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容易失败的10大特征

特征一:团队成员不经常开会或者只是假装开会。

你和其他团队成员经常在一起开会吗?而且,是真正一起开会,还是假装一起开会?真正一起开会,形式并不重要,而是真正有信息的分享和脑力的激荡,真正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假装在一起开会,就是走个开会的过场而已。我想我们都开过这样的会议。

特征二:团队成员不了解彼此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

你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吗?如果团队成员不在一起开会,或者只是表面上在一起假装开会,那么就必然不会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目标、压力和需要的帮助。

特征三:团队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的划分。

你和其他团队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责、权、利的划分吗?团队成员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这是建设团队的第一步。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一件事情,如果变成人人有责,最后往往是谁都不负责。

特征四: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互补的能力。

其他团队成员能够给你提供实际帮助吗?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能够互相帮助,就像是足球队中,前锋需要人传球,守门员需要后卫帮助防守。这样的帮助,以胜任力为前提。如果某NBA球队选我去跟姚明配合,那么这个球队必输无疑。

特征五:没有明确的团队合作的流程。

关于你和团队成员之间怎样配合,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吗?如果不能彼此配合,优秀的球员在一起也要输球,这就是某届奥运会上,有NBA最优秀的球员的美国梦之队只获得铜牌的原因。而要彼此配合,应该有明确的(不一定是书面的)工作流程。

特征六:团队成员不认同团队流程和制度。

你认同团队的流程和制度吗?实际上,许多团队有流程,但是这些流程和其他制度一样,往往只是写在纸上,或者只是停留在团队领导者的嘴上,或者是由公司强迫执行,不被团队成员认同。

特征七:团队成员不能参与团队的重大决策。

团队的重大决策会征求你的意见吗?团队流程和制度不被团队成员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定的时候没有考虑团队成员的意见。并不是说重大决策需要团队成员投票通过,但是征求意见是必须的。

特征八:团队合作得不到奖励,团队不合作也得不到处罚。

如果你帮助其他团队成员,你会得到什么好处吗?团队精神是培养而不是命令出来的,而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薪酬和奖励制度。如果不考核团队合作,不奖励团队合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不会有团队合作。所以,足球队除了奖励射门得分的球员,还会奖励助攻的那个球员。

特征九:团队成员不能分享团队成果。

你会因为团队取得重大成果得到好处吗,即使你没有做出直接贡献?如果销售翻了三番,却只有销售人员得到奖励,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物流部说无法及时送货、财务部说无法及时开票的情况。所以,获得奖牌的足球队,每个人都会上台领奖,包括从未上场的替补队员。

特征十:团队成员不信任团队领导者。

你信任你们的团队领导者吗?如果团队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不能言行一致,将得不到信任。同时,团队成员信任能够带领团队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如果一个团队呈现出上面九个特征,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在于团队领导者的糟糕领导,团队将取得失败,团队领导者也无法获得信任。

 

2531170_142921650000_2

对股份的简单理解

股份代表了对一个公司的 所有权,所有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 利益分配权(分红权),一个是 投票权

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假设公司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既是合伙人,共同创业开办了这家公司,同时又是股东,各占50%股份。

原始股

假设当年公司除去包括工资在内的所有开销后,净利润为100万元,那么 股东1 和 股东2 各享有50万,即拥有利益分配权。

假设公司面临一项重大决策,此时两个人都具有投票的权力,如果两个人一个投A,一个投B,由于大家所持股份一样,那么就只能协商解决,因为谁也没有决策权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词--决策权,它由投票权衍生而来。如果两个人持股不一致,一个是40%,一个是60%,那么尽管两个人都有投票权,但是当一个投A,一个投B时,占股大的拥有决策权。

假设这个公司开始发展壮大,一年后已经有了10个人(股东1、股东2也在公司工作,不是只持股不做事那种),这时候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1. 动力不足问题:股东1、股东2 享有公司的所有权(利益分配权和投票权),而其他8个人没有。假设公司当年净利润100万,其他8个人能领取的只有每月固定工资和年底的年终奖,这100万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当这些利益和他们没有关系时,那么他们努力工作共同致富的动力就少了,因为反正干多干少干快干慢都拿固定工资。
  2. 人才流失问题:这8个人当中,有可能会出现能力强过股东1、股东2的人,这样的人除了在乎利益分配权以外,通常还希望能够更多参与公司决策,即投票权和决策权,因为这样才能施展才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会离开。

公司的很多问题其实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公司的利益分配权、投票权属于持股的2位股东,但是日常运营却由10个人共同完成,如果运营的人无法更多地分享到公司成长带来的好处,那么就会缺乏动力甚至离开。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向员工让出更多股份,或者至少是向中层干部、潜力人才让出股份,这样至少公司的关键人物有了利益分配和投票权,做起事来会更带劲,对公司也更有归属感。

但这样同样会带来问题:

  1. 投票权和决策权实际就是对公司的控制权,让出股份越多,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权就越少。有一些公司创始人为了更多融资,让出了过多的股份,结果自己最后又沦为了打工者。
  2. 当为中层干部让出过多的股份时,除了降低了自己的掌控权,同时还有可能形成公司内部部门间的斗争。

解决上面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将股份的两个属性分开:将利益分配权,称作分红股;将投票权,称作原始股。那么此时10人公司的股份构成就可能像下面这样:

 分红股  原始股

2位创始人仍然占据100%的股份(原始股),但是只分享60%的利益(分红股),其余40%分给员工(钱多多分给大家没关系,但领导权还在我这里)。这里有些员工可能觉得自己又被剥削了,为什么不是创始人占40%,其他8个人占60%?因为发到这8位员工手里的钱,基本上都被吃喝玩乐、吃穿用行消费掉了,而创始人手里拿到的钱,大部分还会继续投到公司里,将盘子做大、蛋糕做大。

如果将总利润中创始人继续投入到公司的部分,单独剥离出来,虚拟为一个持股人,该持股人就叫做“公司”。假设这部分的股份占比是50%,那么上图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分红股

可见,两位创始人真正拿去胡吃海喝消费掉的钱,与员工是一样或者相当的。

上面的做法可以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但仍没有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因为一些人才不仅关心有多少金钱利益,还关心能多大程度上施展才能。与此同时,当公司逐渐长大时,公司创始人也需要精明能干的人才参与决策,以避免犯错。除此以外,基层人员的声音也需要听到。因此,在投票权、决策权之外,还有一个话语权,话语权是每位员工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管理层和创始人应该能听到这些声音。

对于公司的管理层,应该让他们拥有投票权,但决策权暂时保持在创始人手中(只需要提高创始人在投票权中的占股比例即可)。此时,管理层是否掌握原始股已经不重要,如果管理层拥有了原始股,就拥有了内部斗争的资本和筹码。此时,创始人手中的原始股其实只有象征意义,假设其他8位员工中有3位经理拥有投票权,且各占15%,那么此时的股份构成可以像下面这样:

  分红股  分红股  投票权

此时,尽管原始股只有象征意义,但它代表的是对公司的控制权,因为分红股、投票股都是可以被取消的,但原始股是无法随意取消的。

当遇到确实优秀的人才,并且创始人能确信他不会带来内部斗争的时候,可以考虑分配原始股给他。

当遇到满足上一条,并且能力超越创始人的时候,可以将决策权部分或者完全下放给他。此时,如果公司已有规模,创始人可以功成身退,当个舒服的股东;如果公司规模较小,可以在公司继续工作。

最后说一下公司的估值,即公司有多少股本用来分。我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

深圳典型的小区,75平的房子,月租金4500,售价210万。那么每年这套房子创造的利润是5.4万元,与房屋售价的比例是:1:38.9。

按照这个比例,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创造的利润是100万,那么它就值3890万。

当然,房子的泡沫太大,水分太高,砍去一半,按1:20作为比例。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利润是100万,那么它值2000万。按1股1元来算,可以分为2000万股。

实际操作中,公司估值按多少比例都无所谓,大家只要知道自己的分红股比例,以及总利润,然后乘一下就可以得出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钱了。估值在融资的时候就很关键了,因为出让多少股份换取多少资金,取决于公司现在的盈利水平和未来的盈利预期。

本文摘自:http://www.cnblogs.com/JimmyZhang/archive/2013/05/31/3109583.html 作者:张子阳

股权

软商创业

创业业时的好点子不重要

因为下面两个原因的存在,所以创业时的一个好点子没有通常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1. 想出一个好点子很难,因为社会分工已经很细,你想到的几乎总有人比你先想到了。
  2. 就算你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但不被模仿很难。

苹果花了10年时间成为手机领域的老大,请问,苹果出道的时候:

  1. 有没有智能机?有啊,Windows Mobile、塞班
  2. 手机行业有没有巨头?有啊,诺基亚,三星
  3. 有没有大屏触屏机?有啊,高端商务机

但是,苹果照样可以取得现在的成就。

那么哪些是重要的呢?

  1. 拥有一个优势互补、协作顺畅的团队是重要的。一个人能力总是有限,不可能样样兼顾。
  2.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踏踏实实做事是重要的。谭木匠不过是卖梳子的,都可以做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可见从事什么行业不见得那么重要。
  3. 选择好一个发展方向,哪怕这个方向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

没有装到口袋里的钱不算钱

在创业初期,要牢牢控制住风险,任何意外和不小心,都有可能给你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做预算的时候,不要把可能收到的钱算进去。比方说,你预期下周有一笔5W元的进账,而你这周要租写字楼,你盘算着究竟是租 7K/月的 还是 10K/月的。因为你想着下周就有5W元的进账,那个客户已经信誓旦旦地说下周就签合同,打款。然后你就去租了10K/月的,但是,实际上,该客户可能会临时变卦,可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出差,可能当时的承诺只是面子上好看一些根本没当真。这些都是你说不准的,而你现在公司的体量又很小,经不起太大挫折。因此,做预算时,还是偏向于保守一些,没有装到口袋里的钱不算钱。

机会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不要抱怨别人机会好,自己机会不好,不要老是坐等机会出现。不要好高骛远地总想要做大事,对小事情不屑一顾,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细节开始做起。

史玉柱的接班人,新CEO是刘伟,也是史玉柱最早的员工之一,职务从普通的文秘、人事部长、副总裁,到2007年9月起任巨人网络总裁。注意到她曾经的一个职务“文秘”,文秘做到CEO,如果不是将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那基本上是没什么机会的。

因此,从现在起,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任务,认真对待每一位员工。只要不断努力,你就会在努力中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

跟合伙人说几句话

我发现你们的一些思维还是没有转变过来,比方说,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和你合伙干,我只要每月4000块就可以了,够我生活就行了”。我就想问一下:“我来保障你的基本生活,我的基本生活谁去保障呢?没有人!”如果你想做我的合伙人,那么你就是创业者,就是老板,老板是给别人发工资的,不是被发工资的。我们从公司里拿钱,那不叫“领工资”,那叫“分成”。如果当月公司没有进账甚至亏损,我们不但拿不到你所理解的“工资”,甚至还要投钱到公司里。一旦你有这种旱涝保收的想法,在我眼里,你就变成员工了,根本不是什么合伙人,虽然你一个月只要4000块。我觉得,想成为合伙人,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我和你合伙干,公司没有利润的时候我不拿钱,有了利润以后我们再分成创业

 

本文摘自:http://www.cnblogs.com/JimmyZhang/p/3183189.html。 作者:张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