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与屌丝

7月收到一封来信,发件人是素昧平生的,长沙的一位26岁厨师。

来信第一句是客套话:“从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关注您的博客。一路过来,获益良多。”怎么看都不像是职业厨艺工作者的文风。

接下来,他作了一番详细的自我介绍。之前做过6年厨师,去过中西餐厅,待过大排档,上过星级酒店,也摆过夜宵摊。因为对互联网产品工作心存向往,今年初连续换了送报员、超市夜班员的工作,收入微薄但足温饱,节约下来大量时间自学产品设计。几个月后拿着自己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希望在长沙加入网络公司,未能如愿。

在邮件最后,他拜托我推荐去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饭,拿出主案的能耐来“照顾好大家的胃”“待遇方面就按做饭阿姨预算给就行了”“能从中学到多少全凭自己造化”。

这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又看了看附件中的产品评测与策划案,大概有1万来字,专业领域确实不怎么样,是个生手,文笔倒还不错。我无法断言他的潜力,但这份态度之诚恳,在我认识的人里绝无仅有。如果不是用力控制团队规模,大概就会跟他细谈加入我们团队的事宜了。

随后,我发了两条感慨的微博,转发一百来次。意外的是,不足200字的两条微博,竟然引来了7家公司对他表示兴趣,包括两家颇有名声的新锐创业公司,一家一线大公司。微博评论里更是对他赞口不绝。

故事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后来我转发了他的微博地址,有意者自行联系,后续未知。值得一说的地方在于,多少人和他一样急于入行,苦于无门,为什么这样一位年轻的厨艺工作者却得到众家青睐呢?

别人可能会讲,找他去是做饭嘛,又不是做产品经理。

一个有天分的,好学的人,立身在火热的产品环境中,从做饭到做设计,大概也就是三五个月的时间。而这三五个月过去了,行业外的求职者可能还在四处撒简历呢,他已经晋级为熟手了。我见过嚷嚷着入行入行,一两年后还在行业外的“互联网狂热爱好者”,数量颇不少。他们之中还分作好几个等级:

第一级,会写产品评测与策划案作为求职的敲门砖

第二级,没文档,但自学过产品原型设计工具的用法,以及其他小工具

第三级,文档不会写,工具也不会用,跟面试官大谈对互联网的激情与梦想,创意与点子,强调“我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

第四级,在第三级基础上,猛往大公司投简历,打算“赢在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得享受成熟的产品环境,优厚的薪资福利

问题是,您都这么有激情有追求了,就不能拿出35%的业余时间来学学工具使用,写写产品文档?就非得等到入职后有人教有人带才肯茁壮成长?

废柴吖!

这种人千万别入行,入行了也是祸害,拉低产品从业人员的下限。

至于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应聘者,固然略好,但会写文档用工具,只是做产品最初级的技能。除非文档字字珠玑,工具玩得出神入化,否则,Who care?行业的进入门槛早就抬高到了“小白勿入”的地步。而产品技能全靠实践,没有实战基础的话,凭空修行确实有难度,这便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

回到本文的标题:厨艺与屌丝。谁是屌丝?我看并非长沙这位厨师兄弟,他现在已经是香饽饽了。那些只会一点点初级产品技能,想入行,又缺乏修行环境与行动力的人,他们才是屌丝。你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适合这份工作?因为大路货的产品技能吗,因为你猛拍着胸脯说热血在燃烧吗,因为一个月投出150份简历吗。

相对于在实战中必然快速提高的产品技能,看似与产品无关的,跨界的才能,反而更容易引起招聘方的兴趣,觉得身兼多能,亦开阔视野。创业公司也好大公司也好,都希望成员各有所长,各有所好,而不是扎着堆地看同样的资讯,过相似的日子。只有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能发现需求,迸发灵感。否则团队里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同一面知识领域,到最后只能狭路相逢拼智力,拼体力,拼运气了。那是多么惨淡。

某创始人跟我说,我就喜欢跨界人才。

做产品这行当,到最后拼的不是产品技能,而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爱好、天赋、经历、人脉、知识面、个性等等,拼的是这些纯天然的东西。单纯的产品技能和逻辑,只是大路货,修行两三年后大家都差不多,互相之间高5分低5分对成败影响不大。在扎实的“产品基本功”之上,还能提升到怎样的程度,做出怎样的产品,取决于你原本是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有热情、能加班,思维清晰技能娴熟,到最后反倒无足轻重,仍是一团高级屌丝。

我有句不中听的重话:“在做产品之外无可自夸的人,做产品的结局恐怕也无可自夸。”

厨师兄弟,一路走好。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段小插曲,还有一些人留言说,“做厨师不挺好的吗,脑子发热转什么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这么苦逼没前途的活儿还有人主动往火坑里跳?”讲这话的多半是产品经理自己吧……其实,也颇有道理。

 

摘自: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261711853749/

别吹你有钱,多少钱才有安全感?

这是一个很俗的问题,但并没有几个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为此,笔者对身边上百位百万富翁朋友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注:这里说的百万富翁是指净资产在百万以上,某人有一套150万的房子,贷款只剩40万了,就是百万富翁,即使月收入只有5000元)

   一、你打算怎样将手中的100万变成1000万?

    炒股指期货,这个赚钱快……4%

    投资房产,让钱生钱……47%

    自己创业或进行股权(股票)投资……19%

    靠工资增长就能达到千万……3%

    100万足够花了,没想过要变成1000万……27%

   二、你认为100万变成1000万需要多长时间?

    一年之内……1%

    五年之内……3%

    十年之内……31%

    三十年之内……43%

    多长时间都不可能……22%

  三、假如突遭意外,你的百万资产化为乌有,你能做到在五年之内挣回1000万吗?

    不可能……93%

    努努力或许能……5%

    肯定能……2%

    100万到1000万缺的不是“0”

    从上面这组调查的结果来看,百万富翁们对于财富增长的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大多数人(47%)认为房产投资是致富的捷径,极少数人寄望于工资收入增长。这同时也说明很多人面临百万资产的降临有点茫然,只要是2005年之前在大都市里买房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百万富翁,但他们并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由于房子帮助他们实现财富数量升级,所以仍把未来的财富命运押在房子上。

    靠房产投资成为富豪确实是条捷径,但在严重泡沫化局面下,这种创富模式在未来将面临很大考验,更何况不同的人有适合自己的创富模式,不能将偶然的因素视为必然。

    看来,很有必要认真定义一下千万富豪的概念:

    千万富豪不是拥有千万财产的人,而是指拥有创造出千万财富能力的人;

    即使遭遇破产,也能重新开始,在一定时期内(比如5-10年)依然挣到千万资产;

    千万富豪的成功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步步走过来的,不管他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运气在成功之路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全部,就如不能指望房价再涨10倍;

    从上面的陈述中,你会发现身边的这些拥有百万资产的人大多还只是普通的中产,不能称得上是“富翁”,因为他们不具备创富的能力。当一切归零,就不知所措,只有2%的人相信自己肯定能东山再起。由于没有成熟的创富模式,所以对资产从百万变为千万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4%的人认为五年之内可以做到。

    100万向1000万的跃进,真的不是只差一个“0”,而是差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许很多人一生都不会锤炼出来。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从百万晋级到千万只能是镜花水月。

从偶然王国到必然王国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但是把所有财富英雄的成功都归于遇上了好时机,就有点“仇富”的嫌疑了。创造财富其实跟游泳、骑自行车一样,是一种技能,只是这种技能更需要综合的素质。你一旦掌握了该技能,轻易不会忘记,当机会来临时能及时抓住。于是,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富人与穷人的差异不仅是在财富数量上,更体现在行为特征和思维方式上。比如穷人看见一件热销的商品就想着去抢购,而富人会思考这件商品为什么热销。穷人遇到风险和混乱的局面就想躲,而富人会考虑风险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机会,自己能否抓住。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接近富人,那么他致富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一生。

    我们在听别人成功故事的时候,常常会热血沸腾,对成功者的传奇经历充满敬佩,想到自己,就感叹时运不济,没有信心取得同样的成功。其实,成功者在夸夸其谈的背后,每天也都在处理平凡而琐屑的小事,一点都不精彩,而他们逐渐摸索出的创富模式却让成功变为一种必然。

    比如像索罗斯这样的成功投资者,有阻击英镑的传奇投资经历,人们只记住此类故事,却不知道他是怎样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一套投资模式。所以,当我们听到他人通过投资赚取巨额财富时,会觉得很神奇,很偶然,却没有找到其中的必然性。

    创富有多种类型,比如创业型、投资型、经营型等等。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创富模式,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检验和试错,直到最后的成功,这显然不是偶然性的因素所能主导的。

财富不是瓦砾堆出来的

    财富不是一组数字,而是一种能力,财富创造过程需遵循必然的法则。这样的结论也许很多人并不认同。特别是在房价飙涨的当下,随便拆迁一套大城市里的房子就能得个几百万,这算什么能力?

的确,畸形的房价也让人们的财富观变得畸形,甚至认为财富是用瓦砾堆积而成的。此种观点首先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只把房子作为居住的场所,也就是看作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财富工具,因为没有办法通过它来创造新的财富。罗伯特·清崎就认为:人生的第一套房用来自住,这是很典型的穷人思维方式,因为穷人热衷消费,而富人关注投资。

    此外,把财富增长完全寄托在房产上本身蕴藏着很大风险。十多年来,中国房价的一路飚涨,与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环境有关,这得益于人口红利与外向型经济。但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迈过了“刘易斯拐点”,也就是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经济学家高善文测算:从2003年到现在,农民工工资每年在以16%的速度增长,照此下去再过10来年左右的时间,保姆的月薪将达到18000元,很难想象未来中国经济能承受这样的成本增加。

中国经济需要来一次“清算”以告别过去的增长方式,当未来伴着高通胀政府进行更严厉的宏观调控时,或者经济二次探底,或者挤掉房产泡沫。那时候,如今用“金砖”垒出的房产财富神话恐怕真的要变成一堆瓦砾了。

这样看来,笔者身边的百万富翁们“水分”很大,最近对房地产的调控重拳频出,更加深了对财富缩水的担忧。房地产投资当然是创富的很好途径,但这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财富的本源。

财富的本源是信用

    那么,财富的本源是什么?在现代经济社会,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财富的源泉都是信用,正所谓“人无信不立”。

    这里的信用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诚实守则,当然这点也很重要。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谈不上诚实,可美元这种信用符号却占据霸主地位。信用代表着一种能力,具体点说是吸纳外部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能力,当他人依赖你,你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然让你的信用增值。

    成功的企业有好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这两类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持续稳定的创造财富,个人也是如此。商业模式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自由现金流结构及企业价值。以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事业目标、做事方法、如何赚钱、具有怎样的人际关系网、理财能力和品牌形象。而个人的管理模式可看作是对个人情感的控制和调动方式。

    我们经常说成功的人有魅力,魅力值其实就是信用值,是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创富的能力。魅力与美丑没有关系,马云不帅,但当他发表演讲,下面的听众想到他所做的事业时,会感受到他的魅力。走在大街上的巴菲特也就像一个糟老头子,可他的这种木讷、沉稳与他在险象环生的金融市场上大手笔投资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马云和巴菲特都有自己的事业目标定位,行事风格方法,最终塑造出个人品牌形象,连与之吃一顿饭都要花几千万,财富自然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马云和巴菲特分属于创业型和投资型(或累财型),虽然类型不同但都拥有持续创富的能力,在众人眼中拥有信用,所以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豪,他们创富成功是一种必然。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没有巴菲特和马云这样的知名度,但他们拥有了创富的能力。他们的故事,对于因房价飞涨侥幸荣升为百万富翁的人会有所启示。从百万到千万、从中产到富豪,需要遵循一套必然的创富法则、需要不断地增加自身的信用值,而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数目上。

    百万资产带来不了安全感、千万才够养老,在不具备创富能力之前,别说你有钱!

为什么传销课程能够洗脑,它究竟从哪几个方面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没有人会被传销洗脑,传销的课程不过是点燃了那些人本来就有的想法(例如一夜暴富),并且加以放大而已。
根据我见过的传销人员,他们并非失去自我意识。就像朝鲜人民并非失去自我意识一样。
我见过一群人在讨论韩国人各种无耻,然后有人说出一个假新闻(韩国人又说XXX也是韩国人),这群人立刻义愤填膺,没有人去考察这个新闻的真实性。
我见过一群人讨论X党无耻,然后有人说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你们知道么,居然……),然后大家愤怒异常,靠!天朝就是天朝!真无耻!没有人去考察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这件事的真实性已经毋庸置疑。
牛顿和莱布尼茨因为微积分的发明权交恶。晚年牛顿脾气变坏。于是有人谣传牛顿得了精神病,疯了。莱布尼茨和他的朋友们立刻传播该消息,并且热烈的讨论:这个伟大的大脑居然失去了理智,好可惜啊(捂嘴窃笑……)。
如果一个说法很荒谬,但是非常符合人的希望,这个人就有强烈的愿望相信它。当然他们会对这个说法不自信,但是如果有一群同伙相互附和,那么自信就会大大提高。
传销告诉你,你中奖了(交好运了),找到了一个快速发大财,成为上流人的路子,你会摆脱底层人的困境,你会解决很多问题(矮穷丑龊困),你会成为高富帅,然后给你有病的家人看好病,让你的父母过上好日子,让甩掉你的前女友后悔,让……所有的这一切,仅仅只需要你给这个传销发展两个下线。这对一些人来说,有如毒品一般,不可拒绝:我就是中奖了,这不可能是假的,你们(理智劝他们的人)是在妒忌我,我就是中奖了,你们在妒忌我!
至于@雷俊老师说的从众效应,只是这个东西的放大器和稳固器而已(当然这种放大和稳固是很厉害的)。
……………………………………………………………………………………………………………………
传销当然要把这个消息做的不至于太荒谬。正如你要告诉范进说他中举了,即使他想中举想疯了,你也得说的有模有样才行:你中举了,高中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你起码要说出些专业名词)。我见过的传销,有说他们公司是欧洲某家大品牌的,来中国是做推广,给你很多印刷精美的资料,证明他们说的不假(对底层人来说,没有辨别这些东西真实的能力)。有说自己是政府支持的,并且给你政府支持的证据(做的也有模有样)。这些东西都像韩国人的谣言一样,若真的考证,是可以辨别的,但陷入传销的人没有动力去考证。
但是我认识的一个没有考证能力的老太太(老教师),听了这些对她来说无法辨认的消息后,她仍然表示不做。
她说:我只要给你们介绍几个人,我就能赚很多钱?
传销人:对,你能赚到几百万!
她说:我只知道我给你们介绍几个人,这个社会的财富并不会增加这么多,那么我赚到几百万,必然有人的财富减少了。
她说:我做人有个原则,我拿的钱一定不能多于我对这个社会的贡献。(这段话我加工了,是她的大体意思,但她表述没这么文艺)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陷入传销,首先是他的价值观有问题。
如果他认为踏实努力是错的,走捷径是对的,掠夺他人只要能不被惩罚(例如贪污)就是应该做的;如果他认为,成为有钱人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比原先美好了一点点,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对自己的分配;如果他认为这个社会上生活水平高的人(或者说成功人士)都不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而是靠投胎,运气,打擦边球,用各种不能明说的手段获取的,他才拥有做传销的基础。
而我们的土壤,给足了这种基础。

写给每一个自己 韩寒

最近三个月,看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失落与收获都颇多。失落在我出生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无权无势,白手起家,本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励志的“屌丝的逆袭”的故事,却硬要被说成一个经过多方神秘势力包装的惊天大阴谋;失落在北京有一个几面之交的“名流友人”,莫名编造了一个内幕,四处传播,让我心寒,我愿怀着善意,相信他是无心的吹水;失落在我自己,太过在意,害怕深文周纳,行文变得谨慎。收获在很多谋面和未曾谋面的朋友仗义执言;虽然都被打成利益集团;收获在十几年前的同学为我说话,虽然因为回忆太远往事,细节互相有偏差被打成诈骗团伙;收获在我看到太多人心和各种面目,以后写小说刻画人物会更加精彩。
人的处事风格和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16岁到30岁之间。我写过一些不错的文字,也写了不少烂文章,无论状态起伏,无论风格转变,都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谁人能在十四年的青春里保持纹丝不动。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主张抵制日货,是个民族主义者,08年的时候开始反对抵制家乐福,我小时候主张打仗收复台湾,现在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这么说过,十七八岁时,我居然说,活着的作家中,写文章论排名老子天下第二,现在想起来都脸红,更让我脸红的是当年我心中那个第一居然是李敖。我少年时装酷,追求语出惊人,这些话现在看来,很多都惹人厌恶,甚至还惹我自己厌恶,把各种傻话挖出来,总会击中不同的人。谁没有年少过,你在宿舍里说过的那些蠢话,你在树林里幼稚的表白,现在拿出来可不都得笑死,没有人永远和过去的自己一致,除非你不再成长。
接触过我的人都知道,我面对生人其实腼腆拘谨。这点从小到现在都未改变。也许我把性格里的另一面都发泄到了赛车和写作中。只要不是被踢走,我在一支车队一效力就是五六年,有合作的地方只要没有意外都会一直合作下去,酒店都选熟悉的住,吃饭永远去那两三家,点的也永远是那几个菜。我性格就是这样。也许因为我选择走的道路太不一样,充满未知,所以我很希望在日常生活里没有变故,不再有陌生的事物。我口才不算好,有人把我十几二十岁时的电视采访都挖了出来,挑了回答的差的问题和木讷的地方拼接在一起,以验证我是一个草包。
是的,大家尽可以挖苦我,嘲弄我,也许有的人在二十来岁的时候上电视能出口成章泰然自若,比我强很多。今天我知道了口无遮拦的代价,知道了年少轻狂的代价,知道了直来直去的代价,知道了不设城府的代价,但明天我还会这样说话,外交辞令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嘴里。我在很多地方笨拙,嘴皮子也耍不好,所以我选择了写东西。面对键盘,我拥有我自己的世界,就像我倒车经常撞,停车老停歪,但戴上头盔,坐进赛车,我依然是个好的车手。这就是我的性格。人的性格未必一面,也未必必须符合其他人的设定。每个人的境遇和脾性都是不同的。你不能拿着标尺先裁量自己,再去宣判每个与你尺码不同的他人是伪劣产品。
我反智么?是的,我反弱智,我还反各种束缚人的体制。我学历低,学识差,也有很多的缺点。我有恶趣味,但我最怕无趣,我口无遮拦,但我最恨道貌岸然。我常说错话,得罪人,也常道歉反思。此番我又发现我17岁的书中有一句话错了,那就是七门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能。
在很多的采访里,我常说一句话: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不能停止学习。我也常说,为了避免早期作品中模仿他人的痕迹太重这个缺点,我不再看其他人的小说,但一定不能停止阅读,只有阅读,才会进步。硬要控制信息,断章取义,我也没有办法,也许我们读着不一样的书,走着不一样的路。我只是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写作,我影响了学业,最后退学,为了赛车,我又几乎放弃写作,不计代价,孤注一掷,我运气好,都做的不差。
电脑前的每一个人,我相信造物者一定赋予你们特殊的才能,很多人只是没有发现而已。也许此刻,有很多莫扎特正在编程序,很多舒马赫正在写文案,很多张曼玉正在当前台,很多李开复正在做中介。我只是比很多人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又适合的。同时我也有很多比你们蠢笨的地方,怎么学都学不会。每一个人,纵然缺点一身,但必然有一些地方是长于他人的,那是你区别与他人的标记,也是造物者公平的地方,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些标记。
没人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让自己和你中意的人满意就可以。你所判定的一切,也许就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接纳和抛弃的过程,就是一段迎接冷眼嘲笑孤独前行的旅途。KO不了你的,也许让你更ok,没让你倒下的,也许让你更强大。我也将尽我所能,向在乎我的人创造各种东西,绝不向厌恶我的人解释这是个什么东西。
最后我想到一部电影的结尾。朋友们,愿你带走我身上你们中意的那一部分,踩两脚讨厌的那部分。当你站在城墙上,拥抱着你所喜爱的那部分,回头看到人群里背身远去那个叫韩寒的家伙,不妨说一句,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