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产品增长

下面是我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如有错漏,请告知我,将予以改正。

核心观点:增长只存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无增长。

  1. 为什么只有增量市场才有增长,而存量市场没有
    A. 什么是增量市场,什么是存量市场
    B. 增长应该是什么样的?
  2. 如何找到或者创造增量市场

一、为什么只有增量市场才有增长,而存量市场没有

增量市场,应该是整个行业或者是细分市场的整体可以达到的业绩有持续的增长市场,如果这个市场里,少部分参与者的份额增加,另外部分参考者的份额减少,他们所有加在一起的总额没有增加的话,就是存量市场。简单来看,就是是不是有源源不断的新客户加进来,整个行业的参与者都能获得自己的增长,只是增长的多寡不同。

在增量市场,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能获得一定的增长,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用户加进来。举个例子,智能手机市场在2007年iPhone开始第一次发布后,在其后的5年间,每年都接近以2位数的增长率在增长,如下图所示

相对于存量市场,整个用户群体没有增加,用户只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间跳跃,A的业绩增长是因为B业绩的下降,整个行业大量的卷成本,卷功能,甚至是同质化竞争,直到价格降到无法再降,利润低到不能再低,各个参与者勉强存活。

在增量市场,市场参与者可以轻松获得不错的增长,而存量市场,市场参与者需要从竞品的嘴里抢,你死我活,上演者一场场残酷的生存游戏。

所以,增长,只能在增量市场中才存在。

二、如何找到或创造增量市场

要找到增量市场,先要明确什么是市场,市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市场,本质就是一个一个用户的需求,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毁灭。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文化和国度,会有不同的需求,就有不同的市场。市场的存在依赖人们不同的需求。

所以,要找到或创建增量市场,就是找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没有解决的痛点,或者创造出一款人人都想要的产品。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新,去试错。

创新是找到或创建增量市场的唯一途径。

具体的方法可能用:

  1. 微创新,从用户的体验中找到痛点,解决痛点
  2. 技术进步,以一种更好、更方便的用户体验改进以有的产品或服务
  3. 把其他行业的元素与现有的产品结合(加、减、乘、除各种方法),产生新的体验

比如把大语言模型结合到手机的体验中去,如果能极大的方便生活和工作过程,这个手机我需要,我就有动力换新机,大量的用户有动力去换新机,手机市场就会有新的增长。

比如长途驾驶很累很烦,如果FSD(智能驾驶)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定会换车

比如椰子+咖啡,味道棒极了,造就了瑞幸三年卖了7亿杯!

所以,大企业的作法是不断的去创新,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小企业的作法是,跟随新风口,微创新。

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感觉时间似乎流逝得更快 [译]

原文:Why time seems to pass faster as we age

作者:

Paras Chopra

1/ 这种感觉让我非常着迷。

作为一个 36 岁的人,我感觉一年的时间比我还是个孩子或青少年时要短得多。

这似乎是宇宙间的不公——我们的寿命更短了,而每一年过得也更快了。

2/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初步认为,这是进化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成为一个高效存储装置的不幸副作用。

3/ 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一个预测机器。

它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个世界模型,以此来获得生存和繁衍的优势。

4/ 能预测现象意味着能控制它,从而拥有力量。因此,我们的大脑痴迷于预测事物的走向。

它渴望能预见如何找到伴侣、赚钱的方式、什么能让人发笑等等。

5/ 同时,它追求效率。

如果某件事已经发生过,再次关注它并记住它有何意义呢?

重复存储是低效的,因此大脑倾向于只关注并记忆那些新奇和令人惊讶的事物。

6/ 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奇和令人惊讶的。

世界是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地方,因此大脑在记忆方面进行大量更新。

你生日、假期、学校日子的完整记录,都被铭记。

7/ 每天都有新奇的信息涌现,因此大脑极为关注,你就会感觉一天中有很多“时间片段”。

这些丰富的信息被存储起来,使得即使是回顾,那些日子也似乎更加漫长。

8/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奇的事物仅仅成为旧记忆上的一小片“补丁”。

为什么要存储你第 N 次假期的完整细节,而不是简单地记录下它与第一次的不同之处呢?

9/ 换句话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成了它们过去的低保真版本。

随着生活中的模式开始自我重复,我们注意到并记住的“时间片段”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粗糙。

10/ 因此,如果有人问你生命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你回想起来,大部分记忆都与童年有关,近期的记忆却寥寥无几。

这就是为什么时间感觉像是积累在了过去,而不是近现在。

11/ 让你感觉时间加速的主要罪魁祸首是可预测性。

你的日子越可预测,你就越会觉得它们短暂。

12/ 来做个思想实验。

如果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可以在脑海中进行一整年的时间旅行,发现每一天都差不多。

但如果我让你想象在一个外国大学攻读梵语博士学位,你将无法想象你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

13/ 因此,可预测性不仅影响我们对当前时间的感知,也影响对未来时间的预期。

在童年时,假期因为充满了新奇信息,因此它让人觉得充实而漫长。

现在,你第 N 次去某个地方旅行就感觉短多了,因为你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14/ 那么,我们该如何行动,以减缓时间的流逝呢?

我能想到的唯一方法是打破日常的可预测性,主动寻找(大量的)惊喜。

参与那些你完全不了解的项目。

15/ 不幸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化让我们更倾向于避免探索和冒险。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更多地利用我们已经较好理解的世界,而不是鼓励我们去探索更多。

但这正是让你的岁月匆匆流逝的原因。

16/ 你需要问自己:

你想如何度过一生?

是简单地活得久,还是让每一刻都活得充实和精彩?

对自己来说,哪种生活更为重要。

17/ 有趣的是,让时间放慢的解决方案不是无聊(正如我曾以为的)。

无聊是一种消极状态。解决方法是勇敢地投身于未知的领域。

也就是说,

要么是身体上的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活动;

要么是心灵上的旅行,阅读、学习新技能、挑战自我。

18/ 注意,我们非常擅长掌握模式/建立预测模型。

一旦我们弄清楚了游戏的获胜条件或故事情节,我们就会兴趣全无。

19/ 因此,存在的危机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预警。

拥有所有预测模型的大脑会问: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但它错了——这只是它选择的生活的全部。

20/ 它无法预测的(彻底)不同的生活会让大脑保持警觉。

这里的关键词是“彻底”。

变化越小,记忆留存的时间就越短。

怎么理解超线性回报

超线性回报原文:https://paulgraham.com/superlinear.html

下面是来自知乎的一个翻译,我做了整理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关于这个世界,我未能理解的最重要事情之一是,绩效回报在多大程度上是超线性的。

老师和教练们隐含地告诉我们:回报是线性的。“你付出多少”,我听过不止一千遍,“就得到多少。”他们的本意是好的,但这个观点大多数时候是错误的。如果你的产品只有竞争对手的一半好,你不会获得竞争对手一半数量的客户;你将得不到任何客户,然后停业倒闭。

商业领域的绩效回报很明显是超线性的。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缺陷,只要我们改变现有规则,就能将其消灭。但超线性绩效回报是这个世界的固有特征,而不是人为制定的规则的产物。在名气、权力、军事胜利、知识,乃至人类整体利益方面,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模式。在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强者愈强,富者愈富。

如果不理解超线性回报的概念,你就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如果你雄心勃勃,那么你绝对应该理解它,因为它就是每一个弄潮儿都需要借助和驾驭的浪潮。

导致超线性回报的情境似乎多种多样,但在我看来,可以将它们归结为两种基本来源:指数增长和 终点线。

当你接触那些具有指数增长特性的事物时,就能看到最明显的超线性回报案例。例如,培养细菌。一旦开始增长,它们就会呈指数级增加。但要让它们开始增长十分困难。这就意味着,擅长的人与不擅长的人的结果将有天渊之别。

初创公司也可以具备指数增长特性,而我们也的确在初创公司身上看到了相同的模式。有些初创公司成功实现了高增长。大多数则没有。因此,不同公司的结果有天渊之别:增长率高的公司往往会变得非常有价值,而增长率低的公司甚至可能无法生存。

Y Combinator鼓励创始人专注于增长率而不是绝对数字。这可以防止他们在早期绝对数字还很低时感到沮丧。也可以帮助他们聚焦正确的事情:你可以将增长率当作指南针,让它告诉你该如何发展公司。但专注于增长率最重要优势是:它往往能帮助你建立具有指数增长特性的业务。

YC并没有明确告诉创始人,在增长率这件事上“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但事实与此相去不远。如果增长率与绩效成正比,那么在长度为 t 的时间段内,绩效 p 获得的回报将与p 的 t 次方成正比。

即使已经思考这个问题长达几十年,我仍然觉得这句话令人无比震惊。

当你现在做得有多好取决于你过去做得有多好时,你就会获得指数式增长。但我们的DNA和习俗都没有让我们为此做好准备。没有人觉得指数增长是理所当然的;每个孩子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都会感到惊讶:有个人第一天向国王要了一粒米,接下来每一天都要前一天的两倍。

对于我们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的事情,我们会建立习惯来应对,但我们并没有建立很多与指数增长有关的习俗,因为指数增长的事例在人类历史上实在是太少了。理论上,放牧应该是一个例子:你拥有的牲畜越多,它们繁衍的后代就越多。但在现实中,牧场大小成了限制因素,并且让牧场呈指数级增长的方法并不存在。

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有一种方法可以使领土呈指数级增长:通过征服。你控制的领土越多,你的军队就越强大,也就越容易征服新的领土。这就是历史上帝国如此之多的原因。但创建或经营帝国的人太少了,他们的经历并没有对习俗产生太大影响。皇帝是一个遥远而恐怖的形象,不是一个可以运用于普通人生活中的教训来源。

前工业时代最常见的指数增长实例可能是做学问。你知道得越多,学习新事物就越容易。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这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与大多数人相比,有些人在特定主题上的知识渊博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但这同样没有对习俗产生太大影响。尽管思想帝国的疆域可以互相重叠,因而可以容纳更多皇帝,但在前工业时代,这种类型的帝国几乎没有实际作用。

情况在过去几个世纪发生了变化。现在,思想帝国的皇帝可以设计出威力巨大的炸弹,从而击败现实帝国的皇帝。但这仍然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我们还没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它。甚至很少有参与者意识到自己正在从指数增长中受益,也很少有参与者思考能否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规律。

超线性回报的另一个来源在“赢者通吃”四个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体育比赛中,绩效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阶梯函数:获胜的一方赢得一场胜利,无论他们比对手表现得好很多还是只好一点。

然而,导致阶梯函数出现的并非竞争本身。结果中存在终点线,才是阶梯函数出现的原因。竞争并不是终点线存在的前提。在你是唯一参与者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终点线,例如证明一个定理或达成一个目标。

导致超线性回报出现的其中一种原因发挥作用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另一种原因也并未缺席。率先冲过终点线会带来指数级增长:战斗中获胜的一方通常受到的伤害较小,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战斗中获胜。指数增长也可以帮助你率先冲过终点线:在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中,增长足够快的公司可以将潜在竞争对手拒之门外。

名气是结合了超线性回报的两种来源的一个有趣例子。名气具有指数增长特性,因为现有的粉丝会给你带来新粉丝。但它如此集中的根本原因是终点线:在普通人的头脑中,“顶流”的名单容量是有限的。

结合了超线性回报的两种来源的最重要例子可能是学习。知识具备指数增长特性,同时知识学习中也存在终点线。例如,学习骑自行车。其中一些终点线的作用类似于工作母机(machine tools):一旦你学会了阅读,你就能更快地学习其他任何东西。但最重要的是那些代表新发现的终点线。知识的疆域呈分形(fractal)扩张,如果在其中一处边界努力推进,有时你能发现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你做到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将首先获得所有新发现的好处。牛顿做到了这样的事,杜勒(Durer)和达尔文(Darwin)也是如此。

是否存在寻找超线性回报的指导性原则?最明显的一条原则是:寻找具有复利效应的工作。

工作有两种产生复利效应的方式。它可以直接产生复利效应,在一个周期中做得好能让你在下一个周期中做得更好。例如,当你构建基础设施,或者扩大用户规模、推广品牌时,就会直接产生复利效应。工作产生复利效应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工作中学习”,因为学习具有复利效应。第二种复利效应很有趣,当它发生时,你可能觉得自己做得很糟糕。在达成当前目标上你可能一直受挫。但如果你在不停学习,那么你仍然获得了指数级增长。

这就是硅谷对失败如此宽容的原因之一。硅谷人并不是盲目地容忍失败。如果你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才会继续押注于你。但如果你真的能吸取教训,那么你实际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押注对象:也许你的公司没能实现预期增长,但你自己获得了快速成长,而这最终会产生好结果。

事实上,即使是不包含学习成分的指数增长形式,也总是与学习混杂在一起出现,我们应该将两者的同时出现视为常态而不是例外。由此可以总结出又一条实用原则:永不停止学习。如果你没在学习,那么你很可能并不是走在一条通往超线性回报的道路上。

但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不要犯过度优化的错误。不要将学习范围限定在确定有价值的东西上。你还在学习;你并不能真正确定未来什么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太严格,那些卓异值也会被剔除掉。

那么阶梯函数呢?是否也存在发现阶梯函数的实用原则,譬如“寻找终点线”,或“寻求竞争”?这里的情况比较棘手。终点线的存在并不能保证游戏值得玩。如果你玩一局俄罗斯轮盘赌,你毫无疑问会处在一个有终点线的情况下,但即使出现最好的结果,你的处境也不会得到改善。“寻求竞争”同样毫无用处;如果奖品不值得为之竞争呢?足够快的指数增长同时保证了回报曲线的形状和规模——因为增长足够快的东西,即使一开始规模很小,也会迅速变得很大——但终点线只能保证回报曲线的形状。

利用终点线的一个原则是,先进行一个测试,以确保游戏值得玩。这是一个有效的测试:如果你遇到了一件很平庸但仍然流行的事物,那么替代它可能是一个好主意。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生产了一种人们不喜欢但仍然购买的产品,那么当你能提供一种更好的替代品时,人们多半会选择它。

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找到有前景的知识终点线,那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有没有办法知道哪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全新的领域?我怀疑我们根本不可能作出可靠的预测,但回报太过惊人,以至于哪怕只比随机猜测好一点点的预测方法也具备巨大价值,而我们有希望找到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什么样的研究问题不太可能带来新发现:那些中规中矩但无聊的研究问题。能够带来新发现的研究问题往往显得很神秘,但并不会显得很重要。(如果它们既神秘,又明显很重要,那么它们早就成了著名的未解之题,必定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了。)因此,这里有一条实用原则:用好奇心而不是功利心驱动自己——给予好奇心百分之百的自由,而不是做别人期望你做的事。

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超线性绩效回报的前景是令人兴奋的。并且对他们来说有一个好消息:超线性绩效回报的疆域正从两个方向向外扩展。可以获得超线性回报的工作类型越来越多了,而且回报本身也在增长。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它们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更像是一个半原因:技术的进步,以及组织重要性的下降。

50年前,想要从事雄心勃勃的项目,成为一个组织的一部分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获得所需资源的唯一途径,拥有同事的唯一途径,以及分销产品的唯一途径。所以,在1970年,你的声望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你所属组织的声望。声望是一个准确的预测指标,因为如果你不是某个组织的一员,你就不可能取得太大成就。只有少数例外情况,其中最显著的是艺术家和作家,他们使用廉价的工具单独工作,并拥有自己的品牌。但他们在触达受众方面也受到组织的摆布。

一个由组织主导的世界抑制了绩效回报的分化(variation)。但就在我这一生中,这个世界已被严重侵蚀。今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20世纪艺术家和作家拥有的自由。有很多雄心勃勃的项目并不需要太多初始资金,也有很多新的途径让我们能够去学习、盈利、寻找同事和触达受众。

旧世界仍然矗立,但参照历史标准来看,变化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考虑到变化的利益攸关程度。很难想象还有哪种变化比绩效回报的变化更具根本性。

如果没有机构的抑制作用,结果将出现更大程度的分化。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处境都会变好:做得好的人会做得更好,但做得不好的人会做得更糟。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牢记于心。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面对超线性回报。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大多数人的处境都会变好。那么什么人应该追求超线性回报呢?以下两种雄心勃勃的人:那些知道自己极其优秀,以至于在一个分化程度更高的世界中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人,以及那些承担得起寻找超线性回报的风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

这场远离机构的变革不仅仅意味机构原有人员的外流。许多在过去根本不会被机构接纳的人成为了新的赢家。所以,由此产生的机会民主化,将比机构本身可能炮制的任何温和的内部版本更广泛、更深刻。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种雄心壮志的伟大释放感到高兴。它威胁到了一些既得利益,并与某些意识形态相悖。但如果你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这对你来说就是好消息。你会怎样利用它呢?

利用超线性绩效回报的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是,做出极端出色的工作。在曲线的远端,付出更多努力是很划算的。尤其是因为远端的竞争较少——这不仅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做到极端出色非常困难,而且还因为远端的前景使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很少有人去尝试。这意味着,不仅做出极端出色的工作是划算的,甚至尝试去做也是划算的。

有很多变量会影响你的工作质量,如果想成为极端出色的人,你需要在几乎所有变量上做到正确。例如,要把某件事做得特别好,你必须对它感兴趣。仅仅勤奋是不够的。因此,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并找到办法将其变成自己的工作,这在一个超线性回报的世界里具有更大价值。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工作也很重要。例如,如果一种工作本质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那么在你还年轻、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去做它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完成伟大的工作需要运用数量惊人的方法与技巧。这不是一件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我将尝试在一个段落中给出全部配方。

选择你天赋之所在和兴趣之所中意的工作。养成做自己的项目的习惯;做什么项目不重要,但必须是让你觉得兴奋和了不起的事情。在避免将自己燃烧殆尽的前提下尽可能努力工作,这会让你成功到达知识疆域的边界。从远处看,知识疆域的边界十分平滑,但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它充满了缺口。关注并探索这些缺口,如果你足够幸运,或许其中一处缺口会扩展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你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冒险;如果你没有偶尔失败,那么你很可能太过保守了。寻找最优秀的同事。培养良好的品味并从最好的例子中学习。诚实,尤其是对自己。锻炼身体,吃好,睡好,避免使用危险的药物。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时,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它从不说谎,并且它比你更了解什么是值得关注的。

当然,你还需要另一样东西:幸运。运气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当你独立工作而不是作为组织的一部分时,它就更重要了。“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之类的谚语堪称金玉良言,但在运气中的确存在真正的偶然成分,人力无法施加影响。解决办法是进行多次尝试。这是你应该尽早开始冒险的另一个原因。

具有超线性回报的最典型领域可能是科学。它具有指数增长特性——通过学习实现,并在绩效表现的极限处设置了终点线——那是字面意义上的“知识的极限”。

这导致科学发现中的不平等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与之相比,即使是在阶层分化最严重的社会,其财富不平等也显得很温和。牛顿的发现可以说比同时代所有人的发现的总和还要伟大。

这一点似乎显而易见,但最好还是解释清楚。超线性回报意味着不平等。回报曲线越陡峭,结果的分化越严重。

事实上,超线性回报与不平等之间的相关性如此之强,以至于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寻找超线性回报的又一个实用原则:寻找少数大赢家的表现优于其他所有人的领域。如果一种工作中每个人的表现都差不多,那么它不太可能提供超线性回报。

在哪些领域,少数大赢家的表现优于其他所有人?以下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领域:体育、政治、艺术、音乐、表演、导演、写作、数学、科学、创办公司和投资。在体育运动中,这种现象是由外部强加的终点线造成的;你只需要比别人快几个百分点,就能赢得每场比赛。在政治中,权力增长的逻辑与皇帝统治的时代一样。在其他一些领域(包括政治),成功主要由名气驱动,而名气有其自身的超线性增长源泉。但是,当我们排除体育、政治以及名气的影响时,一个惊人的模式出现了:剩下的列表与你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成功的领域列表完全相同——在这些领域,你的想法必须既正确,又与众不同。

在科学领域显然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发表一篇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事情的论文。在投资等领域同样如此。只有当大多数其他投资者持相反观点时,相信一家公司会表现出色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这家公司会表现出色,那么它的股价早已反映了这一点,获利的空间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还能从这些领域中总结出什么规律?在所有这些领域,你都必须付出初始的努力,才能开启一切。超线性回报一开始看起来很小。此时你内心的想法是:按照这个速度,我永远不会有任何进展。但由于回报曲线在远端会急剧上升,因此值得付出非凡的努力到达那里。

在创业领域,这一原则的名称是“做无法规模化的事”。如果你对最初的一小部分客户给予极大的关注,那么理想情况下,你将通过口碑开启指数级增长。但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任何具备指数增长特性的事物。例如,学习。当你刚开始学习某样东西时,你会感到迷茫。但通过付出初始的努力而获得立足点是值得的,因为你学得越多,学习就会变得越容易。

在具有超线性回报的领域中,还可以总结出另一个更微妙的教训:不要将工作与职位等同起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两者几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继承了一种将“具备生产力”等同于“拥有一个职位”的习俗。即使到了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你的工作”这个短语也指的是他们的职位。但对作家、艺术家或科学家来说,它指的是他们目前正在研究或创造的事物。对这样的人来说,工作是附着在本人身上的,能够从一个职位带到另一个职位,如果他们有职位的话。工作可以是为雇主做的,但会成为他们作品集的一部分。

进入一个少数大赢家胜过其他所有人的领域的前景使人望而生畏。有些人进入这类领域是刻意计划的结果,但你不需要这样。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并且敢于跟随好奇心走到足够远的地方,你会很自然地进入一个这样的领域。你的好奇心不会让你对无聊的问题感兴趣,而有趣的问题往往会创造出超线性回报领域,如果它们不是已经处于超线性回报领域之中的话。

超线性回报领域绝不是静止的。事实上,最极端的回报来自于超性线回报领域的扩张。所以,尽管雄心(ambition)和好奇心都能让你进入超线性回报领域,但好奇心可能是两者中更强大的那个。雄心往往会让你攀登现有的高峰,但如果你契而不舍地追逐一个足够有趣的问题,它可能会在你的脚下成长为一座高山。

SaaS系统的价值

  1. 更低的购买成本,比传统软件成本低到四分之一
  2. 开箱即用,注册后甚至是不用注册就可以试用,不用像传统软件一样需要长长的开通流程
  3. 实时更新,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更新
  4. 更好的使用体验,把传统软件的一次性博弈变成按年按月的多次博弈,使得厂商更加注重产品体验,用户体验更好
  5. 不用维护,且生态开放。用户不用再乎系统的维护,只要用就好,同时SaaS一般提供开放平台,提供各种API,更加开放。
厂商视角企业视角
驱动可扩展性优势
规模效应优化
市场宣发优化
更低的购买成本
开箱即用
实时更新
不用维护
生态开放
阻碍早期起步困难
经验能力不足
业务丧失控制
担心数据安全
对新的品牌合作担忧
担心使用SaaS会有新增成本
对价值认识不充分
稳定性担忧

推荐一款可以拍照获得答案的 App

小孩子上三年级了,数学开始学习 3 位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还有简单的应用题。

每天晚上回来要我帮他检查作业,我就开始头痛。

上班要花脑子,下班了还得继续看他一页一页的数学题,你自己不算一遍也不知道他答的是对是错,你弄错了,他还会给你说爸爸是学渣,说爸爸教的不好。

你一题一题算吧,又大量的浪费时间,头通,于是上网找找有没有可以直接拍照完成后,就给出答案的 App。一找还真有:

QuestSolver, 匡优慧眼解题, 如下图:

匡优慧眼解题界面

是不是很方便? 试试吧: https://qs.aignite.ai/

关键是,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