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企业培养人的迷思

注:本文来自新锐作家雕爷的最新长微博文章(原文链接在此)。雕爷,互联网知名人士,真名孟醒,漂网董事长,淘宝精油第一品牌阿芙的的董事长,派代商学院讲师,新锐作家,著有《MBA教不了的创富课》。06年创业阿芙精油品牌,09年9月品牌上线,10年线上销售额超过2000万,用1年左右的时间把一个线下不知名的化妆品精油品牌打造成长为行业龙头品牌。

  前几天写了关于培养人的话题,以屌丝之王@和菜头 为代表的反驳言论是:如果你的小企业,缺乏高增长,那么培养人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好吧,我必须得说,这是个俺们屌丝创业界由来已久的“迷思”。
  首先我想,大家必须承认,一次创业,和组件一个家庭似的,有其生命周期,你不能把事情想得太美妙,但也别太沮丧。不太成功的小企业,通常是飞速走完其周期,而大企业,往往能在辉煌的时刻延续很久。但终究终究,每个企业都会衰亡的……就仿佛,一对少年少女,一想起组建家庭,就充满粉红色的憧憬,浪漫且美满,其实呢,一个家庭的周期,分为“单身期、新婚期、生育期、满巢期、离巢期、空巢期、鳏寡期”,有句话这么说,“我们的幸福,都只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只有“满巢期”的企业,才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实际上,无论是家徒四壁的创业“单身期”,或举步维艰的草创“新婚期”,以及虽然高速成长但慌张混乱的“生育期”,都充满着艰涩与痛苦……而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的“离巢期”或之后的阶段,想想都令人心酸。
  回到培养人的问题,我先问句狠的:就算你不培养牛逼精英,你以为普通笨蛋,你就留得住么?
  我自己在初创阶段,就有过这样伤疤,明明平庸得不能再平胸的小出纳,突然告诉我,她家里个找了个大企业里的……还是继续当小出纳,但她妈说,毕竟大企业更稳定,看起来短期之内不会倒闭,(你说我当时咋想?!我就是分分钟倒闭那伙儿的呗!)然后,她还居然给我下通牒,“老板,那边要求我迅速到岗,我就明天天做交接哈,所以你明天最好能麻利点”,我当时心里那叫个千万头草泥马奔腾啊……可又能怎样。形势比人强, 一个屌丝小企业老板的辛酸,真不是一个安稳白领能理解的。
  这时,各位,就带出一个问题来了:你别以为你的企业不增长,就能留住武功同样不增长的普通员工——再烂的员工,也有攀高枝的心耶!你信不信?丫没离开你,是因为没遇到好机会而已……一旦遇到稍微好一点的机会,平庸员工离开你的动力,并不比精英员工的少半分!
  反过来想你就平衡了,你如果高速增长呢?你会始终留住那些不匹配的员工么 ?你业界增长十倍速了,有些员工还是一倍速的能力,你能忍受?他耽误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前途,还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你是不是顶多再给这种苯苯几个月机会,还不行,也就挥泪劝退了?这时候,你怎么不骂自己没良心呢?
  所以,最终员工能否留得住的核心原则就一条:匹配。
  企业业绩的增长,和员工武功的增长,只要是匹配的,就能获得“动态稳定”。反之,无论是企业快,还是员工快,都会造成员工的流失,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好了,接下来回到你培养人才被谁挖走的问题 通常来说,挖你人的,通常是和你相似规模的企业,高一两个等级是有的,但数百亿规模的百度,跑个二十人小公司挖人,你信么?这就是另一种“匹配”的问题,换个角度,假如你是个200人公司的小型企业,从百度空降个高层给你,你敢要么?就算你给得起薪水,他的管理能力、或业务水平,是你能消化得掉的么?再过来,从一个10人小作坊给你挖来个副总,也给你当副总,你敢要么?200人小企业虽然小,但流程的建立,必定也初具成效,从10个人那种“沟通基本靠吼”的地方来个副总,你不得鸡飞狗跳?
  我想说的核心是:既然你挖人时会想,和你匹配,是指从100人到500人的企业挖来的才靠谱,那么别人挖你的人肯定也跑不出这个圈圈儿——OK,我想问,你难道就没跑赢同等竞争对手的雄心么?
  最后,我想说的第三个“匹配”是,你应该给你培养的精英,同等节奏的涨薪。你培养了他,不代表他就欠你半辈子。实际上,他的成长肯定是先出现,而你的涨薪往往落后半拍——嘿嘿,你已经占到便宜啦。但你不能“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啊!长时间占人便宜是不对D!差不多就行啦,看着明显该名员工的武功,已经明显领先于他的薪水了,你就应该用“匹配”原则,结找补上。
  比如我们的一个优秀美工,两年多以前不到四千薪水,每个月都涨薪,现在已经翻了四五倍了。我丝毫不觉得我给高了,因为我知道,这家伙如果出去,走到哪里,现在水平也值这个价码了。实际上不止这一个,我们很多员工都是这个幅度涨上来的……我作为一个臭奸商,内心何尝不希望业绩是现在这个业绩,而他们的薪水维持在两三年前的水平呢?但每次我这种邪念产生之时,都给自己一个嘴巴,“你丫清醒点,人家不欠你什么!你培养他们,也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非特蕾莎修女那种无私的博爱好不好?”
  额外的好处是,我真正看重的员工,我从不担心被挖——外面多给个三五千,在他们心里很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持续努力,这点“小钱儿”很快在我们这里也能涨上,并超出。而很多很多的企业,他们早就看清了,并不真的培养人,只想高薪挖来“能人”,来了立即就干活儿,往死里用,榨干为止。而一个人的能力开始停滞不前了,那他的薪水也肯定就涨到头了。
  刚才说的那个美工,我就曾直说,“你看,别的地方肯定愿意更高薪水挖你,但你为何在雕爷我这里更愉快?因为我给你发呆、走神、犯傻的时间与空间。”啥意思各位明自么?就是一个浑身充满艺术细菌的美工,不能往死里用,天天陷入具体作图,眼界与水平就很难真正提升。我甚至轰他们有些日子别来上班,给我看画展、听歌剧去。“功夫在诗外”,把脑袋放空,触类旁通,看别的艺术类别,才能使自己的眼界高上去。甚至,我淘上千块一张的门票,请美工去看美国ABT的《天鹅湖》——顺便说一句,ABT演绎的天鹅湖,真是教科书般完美。就是魔王的扮相很奇怪,怎么不是黑色羽毛大氅,而是绿毛水怪一样的紧身衣呢?
  所以,你真的用心培养,又辅以匹配的涨薪,何惧别人来挖?
  有人又说了, 两个精英极品的涨薪当然能承受,但公司很多人都这么涨,能行么?我的答案是:如果公司里大多数员工都发疯般努力,你自然能超越竞争对手,接下来自然是相匹配的利润,三个人拿四个人的薪水干出五个人的成绩,怎么会涨不了那点“匹配”的薪水呢?

s_b762a8ec788b4af68abf35470b9b7821

关于中国房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42eca0100n0ty.html 80后不要纠结于房子
http://xuxiaonian.blog.sohu.com/147375076.html 房价为何还会涨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0135894.html 政府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182 中国人的买房情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09ae70100jji3.html 支撑高房价的购买力来自哪里?
http://view.news.qq.com/a/20120227/000001.htm 房地产已无药可救
http://view.163.com/12/0820/14/89C0UHT600012Q9L.html 谁瓜分了你的买房钱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160 两极分化的中国楼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00ef40102e9ji.html 房价空间高不高

有人质疑你的产品时该怎么办

Steven Sinofsky是微软前Windows部门的总裁,去年,他离开微软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正是他掌管着微软最赚钱的产品:Windows。

20130307092422780

Sinofsky创造了微软Office的神话,并且在微软由于Windows Vista系统的糟糕表现而陷入危机的时候,也是Sinofsky带领着微软走出了泥潭。除此之外,在上世纪90年代,他还曾经是盖茨的左膀右臂。

因此,Sinofsky提出的建议,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Sinofsky最近在他的博客中向创业者讲述,在有人质疑你的新产品的时候,你该如何处理。

Sinofsky认为,人们通常会通过以下5个方面来质疑新产品,创业者应该学会处理这些质疑:

1.这个产品曾经出现过:

很少有绝对创新的产品。通常情况下,就算绝对创新的产品出现,它解决的也是那些其他产品已经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如果你考虑的范围够大,你几乎可以为所有新产品找到与它类似的老产品。就连Velcro®,Swiffer ®,Facebook和Instagram也不例外,这些产品都属于极具创新精神的产品,它们都是用了最新的技术,但是解决的也只是一些老产品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不同的是,它们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你在经营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也应该拥有这样的精神。你需要关注的只是产品的价值,它能不能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只是一个新功能:

在科技产业,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一个新产品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轻描淡写的将这个产品描述成“只是多了一种功能而已”。这句话其实没错,但是新功能正是新产品的灵魂。做为消费者,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每一个新的产品或是服务都完全颠覆以前的产品的使用体验。而对于企业来说,我们也不能将宝贵的资源和资金用在完全创新上,尤其是当这种创新违背了企业的营收目标的情况下。创业者需要做的,就是在创新和营收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新产品中加入一些与众不同的功能,这样才能在创新的同时不违背企业经营的利益。

3.没人想要这样的产品:

企业开发新产品,最大的目标当然是获得最多的使用者,并从中获得利益。要想做到这一点,创业者需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如果你让其他人左右了你的想法,只因为他们说了一句:“没有人想要这样的产品。”,你就选择退缩,那么即使你拥有再好的创意,它也只能是个创意。创业者自己需要承担融资的工作,也需要自己决定是否通过一个产品的创意,权利在你自己手中,你应该促使自己不断前进,不要被其他人的想法所左右。而如果你自己有了这样的顾虑,你就需要像个创业者一样去思考。你的顾虑有可能是个问题,也有可能是个机遇,你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产品不成功,你永远都有机会后退,但是如果你的感觉还不是那么糟糕,就不要在产品还没出炉的时候就选择放弃。

4.错误的定价:

所有新产品的定价几乎都有问题,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如果你生产了一个新设备,那么这个设备在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定价一定很高。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产业中所有产品的定价,都是由市场决定的。新的服务或是应用永远都要面临一个抉择,那就是营收模式。应该向用户收取费用,还是提供免费下载,而利用广告进行营收。产品定价过高或是过低是不可避免的,是永远会出现的。与其于单纯的对这些质疑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或是采取重新定价,你不如详细的向人们阐述你为这个产品制定这个价格的理由。

5.与企业战略不符:

如果你在一个大型企业供职,当你在提出一个新的产品创意的时候,一定有人会对你说:“你的产品创业与公司的战略不符。”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有可能会使得一个优秀的产品创意胎死腹中。你可能会选择气愤的两手一挥,你也可能会称自己的创意“曲高和寡”,你也可以斥责企业的官僚作风让人感到窒息。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听到这句话之后,你要仔细了解企业的这些所谓战略。因为企业的战略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是他们的生存根本,他们依靠这些战略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大型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产品的数量,而是产品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应该调整你的创意,让你的产品创意能够符合企业的战略。

(via BI

计算技术脉络

中国计算机协会副理事长、“987”计划专家顾问汪成为院士在纪念大会上做了高屋建瓴的总结:计算技术与其他技术一样,遵循“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发展规律。20世纪最后四五十年,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术得到发展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 第一个是N:网络技术(Network),因为增强了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应用能力
  • 第二个是M: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因为它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品种和描述能力
  • 第三个是O:面向对象技术(Object),因为它缩小了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和处理间的隔阂
  • 第四个是E:嵌入技术(Embedment),因为它扩展了信息资源应用和渗透的范围

这四方面继续飞速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人机和谐的信息环境:

  • 基于N,发展了网格和海量的信息处理,突出体现在信息资源的聚合和基于网络环境的人机协同方面
  • 基于M,发展为可视化计算和虚拟现实技术,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环境的沉浸化
  • 基于O,发展为面向智能体技术和信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
  • 基于E,发展为全面的嵌入和普适化的应用

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三个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统计事实:

(1) 用户不是阅读,而是扫描网页:即用户不会像读书那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阅读,用是根据网页上下文及自我判断不规则扫描,寻找焦点信息

(2) 用户不做最佳选择,而是满意即可:即用户对于每次点击行为的选择,不是理性地对每个点击做出最低成本估量,而是非理性地做出符合自己预期并获得更高满意度对比

(3)用户不追根究底,而是勉强应付:即用户不会对互联网内在的机制感兴趣,也不会对前后逻辑做出解释,而是觉得有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