间获得收益。
在S(自由职业)的象限里,简而言之就是自己为自己打工。
在B(企业所有人)的象限里,则可以拥有真正意义的事业,并获取他人剩余价值。
而在I(投资人)的象限里,则是所谓的财务自由状态,通过投资获取收益。
一般成功者的规律,或者说成功概率最高的通道是:
E&S—->B—->I
先节流,削除不必要的开支;而后进行必要的储蓄积累与风险低的理财;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创业;事业稳定后转型投资以获取更大自由度。
而失败率最高的则是:E&S—>I
无法区分自己是理财需求还是投资需求者,会急迫地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和无限的精力投入到风险较高的证券市场,从而一方面既没有获得太多利润回报,另一方面却错失了工作进步事业发展的机会或是创业的机遇。
我曾经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论财富与风险意识》http://xueqiu.com/2054435398/31806523一文中分析什么时候才是做职业投资人的最佳机会,得出结论是在资产两千万时职业化(进入I象限)最为轻松,这一点@不明真相的群众 应该深有体会。我当时发帖时,只有他第一时间看出我要表达的2000万最舒适。他原来也是舞文弄墨的,后来进入大网易。在这份工作上应该大大拓展了视野和人脉,进而开了雪球,到现在他的身份也还是创业者而非职业投资人。而但他某一天开始做职业投资时,相信会基于雪球的投资经验和平台,成为不错的投资人。相形之下,拿着手机连盘中细分指标都看不到,还坚持要工作中炒短线的投资者们,是不是有点缘木求鱼?
E&S—->B—->I  or E&S—>I 请问看官您选了哪条?
一如我的师弟,他在中国创业条件最好的城市,也有创业必要的人脉与知识结构,关键是学有专长。
假如他选了E&S—->B—->I,那么我会给出如下建议:
1、少花钱。家庭开支压缩在45-50一年不会影响舒适感。这样一年可以存下20至少。
2、多打工。他的时间很宽裕,也有不少人邀请他讲课或者把关某个课题。每月讲3天,再写写文章回回邮件,做一些功课。一年20是可以入账的。这也不影响family day。至于弟妹会参加这种增收则更好,这样家庭收入突破100就成定局,一年存40-50有望。
3、进行必要套利,比如说买一些跟住趋势的产品,比如B级基金什么的。如果我介入的话(我本人很愿意介入),买股票也可以,年收益可以在15%-20%。
4、这样开源节流四年后,也就是他儿子上小学时,保守估计手里会有250左右。而这时要买学区房也好,还是用这笔钱创业也罢,都有个不错的起点。我个人会建议他找一所国际学校(不超过12万每年,五环),用这笔钱进行创业。
5、在创业成功后再适当改善生活条件,这时候可以买房。而在现金突破2000万后再考虑做职业投资人。
理论上,这些事在他40岁前是可已完成的。
对于入市不足三年的小投资者,我先举个例子:
如果你认真工作,年终奖可能有10万。而你本金才20万。那我会强烈建议你去好好工作。
在市场上要获取50%的年收益,操心不会比拿奖金少。
而认真工作获取的不止是奖金,可能还有未来的加薪,还有升职以及人脉等等。
随着沪港通、注册制到来,市场会越来越残酷。在此真诚建议30岁以下、本金不足50万的投资者自我检查是理财需求还是投资需求、自我检查有无工作上获得突破或自行创业的机会。并再次明确我个人的观点:通过削减不必要开支、强制储蓄、谨慎理财、积极创业更加容易达到财务自由,过早过草率地投入时间精力进入证券市场属于欲速而不达。
E&S—->B—->I  勤俭—->兴业—->投资,是财务自由的坦途。
这是本文重点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富爸爸

在文章的末尾, 推荐一个关于理财与投资的视频

团队容易失败的10大特征

特征一:团队成员不经常开会或者只是假装开会。

你和其他团队成员经常在一起开会吗?而且,是真正一起开会,还是假装一起开会?真正一起开会,形式并不重要,而是真正有信息的分享和脑力的激荡,真正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假装在一起开会,就是走个开会的过场而已。我想我们都开过这样的会议。

特征二:团队成员不了解彼此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

你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吗?如果团队成员不在一起开会,或者只是表面上在一起假装开会,那么就必然不会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

特征三:团队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的划分。

你和其他团队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责、权、利的划分吗?团队成员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这是建设团队的第一步。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一件事情,如果变成人人有责,最后往往是谁都不负责。

特征四: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互补的能力。

其他团队成员能够给你提供实际帮助吗?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能够互相帮助,就像是足球队中,前锋需要人传球,守门员需要后卫帮助防守。这样的帮助,以胜任力为前提。如果某NBA球队选我去跟姚明配合,那么这个球队必输无疑。

特征五:没有明确的团队合作的流程。

关于你和团队成员之间怎样配合,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吗?如果不能彼此配合,优秀的球员在一起也要输球,这就是某届奥运会上,有NBA最优秀的球员的美国梦之队只获得铜牌的原因。而要彼此配合,应该有明确的(不一定是书面的)工作流程。

特征六:团队成员不认同团队流程和制度。

你认同团队的流程和制度吗?实际上,许多团队有流程,但是这些流程和其他制度一样,往往只是写在纸上,或者只是停留在团队领导者的嘴上,或者是由公司强迫执行,不被团队成员认同。

特征七:团队成员不能参与团队的重大决策。

团队的重大决策会征求你的意见吗?团队流程和制度不被团队成员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定的时候没有考虑团队成员的意见。并不是说重大决策需要团队成员投票通过,但是征求意见是必须的。

特征八:团队合作得不到奖励,团队不合作也得不到处罚。

如果你帮助其他团队成员,你会得到什么好处吗?团队精神是培养而不是命令出来的,而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薪酬和奖励制度。如果不考核团队合作,不奖励团队合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不会有团队合作。所以,足球队除了奖励射门得分的球员,还会奖励助攻的那个球员。

特征九:团队成员不能分享团队成果。

你会因为团队取得重大成果得到好处吗,即使你没有做出直接贡献?如果销售翻了三番,却只有销售人员得到奖励,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物流部说无法及时送货、财务部说无法及时开票的情况。所以,获得奖牌的足球队,每个人都会上台领奖,包括从未上场的替补队员。

特征十:团队成员不信任团队领导者。

你信任你们的团队领导者吗?如果团队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不能言行一致,将得不到信任。同时,团队成员信任能够带领团队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如果一个团队呈现出上面九个特征,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在于团队领导者的糟糕领导,团队将取得失败,团队领导者也无法获得信任。

 

2531170_142921650000_2

对股份的简单理解

股份代表了对一个公司的 所有权,所有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 利益分配权(分红权),一个是 投票权

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假设公司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既是合伙人,共同创业开办了这家公司,同时又是股东,各占50%股份。

原始股

假设当年公司除去包括工资在内的所有开销后,净利润为100万元,那么 股东1 和 股东2 各享有50万,即拥有利益分配权。

假设公司面临一项重大决策,此时两个人都具有投票的权力,如果两个人一个投A,一个投B,由于大家所持股份一样,那么就只能协商解决,因为谁也没有决策权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词--决策权,它由投票权衍生而来。如果两个人持股不一致,一个是40%,一个是60%,那么尽管两个人都有投票权,但是当一个投A,一个投B时,占股大的拥有决策权。

假设这个公司开始发展壮大,一年后已经有了10个人(股东1、股东2也在公司工作,不是只持股不做事那种),这时候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1. 动力不足问题:股东1、股东2 享有公司的所有权(利益分配权和投票权),而其他8个人没有。假设公司当年净利润100万,其他8个人能领取的只有每月固定工资和年底的年终奖,这100万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当这些利益和他们没有关系时,那么他们努力工作共同致富的动力就少了,因为反正干多干少干快干慢都拿固定工资。
  2. 人才流失问题:这8个人当中,有可能会出现能力强过股东1、股东2的人,这样的人除了在乎利益分配权以外,通常还希望能够更多参与公司决策,即投票权和决策权,因为这样才能施展才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会离开。

公司的很多问题其实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公司的利益分配权、投票权属于持股的2位股东,但是日常运营却由10个人共同完成,如果运营的人无法更多地分享到公司成长带来的好处,那么就会缺乏动力甚至离开。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向员工让出更多股份,或者至少是向中层干部、潜力人才让出股份,这样至少公司的关键人物有了利益分配和投票权,做起事来会更带劲,对公司也更有归属感。

但这样同样会带来问题:

  1. 投票权和决策权实际就是对公司的控制权,让出股份越多,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权就越少。有一些公司创始人为了更多融资,让出了过多的股份,结果自己最后又沦为了打工者。
  2. 当为中层干部让出过多的股份时,除了降低了自己的掌控权,同时还有可能形成公司内部部门间的斗争。

解决上面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将股份的两个属性分开:将利益分配权,称作分红股;将投票权,称作原始股。那么此时10人公司的股份构成就可能像下面这样:

 分红股  原始股

2位创始人仍然占据100%的股份(原始股),但是只分享60%的利益(分红股),其余40%分给员工(钱多多分给大家没关系,但领导权还在我这里)。这里有些员工可能觉得自己又被剥削了,为什么不是创始人占40%,其他8个人占60%?因为发到这8位员工手里的钱,基本上都被吃喝玩乐、吃穿用行消费掉了,而创始人手里拿到的钱,大部分还会继续投到公司里,将盘子做大、蛋糕做大。

如果将总利润中创始人继续投入到公司的部分,单独剥离出来,虚拟为一个持股人,该持股人就叫做“公司”。假设这部分的股份占比是50%,那么上图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分红股

可见,两位创始人真正拿去胡吃海喝消费掉的钱,与员工是一样或者相当的。

上面的做法可以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但仍没有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因为一些人才不仅关心有多少金钱利益,还关心能多大程度上施展才能。与此同时,当公司逐渐长大时,公司创始人也需要精明能干的人才参与决策,以避免犯错。除此以外,基层人员的声音也需要听到。因此,在投票权、决策权之外,还有一个话语权,话语权是每位员工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管理层和创始人应该能听到这些声音。

对于公司的管理层,应该让他们拥有投票权,但决策权暂时保持在创始人手中(只需要提高创始人在投票权中的占股比例即可)。此时,管理层是否掌握原始股已经不重要,如果管理层拥有了原始股,就拥有了内部斗争的资本和筹码。此时,创始人手中的原始股其实只有象征意义,假设其他8位员工中有3位经理拥有投票权,且各占15%,那么此时的股份构成可以像下面这样:

  分红股  分红股  投票权

此时,尽管原始股只有象征意义,但它代表的是对公司的控制权,因为分红股、投票股都是可以被取消的,但原始股是无法随意取消的。

当遇到确实优秀的人才,并且创始人能确信他不会带来内部斗争的时候,可以考虑分配原始股给他。

当遇到满足上一条,并且能力超越创始人的时候,可以将决策权部分或者完全下放给他。此时,如果公司已有规模,创始人可以功成身退,当个舒服的股东;如果公司规模较小,可以在公司继续工作。

最后说一下公司的估值,即公司有多少股本用来分。我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

深圳典型的小区,75平的房子,月租金4500,售价210万。那么每年这套房子创造的利润是5.4万元,与房屋售价的比例是:1:38.9。

按照这个比例,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创造的利润是100万,那么它就值3890万。

当然,房子的泡沫太大,水分太高,砍去一半,按1:20作为比例。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利润是100万,那么它值2000万。按1股1元来算,可以分为2000万股。

实际操作中,公司估值按多少比例都无所谓,大家只要知道自己的分红股比例,以及总利润,然后乘一下就可以得出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钱了。估值在融资的时候就很关键了,因为出让多少股份换取多少资金,取决于公司现在的盈利水平和未来的盈利预期。

本文摘自:http://www.cnblogs.com/JimmyZhang/archive/2013/05/31/3109583.html 作者:张子阳

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