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来自哪里-献给迷茫的程序员

via:黄博文

驱动你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来源是什么?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一般人可能会想到两种驱动力。

  一种是生存本能带来的驱动力,即生物性驱动力。比如每天要吃饭、睡觉、上厕所,长大了要恋爱、结婚等。这种驱动力保证我们能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原始的驱动力。

  另一种是奖励或者惩罚带来的驱动力,即外在动机。比如老板承诺工作干的好有奖金,我们就努力干活。如果上班迟到会罚款,我们会早起等。这种驱动力会改变人的行为,使其多做鼓励的事情,少做禁止的事情。

20150422092540373032

  如果只依靠这两种驱动力,那么你的人生会变得精彩吗?很难。为什么那?第一种驱动力只解决了你的生存问题;而第二种驱动力则约束了你的行为。你不想上班,但不得不上班。一旦你做某件事情获得了奖励,你就会对奖励上瘾。而当你认为你得到的奖励与你的付出不成正比时,你的行为就会松懈下来。

  要想保持第二种驱动力长期有效,那么就需要管理者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比如确保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报酬要高于平均水平,考核标准衡量因素要广。咱们作为打工的,能碰到这样的领导那肯定是烧了高香。能有10%的领导都做到以上几点就算行了大运了。

  那么除了这两种驱动力,还有没有第三种驱动力那?答案是有。那就是内在动机,即完成某件事情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比如你打LOL,完成了5杀,那感觉嗨翻天了。还有你去跑步,第一次不间断跑了10公里,完成后的感觉肯定会非常奇妙。你修复了一个存在已久的软件故障,那么今天就会感觉很充实。这种没有人主动给你奖励或惩罚的事情你却干的津津有味。为了练好LOL中的大局观,你研习了数千盘比赛录像。为了能够跑的更远,你查阅了很多跑步相关的教程、书籍。为了修复你遇到的bug,你不惜翻墙来搜集相关资料。

  如果你能驾驭这第三种驱动力,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会一直前进。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这第三种驱动力那?你首先要问你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喜欢编程吗?我能确定我当程序员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是否能利用第三种驱动力来促使你成长。如果你答案是为了养家糊口,那么很可能你成为不了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并且在这条路上你越走越疲倦;如果你的答案是真心喜欢编程,那也很可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除非你每天都在主动的学习和进步。

  在编程的路上想要利用第三种驱动力,请先忘却掉它可能给你带来的奖励,而是切实的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奖励只是你进步途中的副产品。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先想着它有没有价值,会不会给你带来收益,那么你还是在利用第二种驱动力。能不能带来收益在你当时的环境中你是很难看出来的。举个例子,AngularJs刚面世的时候,我一个同事对其非常感兴趣,研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积极试用,虽然那时候它极不成熟。在那个时间点其实看不出来它会带来什么收益,说不定过几个月AngularJs框架就会销声匿迹。但是几年下来,我这个同事已经是国内AngularJs的专家了,社区里影响力很大,目前还在写一本关于它的书籍。

  第三种驱动力,内在动力,其实就是自主性。当你做些不是工作范畴之内的事情时,你反而离成功更近。再拿编程来说,很多大牛在上班时间外,会写一些博客,参加一些社区聚会,翻译或者写书。做这些事情都是靠内在动力驱动的。所以他们成了大牛,而按部就班的程序员依然时普通的程序员。当你自发想做一些事情时,你无疑已经领先了很多人一大步,因为他们都在原地踏步。

  第三种驱动力是一种良性循环,很容易就可以把人变得乐观,积极向上,感觉生活充满希望。善于驾驭这种能力的人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使用它,而工作和生活统一起来,不再相互冲突。拿我来说,我平时喜欢跑步,从一次只能10公里,跑到了一次可以跑15公里,20公里,42公里….直到上周花了17小时跑了72公里山路,本来计划跑100公里的,但是膝盖受伤,不得不终止。没人强迫我这样跑,我跑完了也没有任何金钱上的奖励,而且跑步本身其实也是蛮花钱的。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跑,那就是一种挑战自己的精神,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我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只要能证明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那我今天就没有白过。这种精神也会传染到我的工作中。工作中再大的困难都不算什么,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即使现在做不到,那么也会主动的寻找差距去弥补,去提升。如果你能从早上6点跑到第二天早上8点(我参加的比赛关门时间是26小时,从早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我认识的好几个人都跑了25个多小时,而我在跑了17小时候因伤退赛),那么你会发现很多以前对你来说不可能的事情都不再那么困难。

  好了,希望大家都能更好的利用第三种驱动力,即内在动机。这种驱动力不仅要用在工作上,更要用在生活上。有了孩子以后,我认为生活比工作更重要,工作只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

  希望大家都能快乐、开心、充实的过好每一天。

创业的悲欢岁月

【本文转自:http://handsup-tw.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_13.html

关于创业心得,没记错的话应该是5~6 年前就在 PTT 跟大家分享了。感觉上,这些年对于创业环境的变化实在大很多,以前政府唯一跟创业有关的大概只有 SBIR、ASSTD (后改称 SIIR)之类的计划,严格来说那还不完全算是给创业家的,而是所有中小企业。

  这些年来,我的想法有改变,对创业的认知也务实多了。以前觉得自己会分析就很强,但后来发现,设定目标是一回事,能把目标落实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既是目标弄错,执行又没力,当然就只有失败的份。这个苦我吃过,所以非常清楚。

  印象中,那时候谈创业,没有人在讲融资这回事,因为所有的资金都是自己要想办法去找的,压根儿不敢奢望有人会投资你,纵然已经有点小成果,也都只会觉得应该一步一脚印追求成长,累积自己的资金实力,然后慢慢扩大营业规模。

  对比现在,到处都在讲融资、聊估值、追求高成长,我想很多年轻人还没看过古董车,就已经只剩跑车可以买了。速度之快,真让人措手不及。只是说,有多少年轻人创业像我们过去一样,还有着「老派」的经营思维呢?就像那时候没有人在讲「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的概念,也没有人提「精实创业」(Lean Startup),都是完完整整准备好产品才开始上线。

  这很明显是网络带来的改变,因为产品与服务不同,所以从互联网产业引发的创业观念也是新思维了。只是,再怎么新颖的工具,其实经营上还是有很“土法炼钢”的问题需要克服。网络可以取代很多事,但取代不了人性,而商业的事往往就是人性的问题。因此我的体会就是,你在新的时代要有对新工具的认识与应用,然而商业根本逻辑其实没有太大改变,还是得向老前辈学习才不会走冤枉路。

  我无法细说差异,但相信正在创业的朋友就知道,就算你是在网络产业里,你每天面对的问题大概都还是很「老派」,像是股东纷争、每个月被资金追着跑、很多人投简历但是放你鸟,连电话都不打;或是烦恼东西卖不出去,库存一大堆、竞争对手死缠烂打很难缠、员工流动率高…

  产、销、人、发、财,没有一件事不烦心,也没有一件事顺心如意。往往才刚度过一段艰困期,气都还没喘上,立刻又来了一波新挑战。

  创业啊,让人天天都难以睡得香甜,除了睡觉之外脑子想的都是生存与发展,停不下来。有时候甚至连作梦都梦到自己在写企划、改公文,像走火入魔一样脑子无法休息。最可怕的就是对假日的感觉麻木了,再也没有放假的轻松感,尤其是连假一放更是梦魇,因为厂商放假同仁也放假,就感觉空荡荡的什么事都没人做,好像会出什么大事一样。

  创业人有病,真的,而且病得不轻,却也病的可歌可泣。我常想,身边这些创业朋友们真的很了不起,牺牲家庭、牺牲玩乐、牺牲享受,就只为了更美好、更远大的未来与目标。天道酬勤,相信无论如何,他们所获得的必然都比一般人更多,因为这是他们用许多牺牲换来的。

  所以啊,如果你的身边有朋友正在创业,请不要吝惜给他一点掌声跟鼓励。创业人往往孤单,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事太多,又无法一一道出。外人未必能理解,懂的人不必解释,一眼瞬间,就明白那是流着相同创业血液的族类。

  创业,就是能有这么多故事,那么多值得回味的,悲欢岁月。

创业前需要知道的5个编程谬论

英文原文:Five Things I Knew About Programming Before I Did a Startup

  我是一名黑客。在我还就膝盖那么高的时候就开始用一台古老的 Commodore 64 写代码了。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比戴上耳机,破解东西更让我着魔的了。所以在我创建我的第一家企业时,我就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于编程的事情。是不是谬论,且听我下面一一道来:

1. 代码很重要

  我在很多地方工作过,发现成功之中隐藏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早期的代码看上去像是一群程序猿喝醉之后写的。这听上去似乎有悖常理,那是因为你得竭尽全力让企业成长,所以就没有时间去追求软件的完美。从另一方面讲,失败的企业,却会花很多很多时间来修正其代码库。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寿司师傅。作为你工作的一部分,你收集了一套绝版的刀具。你花时间花精力来完成收藏,它们提升了你作为一名厨师的竞争力。

  但无论你每天用多少时间去打磨你的道具,你就不是一个铁匠。你的工作依然是做寿司。你虽然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刀具,但如果做不好寿司,那么你的客户服务就是差评。你的餐馆生意永远不会成功。

  软件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运营公司的时候,你的业务目的是满足客户。代码只是一个能达到目的的工具,它本身并不是目的。你可以,也应当关心你的代码,因为这能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但是,如果错将工具当作了目标,那么注定你将一败涂地。

  经验教训:你的客户并不关心什么测试覆盖率、技术堆栈,版本控制系统,也不在乎你使用了什么算法。你的工作就是解决客户的问题,越方便越好。

2. …关注实现,而不是点子。

  这听起来似乎违背了传统的创业须知:快速发布!执行!迭代!执行,不需要创意!快速失败!

  上面这些都是伟大的忠告。但是,“不需要创意”,并不意味着我们能通过卓越的执行矫正一个糟糕的点子。成功就是发现好的问题,再好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点子好却没有好好实现或者完美实现了一个坏点子,都是不行的,当然前者还有得救。

  很多程序员被困实现的死亡漩涡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创建各种功能或者修复 bug,相信再添一个功能就能成功。我告诉你,这是错觉。你只需要解决了某个重要的问题,否则你这样不断为产品添加功能根本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添加的功能确实能解决需要的。

点子好却没有好好实现,总比完美实现了一个坏点子要好。

  经验教训:如果你添加的功能是用来修复一个失败的产品,那么最好先问问自己这能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3. ……代码是写给计算机的

  我总是想不通为什么这一错误会如此之历久弥坚。无论程序员是第几次因为同事的糟糕文档和沟通习惯而陷入困境,他们因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还是——程序员天生不擅长这类事情,也不应该做做这些事情。

  大错特错啊。

  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一部分,那么提升团队效率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沟通——这不是夸张,团队面对的是O(n2)问题。如果代码是你的主要输出,那么你需要改变你对编程的看法:代码是写给人看的,然后又刚好能在计算机上运行。

  很多时候,我看到程序员花了几个小时孜孜不倦地写代码,但是却省略了用于更新代码文档的十分钟。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杀鸡焉用宰牛刀,这种事情留给以后的人就行了,我的时间宝贵着呢。”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想法荒谬至极。

  经验教训:代码是写给人看的。没文档就不要写代码。

4. …这是代码编写的最后一步了。

  你是不是认为,一旦你写完这个功能,投入产品,那就大功告成了?错了。每一个功能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你今天写的代码,如果成功,那么将会在你之后的多代程序员中耀武扬威。可能,就为了照料你今天写的代码,而不得不成立一个团队。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为了照料别人写的代码,你愿不愿意?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危机意思:写完第一个版本,并不意味着代码的完结。务必做好文档、注释、整理等工作。

  经验教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程序员的工作就是写代码

  大多数的程序员认为利用时间的最佳方式是坐在电脑前,戴上耳机敲代码。但是,如果你写的每行代码都必须维护和支持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那么算法就又有所不同了。

061719410088882

  当你是因为爱好写代码的时候,那么你可以为所欲为,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是在一个团队中生产产品,那么你的首要义务变成了维护现有的代码。其他的重要工作为:协调、沟通、规划和指导。

  经验教训:程序员的工作是解决问题。指的并不总是写代码。

你不仅是程序员,也是产品经理。

  有时候,你可能会想:这事情听起来像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而不是程序员的。但是,如果你拿的是写代码的薪水——尤其是在初创企业——那么把自己当成是产品经理吧。如果你也希望产品能获得成功,那么从大局出发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你的初创企业,对你将来的事业发展也很有好处。

  最后,如果各位什么不同见解,欢迎不吝赐教

产品原则

       chuangyedierwen-335x268

        则是对团队信仰和价值观的总结,用来指导产品团队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取舍。它体现了产品团队的目标和愿景,是产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系列明确的、体现团队特色的产品价值准则。

         加入新团队,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产品原则。制定产品原则意味着决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哪些原则是根本的、战略性的,哪些是临时的、战术性的。

         产品原则不是产品功能的清单,不依赖于任何单独的产品,它是整个产品的战略指南,是公司的价值宣言。好的产品原则甚至可以激发设计产品的灵感。

        举例来说,某电影网站的产品原则是相信社区用户的影评比专业人士的影评更有价值。如果某家制片厂希望借网站发表评论,产品团队就可以根据这条产品原则决定是否采纳。

产品设计中的 9 个注意事项

0de7a3faecf705741e4ff006bfa0afc6

1.眼睛会欺骗大脑

重要的不是理论上是怎样的,而是看上去是怎样的。例如「缪勒 – 莱尔错觉」,理论上两条线是等长的,看上去呢?显然是一长一短。

viewfile

2.遵守图标规范

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使用 Fonticons,最为广泛的必然是 Font Awesome 了。在 Fonticons 的使用中,也要注意很多的使用规范,比如铃铛状的 bell 用作「提醒」,向右弯曲的箭头 share 用作「分享」,纸飞机一样的 send 用作「发送」……切记,不要给用户错误的提示。

viewfile

3.用户激励门槛要低

离目标越近,人们就越有动力去完成,但是,当目标达成后,用户的动力会瞬间衰减。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游戏在你升级后,积累的经验清空时,会通过新的主线任务让你瞬间获得大量经验,这是看着走了一半的进度条,就不会觉得下一级遥遥无期了。

4.不确定的奖励更有吸引力

这很明显,彩票就是一个好例子,2 元钱,可能全赔进去,可能中 5 元,可能中 100 元,可能中几十上百万,所以彩民很容易就能坚持下去每天购买彩票。互联网产品上这种案例更多,各家网盘都会在每日签到时随机赠送数额不等的存储空间,我常上的 V2EX 每天签到会给不同数额的论坛铜币,就连现在微博、微信、支付宝的红包,大多是也是拼手气获得随机数额的。10 元钱随机分给 10 个人,和 10 个人每人一元,从气氛上就大不一样。

home-qspace-data-webmailcache-2-2612035997-ZL4513-mAXthAXf2Gi0mQJWf1fyF52_Attach-V2EX

5.进步能引发巨大动力

现在,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都会要求你填写更多更详细的资料,例如 QQ,例如微博。普遍的,它们大多会有一个进度条,告诉你已经填写了百分之多少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只要关键内容填写完全,50% 的完成度和 100% 其实没什么区别,但是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很诚实的追求更高的完成度,即使他们知道这没有任何意义。

viewfile-1

 

6.提高准入门槛可以提升用户的幸福感

提高准入门槛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邀请码。小米的 F 码也是邀请码的一种,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黑小米的「饥饿营销」,但是这套把戏玩的很成功不是吗。原因何在呢?用户会觉得,我有 F 码,你没有,我就比你牛。

新产品在刚刚上线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种策略,但这时就不是人为的制造稀缺感了(虽然看上去更想,因为小米至少还能说由于产能跟不上所以限制用户购买)。通过邀请码才能够加入的产品,也会让用户产生优越感,这时他们就能够更加频繁的使用这个产品。知乎直到现在还有人很自豪的在签名里说「知乎第 x 号用户」,效果非同一般。最近比较新的一个产品「稀土」,不仅需要邀请码加入,还需要有人推荐才可以上首页让其他人看到,完美的抓住了装那啥的需求。

还有一种情况,类似于 bilibili 答题注册。这是一种保证社区纯洁度的方法,通过各种严格的条件筛选用户,让社区里的用户都是很紧密的围绕在一个兴趣上的。但是这一点 bilibili 做的并不好,个人感觉做的最好的是 Dribbble,懂的人都知道。

7. 友好的错误提示

没有任何产品是不存在错误的,哪怕你只是输出了「Hello World」,也有可能在一些机子上跑不起来。错误提示一般有两种,一是告知用户「出错了,你需要怎样怎样做」,另一种是用户解决不了的错误。当然,不管哪种错误都会有提示,但是第二种要做到尽量不对用户造成影响,因为这时错误提示大多是交给开发人员来看而不是让用户对着莫名其妙的字符抓耳挠腮。

404 页面是经典的前一种错误提示,也几乎是最棒的一类错误提示,人们越来越重视 404 页面,因此也生出了很多基于 404 页面的设计,这很棒。操作系统的蓝屏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后一种错误提示,它不仅打断了用户当前的工作,还不告诉用户到底发生了什么。即使从 Windows 8 开始,蓝屏并不是那么难看了,但其实还是毫无意义。

8.Slogan 让用户在潜意识下完成选择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在做决定前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考虑到了所有的相关因素。但事实上,对于「做决定」这件事,大多是在潜意识中做出的。
举几个例子,ZEALER 是一个专注于手机评测的团队,他们之前声称自己「客观中立第三方」。那么当你需要买手机的时候,你看了 ZEALER 的评测视频,可能就决定了一款机器。这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你已经认为 ZEALER 是「客观中立」的,不存在广告性质。至于事实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了。再如简书,「交流故事,沟通想法」,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如果你有着「我有一些好的有意义的故事想写下来与其他人分享」或者你觉得「我有一些观点想要和别人沟通」,即使你还没有深入了解,就会觉得简书是一个合适的平台。

9.普通人的评论最有影响力

这是因为,我们眼中的大 V,大多是用来做广告的。在社交网络混的越久,就越会怀疑大 V 的每一句言论都会与钱挂钩。
所以,普通人的评论更具有影响力。当人们逛淘宝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主动的去看一下宝贝下的评价,并且购买者的评价在用户做决策时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样的,我们想看电影时,可能会先去豆瓣、时光网查看一下评分;我们想要开拓新的美食时,可能会先去大众点评上看看哪家菜馆便宜又实惠;我们要下决心购买一款应用时,一定会现在 App Store 上仔细翻翻评论,来确认他是不是值这个钱。这成千上万支撑你做决定的人,没什么特别的,都只是些普通人而已。

明星或许能帮助你聚集大量的人气,但想让人们买单,还是要先获得他们同类的认同才稳妥。

 

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