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宏斌
早晨六点半,市中心的公园,一群老头老太们正在早锻炼。一老太说:最近怎么没看到张大伯了?另一人说:张大伯生病了,走不动了。老太回答:要告诉张大伯,好好活下去,争取多拿国家的养老金,不能便宜了共产党!说完,其他人都笑了。
以上是公园里很常见的一幕。只是他们想错了,给你交养老金的可不是党和政府,而是现在工作中的年轻人。事实上现在这辈老年人是最幸运的一代,因为中国正享受着史无前例的人口红利,劳动力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0%,从2020年开始劳动力人口比例将持续下降(很可能是永久性的),等到现在这辈年轻人老了之后,注定无法享受到同等待遇的养老金。
最近关于中国社保缴费率高不高的问题,专家们打起了口水仗,但我觉得很多人都搞错了方向,缴费率必须要和回报率放在一起参考才有价值,单纯的看一个缴费率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你交社保是为了到时候能够享受回报,没有人是纯粹为了交社保而交社保,那就变成活雷锋了。下面我们就详细的研究一下中国的社保到底值不值得交。
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帖子,讲的就是社保缴费问题。现在超过九成的人,只知道自己交了社保,其他就一概不知了。你知道自己每个月要交多少社保吗?你知道还需要缴满多少钱吗?你知道退休之后能够拿到多少钱吗?如果有人问你这三个问题,估计很少人能够准确回答出来。也不怪老百姓这么无知,实在是社保制度太过复杂了,每个地区还不同,对于不同身份的人也不一样,更要命的是制度本身还一直在更改。政府似乎只是要你交钱,并不要你了解情况,所以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宣传。这让我想起一句老百姓的名言:政府号召大家做的事情,什么时候会让你占到便宜?
下面我们以北京为例来说明,某白领税前工资1万元:
你税前工资为1万元,个人交纳的社保和公积金为1823元,单位交纳社保和公积金为3980元,扣除社保和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将来是可以退给你的)后,个税应纳税额为4677元,交纳个税为380.40元,最终你可以拿到7797元,相应你的单位用工成本为13980元,其中的差额为6183元,这个钱就相当于是强制储蓄。想想看,你公司为你拿出了1.4万,本来这些钱可以直接给你的,但你只能拿到8千,剩下的6千都交掉了,而且你还不知道是交给了谁。
很多经济学家戏称社保制度就是个“庞氏骗局”,庞氏骗局的特征就是下家给上家交钱,等到找不到足够的下家,整个骗局就要破产。现在工作中的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其实都已经给现在的老年人花掉了,等我们这代人退休之后,要下一代给我们交社保,问题是下一代人数越来越少了,哪里去找那么多下家?很多年轻人误以为等他们老了之后,也能够享受到类似于现在老年人享受的养老金,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了。你要知道,社保的规定一直在更改之中,而且基本上每次更改你都是吃亏的一方。等到几十年后,你交的是一只鸡,拿回来的是一只鸡腿。其实社保真不是庞氏骗局,因为庞氏骗局都是自愿的,社保是强制的,你想不交是不行的,很快执法部门就会来找你了。
社保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公积金等等,下面我们就单看养老金。由于社保规则异常复杂,各地不同,且一直在变化,我尽可能简单的讲述。
你交的养老金分两种,一种是单位缴纳部分占工资的20%(上海是22%),一种是个人缴纳部分占工资的8%,其中单位缴纳部分和你无关,全部进入社会统筹账户(其实就已经花掉了,给现在的退休人员支付了养老金),个人缴纳部分进入个人账户。
如果你缴纳时长不满15年,那么你就无法享受养老金待遇,你可以将个人缴纳部分一次性领走,单位缴纳部分由于已经花掉了,所以跟你也已经没关系了。这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简直是噩梦,除非你确定能够在一个地方干满15年,否则的话你就不应该交养老金。
假设你已经交满了15年,按照现在的规定有权利拿钱了,那接下来就是退休之后如何领钱的问题。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现在是74岁,你60岁退休的话,还只能活14年,14年是168个月,到时候你每个月能给拿的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账户除以168,每个月领取1/168的个人账户余额。另一部分是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X%,其中的X是指你交养老金的年限,如果你只交了18年,那就是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18%。15年这个最低限制未来也有可能提高,比如提高到20年。
下面咱们来计算一下你要活多久才能拿回你交的钱,由于我们不知道几十年后的平均工资是多少,也不知道未来的通胀率是多少,更不知道国家的规定会如何改,因此我们全都以当前的数据为例进行计算。
假设小白领王三在北京工作且长期定居,月薪是一万元,连续交满了30年养老金,那么他交的总额是:10000X28%X30X12=100万,个人缴纳部分是29万。等到他退休了,每个月可以领取的养老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缴纳除以168,也就是1700元,另一部分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0%,因为他交了30年,4672X30%=1400。两者相加,1700+1400=3100元。这就是他每个月能拿到的养老金。很幸运,他只需要花27年就能够拿回本金,此时他已经是87岁。由于社会平均预期寿命是74岁,其中的差额13岁就是你的目标线,你必须要活过平均年龄13年,才能拿回本金,保证自己不亏。如果未来推迟退休年龄(简直是一定的),那么你还需要活得更久一些。
政府算得这么精,知道你那13年的钱是永远也拿不回来的,那么这点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养现在的退休老年人。以前的退休职工,年轻时是没有交纳养老金的,都给国家做了贡献,后来国企改革,也没有为这些人交纳多少养老金,然后国企直接就倒闭了,但是他们按规定退休了,国家就得拿出钱来养老,对不?这些钱哪里来的,就是工作中的年轻人(你我)交。毕竟他们已经为国家做了一辈子贡献,享受一下年轻人给的福利也是应该的。
你一定觉得以上的计算很不精确,但其实已经是对你最有利的计算方式了。先看你个人缴纳的回报,1700元放到现在都不算什么,等到你退休的时候说不定只能买一包烟了。至于说社会统筹的部分,你现在10000元的工资几乎是平均工资的一倍,但那时候只是平均工资的30%,收入水平的下降幅度是非常剧烈的。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心里一定在骂,这制度都是什么人设计的?当然是公务员设计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设计这套制度的公务员,本身不吃这锅饭,他们是开小灶吃饭的。
大家都知道,公务员直到现在,都是不交养老保险的,而且他们的工资一直不断在涨,等到了他们退休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拿全额工资的退休金(上海这边退休之后能拿到80%的当前工资),拿上万退休金的官老爷,也不在少数,这些钱哪里来的呢?全是财政拨款,这就是所谓的“社保双轨制”。同是处级干部,在公务员系统退休可拿六七千元,但在企业退休却只有区区一两千元。企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系统的退休养老金存在的巨大差距(3-5倍)令人吃惊。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吃统筹的大锅饭,一个是靠全体纳税人来养。官员们与其研究“延迟退休”,还真不如取消“社保双规”,要么所有人一起吃大锅饭,要么所有人一起吃财政饭,不患寡而患不均。
全世界的趋势就是推迟退休年龄,我相信用不了几年,中国也会推迟,到时候你要活过90岁才能拿回本金,这个难度就更高了。怎么样?现在你有动力锻炼身体了吗?不过,如果大家都活得更久了,到时候规则又改了。总而言之,交养老金,你是不可能赚回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社保破产的问题,欧美国家更严重,这个说法没错,但区别是欧美真没钱了,咱们是有钱,只是不愿意花在民生上。2011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8万亿元,可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就达到了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2011年全国社保总支出的4倍多,这相当于可以免费养全中国人4年,如果算上外汇储备,那么足足可以养全中国人10年。中国是宁可将钱去买欧美国家的国债,去支撑他们的养老金,也不愿意增加本国养老金投入。这才是最关键的区别!
分类: 网上文摘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对由于知道或了解某个知识,而影响判断的这种现象的称呼。下面是一个例子: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有一句名言(这句话是如此有名以至于被人尊称为“克拉克第一定律”):“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然而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道理在心理学领域其实并不新鲜,《Made To Stick》上面就提到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A心里想一首曲子,然后用打拍子的方式打出来,B听着A的拍子要去猜测A打的实际是哪个曲子。参与者选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曲子,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此处根据中国国情稍加演绎)。这个实验的亮点在于,往往A认为“那么简单的曲子”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呢?而实际上B听了却就是猜不出来。A对B能否猜中的概率估计,与B实际猜中的概率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A以为50%的人能猜出来,而实际上只有可怜的2.5%)。
原因?因为A心里本来就知道答案(曲子本来就是A定的),所以对于A来说这是“显然”的,但B只听到拍子,对B来说再简单的拍子也并不是“显然”的。关键在于,由于A心里明知答案,就无法去设想不知道答案的B听到那样的拍子时是什么感觉,也就无法真正准确地推测出B猜中的概率了
厨艺与屌丝
7月收到一封来信,发件人是素昧平生的,长沙的一位26岁厨师。
来信第一句是客套话:“从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关注您的博客。一路过来,获益良多。”怎么看都不像是职业厨艺工作者的文风。
接下来,他作了一番详细的自我介绍。之前做过6年厨师,去过中西餐厅,待过大排档,上过星级酒店,也摆过夜宵摊。因为对互联网产品工作心存向往,今年初连续换了送报员、超市夜班员的工作,收入微薄但足温饱,节约下来大量时间自学产品设计。几个月后拿着自己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希望在长沙加入网络公司,未能如愿。
在邮件最后,他拜托我推荐去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饭,拿出主案的能耐来“照顾好大家的胃”“待遇方面就按做饭阿姨预算给就行了”“能从中学到多少全凭自己造化”。
这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又看了看附件中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大概有1万来字,专业领域确实不怎么样,是个生手,文笔倒还不错。我无法断言他的潜力,但这份态度之诚恳,在我认识的人里绝无仅有。如果不是用力控制团队规模,大概就会跟他细谈加入我们团队的事宜了。
随后,我发了两条感慨的微博,转发一百来次。意外的是,不足200字的两条微博,竟然引来了7家公司对他表示兴趣,包括两家颇有名声的新锐创业公司,一家一线大公司。微博评论里更是对他赞口不绝。
故事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后来我转发了他的微博地址,有意者自行联系,后续未知。值得一说的地方在于,多少人和他一样急于入行,苦于无门,为什么这样一位年轻的厨艺工作者却得到众家青睐呢?
别人可能会讲,找他去是做饭嘛,又不是做产品经理。
一个有天分的,好学的人,立身在火热的产品环境中,从做饭到做设计,大概也就是三五个月的时间。而这三五个月过去了,行业外的求职者可能还在四处撒简历呢,他已经晋级为熟手了。我见过嚷嚷着入行入行,一两年后还在行业外的“互联网狂热爱好者”,数量颇不少。他们之中还分作好几个等级:
第一级,会写产品评测与策划案作为求职的敲门砖
第二级,没文档,但自学过产品原型设计工具的用法,以及其他小工具
第三级,文档不会写,工具也不会用,跟面试官大谈对互联网的激情与梦想,创意与点子,强调“我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
第四级,在第三级基础上,猛往大公司投简历,打算“赢在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得享受成熟的产品环境,优厚的薪资福利
问题是,您都这么有激情有追求了,就不能拿出35%的业余时间来学学工具使用,写写产品文档?就非得等到入职后有人教有人带才肯茁壮成长?
废柴吖!
这种人千万别入行,入行了也是祸害,拉低产品从业人员的下限。
至于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应聘者,固然略好,但会写文档用工具,只是做产品最初级的技能。除非文档字字珠玑,工具玩得出神入化,否则,Who care?行业的进入门槛早就抬高到了“小白勿入”的地步。而产品技能全靠实践,没有实战基础的话,凭空修行确实有难度,这便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
回到本文的标题:厨艺与屌丝。谁是屌丝?我看并非长沙这位厨师兄弟,他现在已经是香饽饽了。那些只会一点点初级产品技能,想入行,又缺乏修行环境与行动力的人,他们才是屌丝。你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适合这份工作?因为大路货的产品技能吗,因为你猛拍着胸脯说热血在燃烧吗,因为一个月投出150份简历吗。
相对于在实战中必然快速提高的产品技能,看似与产品无关的,跨界的才能,反而更容易引起招聘方的兴趣,觉得身兼多能,亦开阔视野。创业公司也好大公司也好,都希望成员各有所长,各有所好,而不是扎着堆地看同样的资讯,过相似的日子。只有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能发现需求,迸发灵感。否则团队里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同一面知识领域,到最后只能狭路相逢拼智力,拼体力,拼运气了。那是多么惨淡。
某创始人跟我说,我就喜欢跨界人才。
做产品这行当,到最后拼的不是产品技能,而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爱好、天赋、经历、人脉、知识面、个性等等,拼的是这些纯天然的东西。单纯的产品技能和逻辑,只是大路货,修行两三年后大家都差不多,互相之间高5分低5分对成败影响不大。在扎实的“产品基本功”之上,还能提升到怎样的程度,做出怎样的产品,取决于你原本是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有热情、能加班,思维清晰技能娴熟,到最后反倒无足轻重,仍是一团高级屌丝。
我有句不中听的重话:“在做产品之外无可自夸的人,做产品的结局恐怕也无可自夸。”
厨师兄弟,一路走好。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段小插曲,还有一些人留言说,“做厨师不挺好的吗,脑子发热转什么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这么苦逼没前途的活儿还有人主动往火坑里跳?”讲这话的多半是产品经理自己吧……其实,也颇有道理。
摘自: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261711853749/
别吹你有钱,多少钱才有安全感?
这是一个很俗的问题,但并没有几个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为此,笔者对身边上百位百万富翁朋友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注:这里说的百万富翁是指净资产在百万以上,某人有一套150万的房子,贷款只剩40万了,就是百万富翁,即使月收入只有5000元)
一、你打算怎样将手中的100万变成1000万?
炒股指期货,这个赚钱快……4%
投资房产,让钱生钱……47%
自己创业或进行股权(股票)投资……19%
靠工资增长就能达到千万……3%
100万足够花了,没想过要变成1000万……27%
二、你认为100万变成1000万需要多长时间?
一年之内……1%
五年之内……3%
十年之内……31%
三十年之内……43%
多长时间都不可能……22%
三、假如突遭意外,你的百万资产化为乌有,你能做到在五年之内挣回1000万吗?
不可能……93%
努努力或许能……5%
肯定能……2%
100万到1000万缺的不是“0”
从上面这组调查的结果来看,百万富翁们对于财富增长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大多数人(47%)认为房产投资是致富的捷径,极少数人寄望于工资收入增长。这同时也说明很多人面临百万资产的降临有点茫然,只要是2005年之前在大都市里买房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百万富翁,但他们并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由于房子帮助他们实现财富数量升级,所以仍把未来的财富命运押在房子上。
靠房产投资成为富豪确实是条捷径,但在严重泡沫化局面下,这种创富模式在未来将面临很大考验,更何况不同的人有适合自己的创富模式,不能将偶然的因素视为必然。
看来,很有必要认真定义一下千万富豪的概念:
千万富豪不是拥有千万财产的人,而是指拥有创造出千万财富能力的人;
即使遭遇破产,也能重新开始,在一定时期内(比如5-10年)依然挣到千万资产;
千万富豪的成功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步步走过来的,不管他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运气在成功之路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全部,就如不能指望房价再涨10倍;
从上面的陈述中,你会发现身边的这些拥有百万资产的人大多还只是普通的中产,不能称得上是“富翁”,因为他们不具备创富的能力。当一切归零,就不知所措,只有2%的人相信自己肯定能东山再起。由于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所以对资产从百万变为千万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4%的人认为五年之内可以做到。
100万向1000万的跃进,真的不是只差一个“0”,而是差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许很多人一生都不会锤炼出来。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从百万晋级到千万只能是镜花水月。
从偶然王国到必然王国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但是把所有财富英雄的成功都归于遇上了好时机,就有点“仇富”的嫌疑了。创造财富其实跟游泳、骑自行车一样,是一种技能,只是这种技能更需要综合的素质。你一旦掌握了该技能,轻易不会忘记,当机会来临时能及时抓住。于是,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富人与穷人的差异不仅是在财富数量上,更体现在行为特征和思维方式上。比如穷人看见一件热销的商品就想着去抢购,而富人会思考这件商品为什么热销。穷人遇到风险和混乱的局面就想躲,而富人会考虑风险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机会,自己能否抓住。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接近富人,那么他致富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一生。
我们在听别人成功故事的时候,常常会热血沸腾,对成功者的传奇经历充满敬佩,想到自己,就感叹时运不济,没有信心取得同样的成功。其实,成功者在夸夸其谈的背后,每天也都在处理平凡而琐屑的小事,一点都不精彩,而他们逐渐摸索出的创富模式却让成功变为一种必然。
比如像索罗斯这样的成功投资者,有阻击英镑的传奇投资经历,人们只记住此类故事,却不知道他是怎样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一套投资模式。所以,当我们听到他人通过投资赚取巨额财富时,会觉得很神奇,很偶然,却没有找到其中的必然性。
创富有多种类型,比如创业型、投资型、经营型等等。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创富模式,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检验和试错,直到最后的成功,这显然不是偶然性的因素所能主导的。
财富不是瓦砾堆出来的
财富不是一组数字,而是一种能力,财富创造过程需遵循必然的法则。这样的结论也许很多人并不认同。特别是在房价飙涨的当下,随便拆迁一套大城市里的房子就能得个几百万,这算什么能力?
的确,畸形的房价也让人们的财富观变得畸形,甚至认为财富是用瓦砾堆积而成的。此种观点首先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只把房子作为居住的场所,也就是看作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财富工具,因为没有办法通过它来创造新的财富。罗伯特·清崎就认为:人生的第一套房用来自住,这是很典型的穷人思维方式,因为穷人热衷消费,而富人关注投资。
此外,把财富增长完全寄托在房产上本身蕴藏着很大风险。十多年来,中国房价的一路飚涨,与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环境有关,这得益于人口红利与外向型经济。但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迈过了“刘易斯拐点”,也就是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经济学家高善文测算:从2003年到现在,农民工工资每年在以16%的速度增长,照此下去再过10来年左右的时间,保姆的月薪将达到18000元,很难想象未来中国经济能承受这样的成本增加。
中国经济需要来一次“清算”以告别过去的增长方式,当未来伴着高通胀政府进行更严厉的宏观调控时,或者经济二次探底,或者挤掉房产泡沫。那时候,如今用“金砖”垒出的房产财富神话恐怕真的要变成一堆瓦砾了。
这样看来,笔者身边的百万富翁们“水分”很大,最近对房地产的调控重拳频出,更加深了对财富缩水的担忧。房地产投资当然是创富的很好途径,但这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财富的本源。
财富的本源是信用
那么,财富的本源是什么?在现代经济社会,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财富的源泉都是信用,正所谓“人无信不立”。
这里的信用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诚实守则,当然这点也很重要。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谈不上诚实,可美元这种信用符号却占据霸主地位。信用代表着一种能力,具体点说是吸纳外部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能力,当他人依赖你,你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然让你的信用增值。
成功的企业有好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这两类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持续稳定的创造财富,个人也是如此。商业模式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自由现金流结构及企业价值。以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事业目标、做事方法、如何赚钱、具有怎样的人际关系网、理财能力和品牌形象。而个人的管理模式可看作是对个人情感的控制和调动方式。
我们经常说成功的人有魅力,魅力值其实就是信用值,是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创富的能力。魅力与美丑没有关系,马云不帅,但当他发表演讲,下面的听众想到他所做的事业时,会感受到他的魅力。走在大街上的巴菲特也就像一个糟老头子,可他的这种木讷、沉稳与他在险象环生的金融市场上大手笔投资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马云和巴菲特都有自己的事业目标定位,行事风格方法,最终塑造出个人品牌形象,连与之吃一顿饭都要花几千万,财富自然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马云和巴菲特分属于创业型和投资型(或累财型),虽然类型不同但都拥有持续创富的能力,在众人眼中拥有信用,所以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豪,他们创富成功是一种必然。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没有巴菲特和马云这样的知名度,但他们拥有了创富的能力。他们的故事,对于因房价飞涨侥幸荣升为百万富翁的人会有所启示。从百万到千万、从中产到富豪,需要遵循一套必然的创富法则、需要不断地增加自身的信用值,而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数目上。
百万资产带来不了安全感、千万才够养老,在不具备创富能力之前,别说你有钱!
为什么传销课程能够洗脑,它究竟从哪几个方面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没有人会被传销洗脑,传销的课程不过是点燃了那些人本来就有的想法(例如一夜暴富),并且加以放大而已。
根据我见过的传销人员,他们并非失去自我意识。就像朝鲜人民并非失去自我意识一样。
我见过一群人在讨论韩国人各种无耻,然后有人说出一个假新闻(韩国人又说XXX也是韩国人),这群人立刻义愤填膺,没有人去考察这个新闻的真实性。
我见过一群人讨论X党无耻,然后有人说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你们知道么,居然……),然后大家愤怒异常,靠!天朝就是天朝!真无耻!没有人去考察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这件事的真实性已经毋庸置疑。
牛顿和莱布尼茨因为微积分的发明权交恶。晚年牛顿脾气变坏。于是有人谣传牛顿得了精神病,疯了。莱布尼茨和他的朋友们立刻传播该消息,并且热烈的讨论:这个伟大的大脑居然失去了理智,好可惜啊(捂嘴窃笑……)。
如果一个说法很荒谬,但是非常符合人的希望,这个人就有强烈的愿望相信它。当然他们会对这个说法不自信,但是如果有一群同伙相互附和,那么自信就会大大提高。
传销告诉你,你中奖了(交好运了),找到了一个快速发大财,成为上流人的路子,你会摆脱底层人的困境,你会解决很多问题(矮穷丑龊困),你会成为高富帅,然后给你有病的家人看好病,让你的父母过上好日子,让甩掉你的前女友后悔,让……所有的这一切,仅仅只需要你给这个传销发展两个下线。这对一些人来说,有如毒品一般,不可拒绝:我就是中奖了,这不可能是假的,你们(理智劝他们的人)是在妒忌我,我就是中奖了,你们在妒忌我!
至于@雷俊老师说的从众效应,只是这个东西的放大器和稳固器而已(当然这种放大和稳固是很厉害的)。
……………………………………………………………………………………………………………………
传销当然要把这个消息做的不至于太荒谬。正如你要告诉范进说他中举了,即使他想中举想疯了,你也得说的有模有样才行:你中举了,高中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你起码要说出些专业名词)。我见过的传销,有说他们公司是欧洲某家大品牌的,来中国是做推广,给你很多印刷精美的资料,证明他们说的不假(对底层人来说,没有辨别这些东西真实的能力)。有说自己是政府支持的,并且给你政府支持的证据(做的也有模有样)。这些东西都像韩国人的谣言一样,若真的考证,是可以辨别的,但陷入传销的人没有动力去考证。
但是我认识的一个没有考证能力的老太太(老教师),听了这些对她来说无法辨认的消息后,她仍然表示不做。
她说:我只要给你们介绍几个人,我就能赚很多钱?
传销人:对,你能赚到几百万!
她说:我只知道我给你们介绍几个人,这个社会的财富并不会增加这么多,那么我赚到几百万,必然有人的财富减少了。
她说:我做人有个原则,我拿的钱一定不能多于我对这个社会的贡献。(这段话我加工了,是她的大体意思,但她表述没这么文艺)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陷入传销,首先是他的价值观有问题。
如果他认为踏实努力是错的,走捷径是对的,掠夺他人只要能不被惩罚(例如贪污)就是应该做的;如果他认为,成为有钱人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比原先美好了一点点,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对自己的分配;如果他认为这个社会上生活水平高的人(或者说成功人士)都不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而是靠投胎,运气,打擦边球,用各种不能明说的手段获取的,他才拥有做传销的基础。
而我们的土壤,给足了这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