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什么都要精打细算,这么早的地把自己的有限精力浪费在生活的琐事上,为什么便宜,什么省钱,太累。应该在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好好去享受生活,这样生活才会更加有味
我还想着,周末有时候了,就带自己的女人(如果有的话) 开着车,去自驾游
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开着车,听着音乐,看着窗外的风景,想想,太美了
一个人,做什么都要精打细算,这么早的地把自己的有限精力浪费在生活的琐事上,为什么便宜,什么省钱,太累。应该在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好好去享受生活,这样生活才会更加有味
我还想着,周末有时候了,就带自己的女人(如果有的话) 开着车,去自驾游
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开着车,听着音乐,看着窗外的风景,想想,太美了
想也是无用,还不如不想,
愁也是无用,愁来何苦。
郁闷一天也是过,开心一天也是过,这天何不开心的过?!
现实就是:有意栽花,花不花;无意插柳,柳成荫。
平淡,做一件事情,其他皆为虚幻。
2012.8.22 中午
时间太匆匆,来广州已经两年了,说好的三年时间,还有一年,在剩下的一年里我真能创造奇迹吗?而我却从不相信突变这个事实。
今年过完年定下的三个目标,一个共享软件,Lisp,♀。一个共享软件已经完成,但也可以说是未完成,还有4个月,我得多努力些,弄完整些才算达到目标。
Lisp, 才刚懂点皮毛,这一个月来都没有再翻那本书,还是时间安排的问题,这个任务算是没有完成。
♂的问题并不是可以计划的,虽然说我想,但由天定,我尽量改变自己,从生活习惯,到心理与态度,希望能有个结果。
两年了,离毕业到现在,看看我都做过了什么,总结一下。
2010年7月15号到达广州,开始工作, 一切顺利。工作第一个星期Delphi小软件:Flash Package Builder. 到现在卖了一两单后没有任何结果。 接着就着手了BeeSender的研发,历时三个月,最终成了,好像也只有一单。一度让我心烦。刚出来也没什么。在这期间我自我感觉我进步飞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东西,这也是这两年我个人觉得我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不论是在技术与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业余时间还弄了一个音乐搜索与下载的小软件。现在没有更新了(坐等更新,估计要明年)。 BeeSender结束后就开始了另一个项目的制作:Quizzer, 一个测试的东西,两个月完成。从这里开始接触AS3编程,随后搞了一年多,这是后话。Quizzer算是一个小项目,小软件,单不多。更加坚定了要离开的念头。过年回家总结了一些东西,现在都已经抛到脑后了(我现在知道,保存已经有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要,这个Blog我会尽量伴我一生的开下去,只为记录自己生活与学习的点滴),不过当时就想,年后我要换一家公司,在这里真会对不起自己。那时经常跟曾哥交流,曾哥也极力推荐我换家公司,一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温水煮青蛙,震撼我的原因不是这句话本身,而是我已经忘记这些东西了,已经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人说安逸的环境让人堕落,比我优秀的人在不断努力,而我还在这里徘徊,真是该死。所以,在2011年4月左右时决定离开。在经过几个星期的笔记面试(不是持续的)过程后,获得了KUGO的Delphi开发工程师Offer,6月15号报到上班,可是在跟陈工说这事时,我被忽悠留下了,我现在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想的,是因为陈工答应给我升工资(6K, 算是提前支借,说可不还,可能心想,不还,挺不错。这事现在已经让我后悔了,现在不仅要还,他还扣我的,降低提成还不跟我说)还是因为****原因。 4月份开始做3DPageFlip 一直到现在。1 年多了,销售月入还没超过3K美元,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自认为已对看清了事实,没钱途!迟早还是要走的,还求什么入股,月销量!那完全是一厢情愿!
2011年的下半年过得很平淡,没有恋爱,也很少活动。周末平时不出门,关门睡觉,只是搬到了棠下住了,才知道什么是城中村!!!唯一可以一记的事情是年尾公司旅游中遇到了一个小MM,在这里我要贴个照片,说明我是喜欢她的,虽然还是有缘无分!
此事小钟还为我弄了个视频放到Youku上了,假扮夫妻, 挺好玩的。
2012年,坐了趟飞机,学了个车,搬了个家,把妈接来广州治病了,现在(7月25号)再停药复发后又稳定了,但每天依然得吃药!
一个星期前,我认识了这个小女孩:刘静珊,在医院里认识的,看过去可爱大方的样子,很喜欢她,不知道有没有然后,因为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她就要去文莱做导游了(不知道我以后能不能有时间与Money出国),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她。附她一张照片以做留念。
上周六与与她去了正佳广场五楼的溜冰场,没留照片,但玩得很High,还认识了她的4个朋友,分别是(留个名字,别对应错了)木(牙齿比较特殊那个),庄素丹(个子比较矮),茵茵(戴个眼镜,是小珊大学同学)
这半年了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这人是谁呢?王新芹,一个比较可爱乐观积极好学的湖南农大的小姑娘,经常性的跟我讨论问题,是一个很上进的人。可以做良友。起初跟她认识的时候是因为偶在百度知道上回答的一个问题,加我QQ了,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帮你? 然后我跟她讲条件, 一个问题1张美女图。
还有一个需要提的一个人是小文,她给我的观点是比较内向,但积极又懒惰的矛盾综合体。你说她内向,你说她内向,她又不怕生人,但遇到问题总是躲,你说她积极,是,她经常说各种向上的话,可做起来,我没看过她完整做好一件事情,比如说As3,现在还是半知不觖。她应该是一种对事业或工作不怎么上心,对外表,感情太过专注与敏感的一个人,你说她脆弱又坚强,总体印象不好不坏。我现在已经掌握个规律了,她说要做的,或者是安排的,总要给她去掉一半,即说话的可信度只有一半(行动上)!
总结一下,这半年来活得应该比较充实,不怎么睡懒觉了,好久没看书了,也没买书了,更不关注技术了。
安排一下,下半年要做的是完善自己的共享软件与网站,弄清楚产品,传统一行业与互联网,创业。Lisp。
记住,技术是人都可以学的,而思想,认识,经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不要怕,大胆尝试,因为本身也是一无所有!
知识的诅咒:对由于知道或了解某个知识,而影响判断的这种现象的称呼。下面是一个例子: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有一句名言(这句话是如此有名以至于被人尊称为“克拉克第一定律”):“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然而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道理在心理学领域其实并不新鲜,《Made To Stick》上面就提到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A心里想一首曲子,然后用打拍子的方式打出来,B听着A的拍子要去猜测A打的实际是哪个曲子。参与者选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曲子,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此处根据中国国情稍加演绎)。这个实验的亮点在于,往往A认为“那么简单的曲子”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呢?而实际上B听了却就是猜不出来。A对B能否猜中的概率估计,与B实际猜中的概率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A以为50%的人能猜出来,而实际上只有可怜的2.5%)。
原因?因为A心里本来就知道答案(曲子本来就是A定的),所以对于A来说这是“显然”的,但B只听到拍子,对B来说再简单的拍子也并不是“显然”的。关键在于,由于A心里明知答案,就无法去设想不知道答案的B听到那样的拍子时是什么感觉,也就无法真正准确地推测出B猜中的概率了
7月收到一封来信,发件人是素昧平生的,长沙的一位26岁厨师。
来信第一句是客套话:“从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关注您的博客。一路过来,获益良多。”怎么看都不像是职业厨艺工作者的文风。
接下来,他作了一番详细的自我介绍。之前做过6年厨师,去过中西餐厅,待过大排档,上过星级酒店,也摆过夜宵摊。因为对互联网产品工作心存向往,今年初连续换了送报员、超市夜班员的工作,收入微薄但足温饱,节约下来大量时间自学产品设计。几个月后拿着自己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希望在长沙加入网络公司,未能如愿。
在邮件最后,他拜托我推荐去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饭,拿出主案的能耐来“照顾好大家的胃”“待遇方面就按做饭阿姨预算给就行了”“能从中学到多少全凭自己造化”。
这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又看了看附件中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大概有1万来字,专业领域确实不怎么样,是个生手,文笔倒还不错。我无法断言他的潜力,但这份态度之诚恳,在我认识的人里绝无仅有。如果不是用力控制团队规模,大概就会跟他细谈加入我们团队的事宜了。
随后,我发了两条感慨的微博,转发一百来次。意外的是,不足200字的两条微博,竟然引来了7家公司对他表示兴趣,包括两家颇有名声的新锐创业公司,一家一线大公司。微博评论里更是对他赞口不绝。
故事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后来我转发了他的微博地址,有意者自行联系,后续未知。值得一说的地方在于,多少人和他一样急于入行,苦于无门,为什么这样一位年轻的厨艺工作者却得到众家青睐呢?
别人可能会讲,找他去是做饭嘛,又不是做产品经理。
一个有天分的,好学的人,立身在火热的产品环境中,从做饭到做设计,大概也就是三五个月的时间。而这三五个月过去了,行业外的求职者可能还在四处撒简历呢,他已经晋级为熟手了。我见过嚷嚷着入行入行,一两年后还在行业外的“互联网狂热爱好者”,数量颇不少。他们之中还分作好几个等级:
第一级,会写产品评测与策划案作为求职的敲门砖
第二级,没文档,但自学过产品原型设计工具的用法,以及其他小工具
第三级,文档不会写,工具也不会用,跟面试官大谈对互联网的激情与梦想,创意与点子,强调“我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
第四级,在第三级基础上,猛往大公司投简历,打算“赢在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得享受成熟的产品环境,优厚的薪资福利
问题是,您都这么有激情有追求了,就不能拿出35%的业余时间来学学工具使用,写写产品文档?就非得等到入职后有人教有人带才肯茁壮成长?
废柴吖!
这种人千万别入行,入行了也是祸害,拉低产品从业人员的下限。
至于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应聘者,固然略好,但会写文档用工具,只是做产品最初级的技能。除非文档字字珠玑,工具玩得出神入化,否则,Who care?行业的进入门槛早就抬高到了“小白勿入”的地步。而产品技能全靠实践,没有实战基础的话,凭空修行确实有难度,这便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
回到本文的标题:厨艺与屌丝。谁是屌丝?我看并非长沙这位厨师兄弟,他现在已经是香饽饽了。那些只会一点点初级产品技能,想入行,又缺乏修行环境与行动力的人,他们才是屌丝。你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适合这份工作?因为大路货的产品技能吗,因为你猛拍着胸脯说热血在燃烧吗,因为一个月投出150份简历吗。
相对于在实战中必然快速提高的产品技能,看似与产品无关的,跨界的才能,反而更容易引起招聘方的兴趣,觉得身兼多能,亦开阔视野。创业公司也好大公司也好,都希望成员各有所长,各有所好,而不是扎着堆地看同样的资讯,过相似的日子。只有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能发现需求,迸发灵感。否则团队里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同一面知识领域,到最后只能狭路相逢拼智力,拼体力,拼运气了。那是多么惨淡。
某创始人跟我说,我就喜欢跨界人才。
做产品这行当,到最后拼的不是产品技能,而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爱好、天赋、经历、人脉、知识面、个性等等,拼的是这些纯天然的东西。单纯的产品技能和逻辑,只是大路货,修行两三年后大家都差不多,互相之间高5分低5分对成败影响不大。在扎实的“产品基本功”之上,还能提升到怎样的程度,做出怎样的产品,取决于你原本是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有热情、能加班,思维清晰技能娴熟,到最后反倒无足轻重,仍是一团高级屌丝。
我有句不中听的重话:“在做产品之外无可自夸的人,做产品的结局恐怕也无可自夸。”
厨师兄弟,一路走好。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段小插曲,还有一些人留言说,“做厨师不挺好的吗,脑子发热转什么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这么苦逼没前途的活儿还有人主动往火坑里跳?”讲这话的多半是产品经理自己吧……其实,也颇有道理。
摘自: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26171185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