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两年记

时间太匆匆,来广州已经两年了,说好的三年时间,还有一年,在剩下的一年里我真能创造奇迹吗?而我却从不相信突变这个事实。

今年过完年定下的三个目标,一个共享软件,Lisp,♀。一个共享软件已经完成,但也可以说是未完成,还有4个月,我得多努力些,弄完整些才算达到目标。

Lisp, 才刚懂点皮毛,这一个月来都没有再翻那本书,还是时间安排的问题,这个任务算是没有完成。

♂的问题并不是可以计划的,虽然说我想,但由天定,我尽量改变自己,从生活习惯,到心理与态度,希望能有个结果。

 

两年了,离毕业到现在,看看我都做过了什么,总结一下。

2010年7月15号到达广州,开始工作, 一切顺利。工作第一个星期Delphi小软件:Flash Package Builder. 到现在卖了一两单后没有任何结果。 接着就着手了BeeSender的研发,历时三个月,最终成了,好像也只有一单。一度让我心烦。刚出来也没什么。在这期间我自我感觉我进步飞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东西,这也是这两年我个人觉得我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不论是在技术与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业余时间还弄了一个音乐搜索与下载的小软件。现在没有更新了(坐等更新,估计要明年)。 BeeSender结束后就开始了另一个项目的制作:Quizzer, 一个测试的东西,两个月完成。从这里开始接触AS3编程,随后搞了一年多,这是后话。Quizzer算是一个小项目,小软件,单不多。更加坚定了要离开的念头。过年回家总结了一些东西,现在都已经抛到脑后了(我现在知道,保存已经有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要,这个Blog我会尽量伴我一生的开下去,只为记录自己生活与学习的点滴),不过当时就想,年后我要换一家公司,在这里真会对不起自己。那时经常跟曾哥交流,曾哥也极力推荐我换家公司,一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温水煮青蛙,震撼我的原因不是这句话本身,而是我已经忘记这些东西了,已经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人说安逸的环境让人堕落,比我优秀的人在不断努力,而我还在这里徘徊,真是该死。所以,在2011年4月左右时决定离开。在经过几个星期的笔记面试(不是持续的)过程后,获得了KUGO的Delphi开发工程师Offer,6月15号报到上班,可是在跟陈工说这事时,我被忽悠留下了,我现在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想的,是因为陈工答应给我升工资(6K, 算是提前支借,说可不还,可能心想,不还,挺不错。这事现在已经让我后悔了,现在不仅要还,他还扣我的,降低提成还不跟我说)还是因为****原因。 4月份开始做3DPageFlip 一直到现在。1 年多了,销售月入还没超过3K美元,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自认为已对看清了事实,没钱途!迟早还是要走的,还求什么入股,月销量!那完全是一厢情愿!

2011年的下半年过得很平淡,没有恋爱,也很少活动。周末平时不出门,关门睡觉,只是搬到了棠下住了,才知道什么是城中村!!!唯一可以一记的事情是年尾公司旅游中遇到了一个小MM,在这里我要贴个照片,说明我是喜欢她的,虽然还是有缘无分!

IMG_1153

此事小钟还为我弄了个视频放到Youku上了,假扮夫妻大笑, 挺好玩的。

 

2012年,坐了趟飞机,学了个车,搬了个家,把妈接来广州治病了,现在(7月25号)再停药复发后又稳定了,但每天依然得吃药!

 

一个星期前,我认识了这个小女孩:刘静珊,在医院里认识的,看过去可爱大方的样子,很喜欢她,不知道有没有然后,因为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她就要去文莱做导游了(不知道我以后能不能有时间与Money出国),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她。附她一张照片以做留念。

psbpsu2

上周六与与她去了正佳广场五楼的溜冰场,没留照片,但玩得很High,还认识了她的4个朋友,分别是(留个名字,别对应错了)木(牙齿比较特殊那个),庄素丹(个子比较矮),茵茵(戴个眼镜,是小珊大学同学)

这半年了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这人是谁呢?王新芹,一个比较可爱乐观积极好学的湖南农大的小姑娘,经常性的跟我讨论问题,是一个很上进的人。可以做良友。起初跟她认识的时候是因为偶在百度知道上回答的一个问题,加我QQ了,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帮你?眨眼 然后我跟她讲条件, 一个问题1张美女图。

 

还有一个需要提的一个人是小文,她给我的观点是比较内向,但积极又懒惰的矛盾综合体。你说她内向,你说她内向,她又不怕生人,但遇到问题总是躲,你说她积极,是,她经常说各种向上的话,可做起来,我没看过她完整做好一件事情,比如说As3,现在还是半知不觖。她应该是一种对事业或工作不怎么上心,对外表,感情太过专注与敏感的一个人,你说她脆弱又坚强,总体印象不好不坏。我现在已经掌握个规律了,她说要做的,或者是安排的,总要给她去掉一半,即说话的可信度只有一半(行动上)!

总结一下,这半年来活得应该比较充实,不怎么睡懒觉了,好久没看书了,也没买书了,更不关注技术了。

 

安排一下,下半年要做的是完善自己的共享软件与网站,弄清楚产品,传统一行业与互联网,创业。Lisp。

 

记住,技术是人都可以学的,而思想,认识,经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不要怕,大胆尝试,因为本身也是一无所有!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对由于知道或了解某个知识,而影响判断的这种现象的称呼。下面是一个例子: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有一句名言(这句话是如此有名以至于被人尊称为“克拉克第一定律”):“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然而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道理在心理学领域其实并不新鲜,《Made To Stick》上面就提到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A心里想一首曲子,然后用打拍子的方式打出来,B听着A的拍子要去猜测A打的实际是哪个曲子。参与者选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曲子,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此处根据中国国情稍加演绎)。这个实验的亮点在于,往往A认为“那么简单的曲子”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呢?而实际上B听了却就是猜不出来。A对B能否猜中的概率估计,与B实际猜中的概率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A以为50%的人能猜出来,而实际上只有可怜的2.5%)。

原因?因为A心里本来就知道答案(曲子本来就是A定的),所以对于A来说这是“显然”的,但B只听到拍子,对B来说再简单的拍子也并不是“显然”的。关键在于,由于A心里明知答案,就无法去设想不知道答案的B听到那样的拍子时是什么感觉,也就无法真正准确地推测出B猜中的概率了

厨艺与屌丝

7月收到一封来信,发件人是素昧平生的,长沙的一位26岁厨师。

来信第一句是客套话:“从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关注您的博客。一路过来,获益良多。”怎么看都不像是职业厨艺工作者的文风。

接下来,他作了一番详细的自我介绍。之前做过6年厨师,去过中西餐厅,待过大排档,上过星级酒店,也摆过夜宵摊。因为对互联网产品工作心存向往,今年初连续换了送报员、超市夜班员的工作,收入微薄但足温饱,节约下来大量时间自学产品设计。几个月后拿着自己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希望在长沙加入网络公司,未能如愿。

在邮件最后,他拜托我推荐去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饭,拿出主案的能耐来“照顾好大家的胃”“待遇方面就按做饭阿姨预算给就行了”“能从中学到多少全凭自己造化”。

这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又看了看附件中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大概有1万来字,专业领域确实不怎么样,是个生手,文笔倒还不错。我无法断言他的潜力,但这份态度之诚恳,在我认识的人里绝无仅有。如果不是用力控制团队规模,大概就会跟他细谈加入我们团队的事宜了。

随后,我发了两条感慨的微博,转发一百来次。意外的是,不足200字的两条微博,竟然引来了7家公司对他表示兴趣,包括两家颇有名声的新锐创业公司,一家一线大公司。微博评论里更是对他赞口不绝。

故事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后来我转发了他的微博地址,有意者自行联系,后续未知。值得一说的地方在于,多少人和他一样急于入行,苦于无门,为什么这样一位年轻的厨艺工作者却得到众家青睐呢?

别人可能会讲,找他去是做饭嘛,又不是做产品经理。

一个有天分的,好学的人,立身在火热的产品环境中,从做饭到做设计,大概也就是三五个月的时间。而这三五个月过去了,行业外的求职者可能还在四处撒简历呢,他已经晋级为熟手了。我见过嚷嚷着入行入行,一两年后还在行业外的“互联网狂热爱好者”,数量颇不少。他们之中还分作好几个等级:

第一级,会写产品评测与策划案作为求职的敲门砖

第二级,没文档,但自学过产品原型设计工具的用法,以及其他小工具

第三级,文档不会写,工具也不会用,跟面试官大谈对互联网的激情与梦想,创意与点子,强调“我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

第四级,在第三级基础上,猛往大公司投简历,打算“赢在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得享受成熟的产品环境,优厚的薪资福利

问题是,您都这么有激情有追求了,就不能拿出35%的业余时间来学学工具使用,写写产品文档?就非得等到入职后有人教有人带才肯茁壮成长?

废柴吖!

这种人千万别入行,入行了也是祸害,拉低产品从业人员的下限。

至于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应聘者,固然略好,但会写文档用工具,只是做产品最初级的技能。除非文档字字珠玑,工具玩得出神入化,否则,Who care?行业的进入门槛早就抬高到了“小白勿入”的地步。而产品技能全靠实践,没有实战基础的话,凭空修行确实有难度,这便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

回到本文的标题:厨艺与屌丝。谁是屌丝?我看并非长沙这位厨师兄弟,他现在已经是香饽饽了。那些只会一点点初级产品技能,想入行,又缺乏修行环境与行动力的人,他们才是屌丝。你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适合这份工作?因为大路货的产品技能吗,因为你猛拍着胸脯说热血在燃烧吗,因为一个月投出150份简历吗。

相对于在实战中必然快速提高的产品技能,看似与产品无关的,跨界的才能,反而更容易引起招聘方的兴趣,觉得身兼多能,亦开阔视野。创业公司也好大公司也好,都希望成员各有所长,各有所好,而不是扎着堆地看同样的资讯,过相似的日子。只有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能发现需求,迸发灵感。否则团队里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同一面知识领域,到最后只能狭路相逢拼智力,拼体力,拼运气了。那是多么惨淡。

某创始人跟我说,我就喜欢跨界人才。

做产品这行当,到最后拼的不是产品技能,而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爱好、天赋、经历、人脉、知识面、个性等等,拼的是这些纯天然的东西。单纯的产品技能和逻辑,只是大路货,修行两三年后大家都差不多,互相之间高5分低5分对成败影响不大。在扎实的“产品基本功”之上,还能提升到怎样的程度,做出怎样的产品,取决于你原本是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有热情、能加班,思维清晰技能娴熟,到最后反倒无足轻重,仍是一团高级屌丝。

我有句不中听的重话:“在做产品之外无可自夸的人,做产品的结局恐怕也无可自夸。”

厨师兄弟,一路走好。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段小插曲,还有一些人留言说,“做厨师不挺好的吗,脑子发热转什么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这么苦逼没前途的活儿还有人主动往火坑里跳?”讲这话的多半是产品经理自己吧……其实,也颇有道理。

 

摘自: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261711853749/

别吹你有钱,多少钱才有安全感?

这是一个很俗的问题,但并没有几个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为此,笔者对身边上百位百万富翁朋友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注:这里说的百万富翁是指净资产在百万以上,某人有一套150万的房子,贷款只剩40万了,就是百万富翁,即使月收入只有5000元)

   一、你打算怎样将手中的100万变成1000万?

    炒股指期货,这个赚钱快……4%

    投资房产,让钱生钱……47%

    自己创业或进行股权(股票)投资……19%

    靠工资增长就能达到千万……3%

    100万足够花了,没想过要变成1000万……27%

   二、你认为100万变成1000万需要多长时间?

    一年之内……1%

    五年之内……3%

    十年之内……31%

    三十年之内……43%

    多长时间都不可能……22%

  三、假如突遭意外,你的百万资产化为乌有,你能做到在五年之内挣回1000万吗?

    不可能……93%

    努努力或许能……5%

    肯定能……2%

    100万到1000万缺的不是“0”

    从上面这组调查的结果来看,百万富翁们对于财富增长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大多数人(47%)认为房产投资是致富的捷径,极少数人寄望于工资收入增长。这同时也说明很多人面临百万资产的降临有点茫然,只要是2005年之前在大都市里买房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百万富翁,但他们并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由于房子帮助他们实现财富数量升级,所以仍把未来的财富命运押在房子上。

    靠房产投资成为富豪确实是条捷径,但在严重泡沫化局面下,这种创富模式在未来将面临很大考验,更何况不同的人有适合自己的创富模式,不能将偶然的因素视为必然。

    看来,很有必要认真定义一下千万富豪的概念:

    千万富豪不是拥有千万财产的人,而是指拥有创造出千万财富能力的人;

    即使遭遇破产,也能重新开始,在一定时期内(比如5-10年)依然挣到千万资产;

    千万富豪的成功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步步走过来的,不管他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运气在成功之路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全部,就如不能指望房价再涨10倍;

    从上面的陈述中,你会发现身边的这些拥有百万资产的人大多还只是普通的中产,不能称得上是“富翁”,因为他们不具备创富的能力。当一切归零,就不知所措,只有2%的人相信自己肯定能东山再起。由于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所以对资产从百万变为千万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4%的人认为五年之内可以做到。

    100万向1000万的跃进,真的不是只差一个“0”,而是差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许很多人一生都不会锤炼出来。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从百万晋级到千万只能是镜花水月。

从偶然王国到必然王国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但是把所有财富英雄的成功都归于遇上了好时机,就有点“仇富”的嫌疑了。创造财富其实跟游泳、骑自行车一样,是一种技能,只是这种技能更需要综合的素质。你一旦掌握了该技能,轻易不会忘记,当机会来临时能及时抓住。于是,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富人与穷人的差异不仅是在财富数量上,更体现在行为特征和思维方式上。比如穷人看见一件热销的商品就想着去抢购,而富人会思考这件商品为什么热销。穷人遇到风险和混乱的局面就想躲,而富人会考虑风险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机会,自己能否抓住。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接近富人,那么他致富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一生。

    我们在听别人成功故事的时候,常常会热血沸腾,对成功者的传奇经历充满敬佩,想到自己,就感叹时运不济,没有信心取得同样的成功。其实,成功者在夸夸其谈的背后,每天也都在处理平凡而琐屑的小事,一点都不精彩,而他们逐渐摸索出的创富模式却让成功变为一种必然。

    比如像索罗斯这样的成功投资者,有阻击英镑的传奇投资经历,人们只记住此类故事,却不知道他是怎样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一套投资模式。所以,当我们听到他人通过投资赚取巨额财富时,会觉得很神奇,很偶然,却没有找到其中的必然性。

    创富有多种类型,比如创业型、投资型、经营型等等。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创富模式,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检验和试错,直到最后的成功,这显然不是偶然性的因素所能主导的。

财富不是瓦砾堆出来的

    财富不是一组数字,而是一种能力,财富创造过程需遵循必然的法则。这样的结论也许很多人并不认同。特别是在房价飙涨的当下,随便拆迁一套大城市里的房子就能得个几百万,这算什么能力?

的确,畸形的房价也让人们的财富观变得畸形,甚至认为财富是用瓦砾堆积而成的。此种观点首先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只把房子作为居住的场所,也就是看作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财富工具,因为没有办法通过它来创造新的财富。罗伯特·清崎就认为:人生的第一套房用来自住,这是很典型的穷人思维方式,因为穷人热衷消费,而富人关注投资。

    此外,把财富增长完全寄托在房产上本身蕴藏着很大风险。十多年来,中国房价的一路飚涨,与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环境有关,这得益于人口红利与外向型经济。但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迈过了“刘易斯拐点”,也就是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经济学家高善文测算:从2003年到现在,农民工工资每年在以16%的速度增长,照此下去再过10来年左右的时间,保姆的月薪将达到18000元,很难想象未来中国经济能承受这样的成本增加。

中国经济需要来一次“清算”以告别过去的增长方式,当未来伴着高通胀政府进行更严厉的宏观调控时,或者经济二次探底,或者挤掉房产泡沫。那时候,如今用“金砖”垒出的房产财富神话恐怕真的要变成一堆瓦砾了。

这样看来,笔者身边的百万富翁们“水分”很大,最近对房地产的调控重拳频出,更加深了对财富缩水的担忧。房地产投资当然是创富的很好途径,但这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财富的本源。

财富的本源是信用

    那么,财富的本源是什么?在现代经济社会,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财富的源泉都是信用,正所谓“人无信不立”。

    这里的信用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诚实守则,当然这点也很重要。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谈不上诚实,可美元这种信用符号却占据霸主地位。信用代表着一种能力,具体点说是吸纳外部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能力,当他人依赖你,你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然让你的信用增值。

    成功的企业有好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这两类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持续稳定的创造财富,个人也是如此。商业模式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自由现金流结构及企业价值。以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事业目标、做事方法、如何赚钱、具有怎样的人际关系网、理财能力和品牌形象。而个人的管理模式可看作是对个人情感的控制和调动方式。

    我们经常说成功的人有魅力,魅力值其实就是信用值,是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创富的能力。魅力与美丑没有关系,马云不帅,但当他发表演讲,下面的听众想到他所做的事业时,会感受到他的魅力。走在大街上的巴菲特也就像一个糟老头子,可他的这种木讷、沉稳与他在险象环生的金融市场上大手笔投资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马云和巴菲特都有自己的事业目标定位,行事风格方法,最终塑造出个人品牌形象,连与之吃一顿饭都要花几千万,财富自然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马云和巴菲特分属于创业型和投资型(或累财型),虽然类型不同但都拥有持续创富的能力,在众人眼中拥有信用,所以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豪,他们创富成功是一种必然。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没有巴菲特和马云这样的知名度,但他们拥有了创富的能力。他们的故事,对于因房价飞涨侥幸荣升为百万富翁的人会有所启示。从百万到千万、从中产到富豪,需要遵循一套必然的创富法则、需要不断地增加自身的信用值,而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数目上。

    百万资产带来不了安全感、千万才够养老,在不具备创富能力之前,别说你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