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颇为青涩的程序员时,曾经有这么一段经历:

当时我们所在的公司有一款已经可用的光通信局端产品,但是功能非常简陋,而且性能也谈不上出色。我入职没多久,这款产品的芯片生产商刚刚退出了光通信市场,也意味着不会再有后续固件发布,更不会有新型号的芯片出现。
当时一位做硬件的师兄挺身而出,肩负起了为公司的后续产品进行芯片选型的工作。没多久,新芯片选型方案定了下来。但是问题来了——新的芯片厂家也是一家规模还不算大的美国创业公司,所以在发布固件之余,实在是没有实力开发 SDK 为设备商使用。那位师兄的硬件出身使他在选型时更多的看重这款芯片的硬件性能出色和硬件周边设计方便,而在软件开发方面考虑得并不多。

正在这个档口,订单来了。无巧不成书,订单提出的要求正好要比我们的老产品提供的功能多出那么几项,而多出来的这几项又正好在新芯片的手册上声称可以支持。这里补充介绍一下,当时这家新芯片厂家真的是非常有美式创业企业的冲劲,正在以每两周或者一个月的周期,不断地发布着新芯片固件和芯片手册。

我还记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一帮身着各种颜色羽绒服的技术员,呼吸都伴着白色雾气,一边搓着冻得通红的手,一边轮流在白板前写写画画,点点刷刷,反复讨论。那场景,如同我曾讲过的其他故事,令我一直记忆犹新。

那场讨论中,年轻的软件开发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要在旧产品上耽误时间,而要和世界的脉搏同步,要和新的芯片龙头企业同步开发,我们要把自己品牌的新型号光纤到户局端产品做成精品,功能出众,性能超群,用全面的功能和出众的性能来赢得顾客的青睐,进而打开局面。产品经理虽然不懂软件,但也被我们的气氛所感染,眼里闪烁着发现金矿的灼灼光芒。

在讨论中,只有一个瘦小内向的测试负责人提出过一点不同看法,他问现在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基于芯片手册,实际功能真的没问题吗?毕竟芯片刚刚下单,PCB 制版、物料准备、芯片上板等工序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实际的验证。

然而这种忧虑很快被那个傍晚狂热的气氛所盖过,正如跳跃的火焰让人看不见周围的霜雪。

2 个月后,芯片上板,软硬件联调时,发现终端会各种自动下线重启。

3 个月后,新固件发布,终端下线重启问题解决,却发现端口限速无效。

4 个月后,又有新的固件发布,端口限速问题解决,但是芯片内部桥不支持组播地址。这时,订单超期,我们始终无法交付重点关注组播订阅等功能的订单,公司因而错过了一次走上飞黄腾达道路的机会。在这 4 个月中,软件开发工作一直紧锣密鼓的有序进行,一点也没有耽误时间。软件架构的设计和实现都是非常迅速和高效的。但是为了组播功能在芯片固件上不能支持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在产品上实现,只能改用主控程序来实现实时配置,打乱了原本合理的架构,产品的软件工作效率一下子陷入泥潭。

7 个月后,解决了组播问题的新固件姗姗来迟,但是订单已经没有了,这时我们发现,虽然我们的确和华为和烽火等大厂在这一款主流芯片的使用上齐头并进,但是我们的公司已经没有资金继续当时的规模状态了。元气大伤的公司经历了很多人员变动,从此一蹶不振

  现在我还可以回想起那个寒冷傍晚的讨论,那时的气氛里其实并没有多少狂妄,有的只是一群年轻的开发者对于产品功能的完美追求;那时的气氛里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偏执,有的只是一群开发者对于开发一个完善软件体系的执念。如果当时选择旧的芯片方案,其实最终功能的添加也绝不会花费 4 个月的精力,只不过看起来用的芯片还是旧的,只不过看起来没有“弄潮”的主观感觉罢了。

  正因为我有过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并且在日后总是反思当时究竟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一个好端端的项目就这样泡汤了,我有了很多和没有这样经历的人不一样的观点和思考结论。

  今天的科技圈的朋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极致”。在论坛和新闻里,某某公司的成功源自他们对于“极致”的追求,某某公司产品的伟大,在于他们阐述了“极致”的用户体验等。一时间,似乎一个做技术的企业,如果不追求极致,如果不拿极致来标榜自己,就是不入流的表现,就是圈内朋友眼中的恐龙。

  有一次,在一个技术论坛里,我将过去两年自己做可穿戴产品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有一位做技术还比较资深的朋友留言说到:

“我觉得可穿戴设备受限于体积和续航能力,不能什么功能都要,一定要直奔主题,做到最简、最美、最实用。例如我老婆和她们的女性同事,一直抱怨手机太大,放在包里听不到。那么就只需做一个“信息提醒+时间显示功能”,对她们来说就足够了。其它的五花八门的功能,只能是负担。 我觉得,一个产品的极致,就是默默为用户服务,甚至不需要用户感知到它的存在。”

  本文不讨论可穿戴设备究竟应该如何设计,也不讨论这位朋友印象中的极致具体内容是不是合理,只是单纯从他的逻辑来看,就会帮他得出一个逻辑结论:“xxx 产品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做到极致”。

  我把他的原话和我整理出来他的观点和很多身边的程序员朋友讨论。大部分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这对啊,没错啊!我也这么想!”

  其实正是大家的反应才促使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从我的经历来看,大家的思路虽然看起来很合理,其实是经不住推敲,而且如果把这种思路当成产品开发甚至创业路上的指导思想,对不起,朋友,前面一定有大坑等着你哦!

  为什么说“极致”这种东西是经不住推敲?

  说白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某种“极致”的产品吗?我认为不存在极致的产品,甚至不存在有着极致倾向的产品。

  有人说你看乔布斯的苹果产品不就是“极致”的代表吗?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真不少,原因可能是他们记忆力太差。2007 年第一代苹果 iPhone 手机托乔布斯之手来到人间时,大家的确感慨于它的设计美学新颖独特,但是当时就有很多人吐槽 iPhone 手机的缺点。当时一副很有名的图片是将一部 iPhone 手机和一块石头放在一起,先列举它们的相同点:

  • 它们都不能播 Flash;
  • 它们都不能进行视频录像;
  • 它们都不支持邮件附件。

  再列举它们的不同点,原来石头比 iPhone 手机结实。这样的嘲讽段子广为流传,在 Nokia 统治年代的人看来,刚刚诞生的 iPhone 手机和“极致”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在当时的技术人员看起来,苹果手机不过是选用了一块支持多点触控的电容手机屏罢了,其他乏善可陈。也许现在大家因为苹果的成功而逐渐重新审视当年对 iPhone 的偏见,但这种偏见的存在恰恰说明苹果从来都不是追求所谓“极致”的。

  再看谷歌、微软、亚马逊、IBM、Facebook、Twitter、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巨头们,也看不出它们的哪款具体的产品带有公认的“极致”烙印。

其实,“极致”从来都不是产品需要具备的品质,甚至从来都不是成为产品的开发倾向。产品的天性,只是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体现技术的价值而已,无他。

  但是这两年的确一股“极致”的语境席卷技术圈和创业圈。大家动辄就说雷军做小米手机追求极致,一会又说罗永浩真的是追求极致,还有不少人追捧黄章做产品追求极致,紧跟着的周鸿祎、傅盛、刘作虎等等,也都间或被圈里圈外的人奉作极致主义者,真不知道这是在吹捧,还是在用高级方式黑他们。黑吹风起云涌之后,后来的创业者们,往往赶紧给自己也打上这样的标签,以免看起来没有“成功相”。说穿了,“极致”在这里,已经成了一种宣传与推销手段,和“高尚”用于房地产销售, “领袖”用于汽车销售,是差不多回事。

  思想淳朴而又善于虚心学习的程序员和技术开发人员在这样的语境下容易受到影响,开始产生词语崇拜,觉得“极致”这个表述可以用在工作中,并口口相传,形成某种一致的意见。我承认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极致用在产品开发和创业中,就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后果,有两种情况:

  • 第一种,在产品开发中引入“极致”概念,必然带来一个逻辑谬误,那就是,我只管做好我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至于用户想要什么,我不用关心,也不应该关心,因为做到极致,用户自然就买账了。
  • 第二种,在创业中引入“极致”概念,小小的体量,却要大跃进式地完成跨越式的开发工作,制定一个又一个和自身实力不相称的项目计划。

  这两种情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会出问题,但是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一个看起来良好的“极致”观念,这就说明其实是观念害人。

  写了多年代码,做了多年产品和不同的项目,笔者的感受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代码工程,尤其没有推翻原来设计而后短时间重来能写得完美的代码。

  软件开发是有规律的,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软件产品在特定功能情境下,就应该维持其可运行状态就是最好。认为有了更强的开发能力或者更新的见解就肆意对成熟软件产品进行轻率的架构重整,只为实现本来已经实现了功能,往往因为未能理解原来设计的奥妙导致得不偿失。

  “代码是为产品服务,产品是为用户服务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竟然被各种花花绿绿五光十色的词汇所裹挟与扭曲,忽视用户,忽视产品生命周期,追求虚无缥缈的所谓“极致”与“完美”,出现这样的苗头其实是非常令人诧异和心痛的。

  写到这里,就非常想提一下作者十分想阐述的产品观念,对年轻的程序员和产品创业者们应该有些帮助。

  首先,产品的功能多还是少,不应该是开发者自己决定的,而是下游的客户和上游的组件供货商共同决定的,成熟稳定的功能可以越多越好,但不成熟或者没有把握的功能一定要尽量砍掉。这一方面是用户体验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要节约有限的成本与宝贵的时间。

  第二,产品的开发应该尽可能敏捷,这种敏捷体现在软件产品上,就是从第一版成型的应用或者系统开始,都应该是可发布的。在发布之后的每个后续阶段,都保持有随时可以交付的产品,交付的产品可以做加法或者减法,但是千万不能出现说因为几个功能还未实现导致不能交付的拖延情况。

  第三,不要制定遥远漫长的工作计划,如果做不到高瞻远瞩,那就尽可能把最重要的功能实现,保证系统可运行,其他的,寄希望于天才的援手和用户的体谅。

  这三条都是大白话,产品的开发有很多经典的书籍作为指导,作者简单地归纳一下,算是作为给予新人和年轻的产品经理们由衷恳切的建议箴言。

话说回来,谈论“极致”这件事情,本意上就是想指出开发过程中的产品思维,产品思维应该是简单而直接的,务实而非务虚。产品经理,或者一个产品创业者,都不应该把“极致”作为开发路上的某种图腾或者指南针,创业团队首先要跳过一个又一个泥潭与陷阱,至于是否“极致”,还是生存下来之后,任凭好事者评说好了。

  天渐渐凉了,每到年尾,又有很多项目即将面临着交付,面临着来自客户最终的验收,或者面临放在公开的市场上等待用户的选用。无论哪种情况,产品都是一个技术人交予这个世界的一段心路历程。

  由衷的希望,在一个又一个和我回忆中并不相同的会议室或者办公间里,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你们的团队可以得出一个和我们当年不一样倾向的结论,进而开始一段和过去的我不一样的旅程。

想要创业做产品,这些事情可别做!

英文原文:Want to Build and Launch Your First Product – Here’s What Not to Do

  //关于产品创意,这些事情不要做

  正因为有了伟大创意,才会促使你开发出新的产品。开发新产品这件事情意义重大,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让你实现财务自由,或者它也可能让你从此丰衣足食能够享受一个悠长的假期。你的产品创意真的有这么好吗?有可能你会对自己的产品估值过高,因为你为其付出越多,就会感觉其价值越大,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效应被称作宜家效应。

  要知道你的第一版产品创意通常都是错误的。不过没关系,不断改版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常规部分,如果你在产品的早期就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就不会在这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金钱。让产品适应市场是需要时间的,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和潜在的消费者尽可能多的交流沟通,这是判断你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潜力的最佳方式。

  Rovio 在发布「愤怒的小鸟」的之前,曾经开发过 51 款名不见经传的游戏,直到小鸟的横空出世才让其一夜成名。

1、秘密地进行创意开发

  你很有可能会把记录灵感的小卡片藏着掖着,因为你会担心别人窃取你的创意。有可能你还会担心谷歌会偷走你的点子。

  采用封闭开发的创业公司喜欢藏在一边埋头苦干,直到在准备发布一系列会颠覆市场的完整产品时,他们才会暴露在阳光之下。这些公司通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开发期,他们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在没有收入的数个月中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们做出产品。

  封闭开发有时候是一种很好的战略(尤其是在那些非常看重先发优势和占领地盘的市场中),但是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创意也有一些正面的意义:

  • 你可以从中得到反馈,有时候还能够收获别人对于产品的认真严肃的指正,这些能够帮助你改进产品,快速迭代。

  • 你可以在其中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竞争对手。

  • 你可以让别人知道你的兴趣所在,这样子有助于建立伙伴关系并结盟。

  • 你可以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吸引一匹早期的追随者

创意本身是很廉价的,打造一款有利可图的产品并且吸引付费用户才是关键。

2、在不明白问题所在时就设计解决方案

  在创业者聚集的社团里总是充斥着各类天方夜谭的故事,比如:「我有一个很棒的产品想法,我不用一个月就能做出来,这个产品会非常了不起的!唯一的问题是我如何找到产品的用户呢?」

  你是否曾经为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方案?你开发产品是否仅仅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出于用户的真实需求?

  你该如何去证实人们是否会为你的产品掏钱呢?很简单,直接去问。找到 10 个潜在的产品用户并且向他们提出正确的问题。

  你很有可能会这么问——「如果我做出了 X 产品,你愿意使用它吗?」,或者是「如果有这么一款产品,你愿意为其付多少钱?」这种类型的问题不会带给你有启发的答案,它们只是一种假设,没有触及到潜在用户最根本的问题。你可以试着用以下方式进行提问:

  • 你在 XXX 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 为什么你会感到这些问题难以解决?

  • 你经历这些问题的频率如何?

  • 你现在采取哪些方式处理这些问题?

  • 你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存在哪些缺憾?

  • 你从哪里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放性问题」,被提问者在回答时可以给出更详细且更好的答案。相反那些「封闭式问题」通常只能让回答者给出一些又短又无用的回复。

  通过这些开放式的问题,你会对于用户在实际使用中面临的真实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与潜在用户进行对话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它不仅能够验证你的想法,还有助于你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你试图去解决问题之前,第一件事就是理解问题。

3、过分担心竞争对手

  一个好的创意总会吸引很多人对其进行抄袭复制。当你发布产品之后,由于担心竞争对手将会抄袭自己的产品,有可能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密切监视竞争对手的产品开发过程和公告。其实你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尽你所能地去完善产品。

  此外,你也许可以充分地利用竞争对手让他们成为你的竞争优势的一部分,那么你该怎么做呢?下面有一些方式供你参考:

  • 找到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没有覆盖的领域,并且将其作为你的产品的比较优势所在。

  • 在开拓市场方面,让你的竞争对手的媒体公关市场部门先去啃硬骨头,你紧随其后通过文章和发帖坐享其成。

  • 向你的目标用户强调你的产品更加专业,你在专业领域更有发言权,能够帮助他们切实地解决问题。

  • 让你的用户感觉你更加值得信赖,因为你具有更好的行业背书、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历史。

  • 在教育用户方面,让你的竞争对手先行一步,通过他们的宣传使得用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4、对于市场机会缺乏激情

  冒失地进入一个你不明白的市场之中是有风险的。但是,进入一个你不感兴趣的领域风险更大。想要建立起一间成功的创业公司,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会超出你的想象。

你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一直兴致勃勃地专研产品吗?如果你身处一个你所热爱的事业中,你就能够每天坐在桌子前琢磨,因为这会让你的事业有所发展,并且确实是你热爱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公司业务出于你并不感兴趣的领域,你将很难持续经营。

  这个道理在市场推广中更加明显,做市场工作尤其需要保持充沛的热情。如果你需要每周撰写博客,为你的产品准备引人入胜的宣传材料,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工作将会持续多久。能够在创业初期就获得收入会成为一种很好的推动力,但这种事情是不能保证的,你需要充满热情地迎接创业的每一天,尤其是在那些令人失望的时刻里。  

提醒:在你缺乏热情的领域取得成功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付出的代价通常也会很高。比如你可能会因此想要寻找一个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联合创始人,或者是你可能需要一些外部资源来支撑你的市场工作,比如将内容营销外包出去。

5、缩短产品开发的过程

  给你自己设置一个完成项目的截止时间是不错的选择,有时候这会非常奏效。总之,要确保你没有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没有按时完成项目也不会把你送入绝境,流落街头之类的。将产品开发工作视为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享受其中的每一刻。

创业要花费的时间远超你的想象,即使你已经对此有所准备,这个漫长过程还是会让你触不及防。

6、为了创业而辞职

  想从你的线上产品中获取第一桶金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你一毛钱也得不到)。如果你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无论你多么厌恶它,它都能够让你至少在第一个产品做出来之前维持生计,你可以在辞职之前将产品开发完毕。

  之后你可以自然而然地从「给别人打工」向「为自己工作」过渡,成为一个全职的创业者。其中的关键是要保证自己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坚持直到成功。

7、「卖糖果」

  你的产品是可有可无的「糖豆产品」吗?如果足够幸运,你的产品可能会风靡一时,就像豆宝宝玩具一样,但是这股风潮不会持续太久。Pinterest、魔声耳机以及 Christian Louboutin 的红底鞋都是实例。

  如何能做的更好呢?你可以打造一款「维生素产品」——这些产品能给用户带来好处,但是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比如提高生产力的应用程序,流量监测 App 以及内容聚合平台。

  最好的方案是什么呢?那就是「止痛药产品」——这些产品是用户所急需的,能够解决真实的存在问题,为用户排忧解难。「止痛药产品」通常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因为用户需要对其重复购买。典型的「止痛药产品」包括磁盘修复程序和降低成本的在线服务。

  //关于业务开展,这些事情不要做

1、在产品设计、品牌命名上拖延太久

  为你的产品取名就像拔牙一样,要快准狠。理想的产品名称应该既能够表达情感需求,又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然后你需要为其找到一个可用的域名,祝你好运,因为好域名已经寥寥无几。

  当你选择了产品名称之后就要坚持住。在你的日记中做记录,并且从现在起每个月检查一次。记住每个月重复这个过程,如果你之后大获成功,无论如何都要保护你的品牌。

  对于科技产品来说可能名称就不是那么的重要,你可以起一个足够醒目的名字,但是你的用户真的关心这个吗?可能他们更关心的是你的产品是否有效,以及他们能够足够信任你继而向你提供信用卡号。

2、开展一系列法律事务

  成立公司是否能跳过法律程序这件事情因国家而异。这方面的法务费用可能要花费 5 美元到 5000 美元不等。除了这些,在法律方面你可能还想要注册专利与商标,以保证自己的创意不被剽窃。但是这种事情何时才是个头?你是否还要不要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保护?是否还要雇佣一个专门的律师来处理公司的特殊条款以及隐私政策?

  在法务方面过早地进行优化可能会让你摔个大跟头,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遭受双重损失,你应该用你宝贵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和用户进行沟通或者是改善你的登陆页)。

提醒:基本的法律文件比如合同、公司条款和隐私策略都可以在 Docracy 网站上找到,这种众包服务是完全免费的!

3、购买所有相关域名

  当你在有了一个绝妙创意的那一刻,你可能会想要马上打开电脑去注册域名。域名是可用的!太好了!买下它!.co.uk 还是 .fr 呢?选择 .co 还是 .io 呢?

  虽然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可用的域名了,但是对于购买所有可用域名这件事情还是要特别谨慎,不要购买了几个域名就觉得自己的事业已经有了进展。你可能会担心存在那些抢注域名以及抄袭产品名称的人,但是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为其操心绝对是为时过早了。

停止在所有的国家购买特定域名这种行为吧,不要试图用这种方式去保护你的品牌,还是先把产品发布了再说吧。

4、早早地和风投接触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产品,或者是之前在这方面没有任何记录,那么想要从风投那里得到回应就会异常艰难。

  如果你和你的产品没有任何吸引力,想要得到风投青睐也是天方夜谭。相反,你应该专注于产品并且将其发布,在这之后再去见风投或者天使投资人,并且从他们那里得到融资。想要获得更好的投资人与业界资源,你就应该让你自己看上去更有吸引力。这样子也会让你在融资中得到更好的估值。

5、想太多

  创业伊始,你很容易就想到自己需要一个秘书或者是助理,因为你觉得自己的小公司在两个月之内就会发展为一个综合性巨头。当然了,想必你也会认为自己可以一夜暴富。

想要将这种想法化为现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你已经对其有所了解,其中所用的时间还是会大大超出你的期望。

  作为独立创业者或者是白手起家的小公司,你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既能高瞻远瞩,又能够脚踏实地。

  高瞻远瞩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你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目标完成度,这和你能否成功息息相关。脚踏实地同样具有意义,因为你需要投身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不管你之后要去向何方,在今天,你应该完成自己的任务。

  //关于市场推广,这些事情不要做

1、A/B 测试

  改变你的登陆页上的大标题,很有可能就是帮助你提升转化率的关键。然而,如果你的网页仅仅只有 10 个访客,那么做这种改动也是徒劳无功的。在打造产品的初期阶段,你需要做出一系列审慎且明智的决定,然后再去做另一件事情。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对于你的登陆页来说,能够提升转化率的方法其实仅仅是改动按钮的文本,从「注册」改成「开始了解 X 吧!」。

  所以,照着这个例子去做出关于你自己产品的英明决定,继续前进吧。你总是可以在之后循环反复地检查,并且在你需要的时候提升相应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干中学」,它是一种可以促使你把事情做的更出色的好方法。专注于你每日需要完成的任务上,这样子你就可以不断推进自己的目标。

2、忽视你的受众

  你的受众代表了你的用户,虽然他们现在还只是潜在的用户。如果你能够接触他们、教育他们并帮助他们,你就能够在他们之中建立信任,并且在你的目标市场中成为权威人物。在你的事业发展时不要忘了带上他们,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使用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产品宣传。这样子在你的产品推出之后你就可以从受众那里获得反馈,并且从中得到启发,不断地得到提升。

  在发布新产品之前你可以制造一些悬念和令人兴奋的事件营销,让你的潜在用户对其充满期待。这些事情对于做产品的人来说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棋,而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而已。

3、忽视企业客户

  产品的商业价值与企业客户的重要性经常会被刚起步的创业者所低估。这部分人群对于价格非常敏感(相对一般用户而言),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能够好好操作,就可以将价格定得更好。与较低的用户支持率相比,较高的客户流失率带来的损失更大。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你来说,一个企业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将比普通用户要值钱的多。

  既然如此,如果巨头公司对你说「你的公司太小了,我们不能冒着风险去使用一个没有支持团队的人」该怎么办呢?你应该诚实地做出回答,告诉他们正因为如此不论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你都可以为其负责,而不是像别的大团队一样互相推诿责任。告诉这些巨头你会亲自引领他们完成产品的使用过程(通常来说就是针对其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此外,你还可以告诉他们,因为这是你亲自开发的产品,你能够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针对他们的需求做出相应的产品改进。如果你真能做到如此,这些企业客户就会变成你忠实的支持者。

  当开始出现企业客户的业务极大地受到了你的产品的影响,他们一刻都不能没有你,这时候一些令人激动的事情就要出现了。

提醒:有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采用产品之前会做尽职调查,并且他们需要一支相当大的支持团队,在不确定这些之前他们连谈都不想和你谈。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急着将你的目标定的太高。在你追逐大象之前,先猎取一头鹿再说。

  //关于销售,这些事情不要做  

  1、索价过低或者过度销售

  有一些 SaaS 应用无法从用户那里收钱,还有一些应用连一单都卖不出去。

  不要仅仅把销售看成是一件工作任务,把它想象成是和客户建立关系。和你的潜在客户建立人际关系,向他们表示你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客户关系的持续发展,你可以说一些自己产品的好话,这样子客户的购买行为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提醒:在销售的过程中,不要问一些会得到否定答案的问题。试着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触发客户的情感反应,或者是以一个故事代替提问。比如假设你是一个卖松饼的,对于顾客的最佳问题是「你最喜欢什么口味的松饼?」,紧接着再问「你最后一次吃到这种美味松饼是什么时候?」。

2、忽视你的核心关系网

  你的核心关系网就是你的最佳机会所在。他们不仅能够为你提供帮助,还是你的产品的潜在用户。你应该在纸上写下十个人的名字,他们可以通过使用你的产品获益。将你的关系圈看做是一个同心圆,最内层是你的家人和朋友,第二层是你的受众或者是你所知的目标市场人群,最远的一环是那些你可以被介绍认识的人群。

  在你准备走的更远之前要专注于你的同心圆的核心层,这些人最有可能接受你的产品,因为你对他们的问题是非常了解的。

  不要害怕寻求帮助,你可以向你的朋友求助,还可以向网络名人以及你钦佩的人寻求建议。你会惊讶于有这么多人愿意帮助你(我仅仅通过发邮件,就能有 70% 的几率得到回应)。参考以下四条建议可以有所帮助:

  • 态度要礼貌

  • 提问题要具体

  • 做出个性化的提问

  • 问题要清晰简明

3、因过度疲劳而错失良机

  虽然为自己设立最后期限可以激励你完成任务,但是要确保在这期间你可以适当休息放松。「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及「放手再干一件大事」是一种具有风险的策略,一旦事情发生了差错,你将会一无所有。

  对于创业者来说,倦怠和抑郁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你需要时不时和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人谈谈,在这个过程中明白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避免过度疲劳,但是试着出去走走,或者做些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应该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这会让你既健康又快乐。毕竟创业就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

  //产品要发布了,这些事情别去做

  你并不需要一个盛大的、完美的产品发布会,但是你必需要尽快发布产品。

  罗伯·沃林认为如果创业者不能在 6 个月内发布自己的产品,可能也就意味着他永远都无法做到了。如果这是你的首款产品,你的目标的应该是在 3 个月内就将其推向市场。要记住,发布产品的时候你并不需要提供一个「最终版本」,你可以先将其发布,然后再慢慢改进。

1、白日做梦

  仅仅是祝愿自己取得成功,对于你的事业不会起到任何帮助。使用「干中学」的方式尽快把事情做完。你所学过的东西已经足够支持你在创业的每一天里都取得进步,也足够让你完成手头任务,并踏上新的征程。你总是能在之后的实践中有所提升。

  我知道这么说有点讽刺,但是现在你最该做的事情就是抛下书本赶紧行动起来。空想家已经够多了,你还想加入其中吗?如果你不想成为又一个空想家,就应该停止阅读大量创业鸡汤,跟随最新的创业公司的脚步,开始你自己的创业生涯。

除非你买彩票,否则永远不会中大彩。

2、满怀期待

  对于成功充满期待也不会对你的事业有任何实际帮助。你需要给你的创业公司一个机会,让它能够成为流行话题。这就意味着你应该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你能够找到朋友为你的产品发推特吗?你甚至还可以要求你的家人在 Facebook 上分享你产品的登陆页。

3、单打独斗

  当你一个人干事的时候,是很难取得进展的。联合创始人可以成为你的力量来源,帮助你度过创业中的郁闷期。他们还可以为你提供互补的知识技能,这个团队能确保你更有机会通向成功。

  如果你更喜欢做一个独立开发者,你也许会发现和其他独立开发者聊聊也是不错的。你可以参加一个当地的创业者聚会,或者是进入一个独立开发者聊天室,或者是成为某个创业小组的一员。但是我要警告你:不要误将这些社交当成工作的一部分。你只是从中获取听众和支持者,你还是需要回头和你的用户交流沟通,并且发布产品!

4、无所事事

  如果继续拖延你将一事无成,停止阅读文章,现在就去干活吧!

少谈些主义,多做些需求

作者:微信产品经理:邹剑

一、思考需求

1、需求的本质是动机,而不是需要。
如果有人提出,“我想要付钱,出现在附近的人的最顶部”,其实他是寂寞了,想要获取关注。你给他一个功能“10块钱置顶”,结果他花了10块钱置顶之后,他还是寂寞,因为他真正的问题是丑,所以他真正的需求是一款滤镜或者一个面具。置顶是他的需求么?不是,这是他的需要,他太丑,没有人找他,他本质的需求是想要变漂亮,所以你可以提供一款滤镜。所以我说需求的本质是动机不是需要。

2、你必须会生活,是潮人
潮流是什么?张小龙说过:“潮流是为了让人不落伍,是比性还重要。” 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没有关系链,你为什么还用?因为微信在当时是一个潮流,大家都在用,当大家都在摇的时候——因为“摇”这个动作看起来很色情——会让你注意到。你就会发现,哎,他在做什么,我也想试试,万一这50个人都试了,我没试,我就落伍了。所以为什么用微信,因为微信在很多时间节点上是引领了潮流的。

3、你只懂自己,但要试图多理解他人
只有你自己感觉最痛的需求,你才能说服开发去如何如何,因为他能够感觉到你的情绪,如果你能用情绪去感染他,他也感觉到痛,那你就成功了。但是用户是群体,特征是思维简单,冲动、情绪化、易怒、跟风,而且类型复杂。尽管你无法每类人都理解,但是你还得试图多理解他人。产品经理最关键的特质就是同理心。

4、战略,竞争对手,NO!
第一,别从战略出发思考具体需求。战略决定方向,用户决定需求,具体需求要结合场景。第二,别从竞争对手的功能出发。“陌陌”已读状态反馈功能,这功能屌丝很喜欢:女神看过了不理我,迅速撤离,裤子穿起来。女神不一定喜欢这功能,这让女神显得自己很抗拒,就像我长刺一样。如果屌丝有一天头像突然变成了宝马车的车钥匙,她可能就想说“哎,不好意思,之前没有看到这个消息”。“陌陌”和“微信”是竞争对手,但“微信”也这么做的话,那就不能骗人了,对“微信”来讲不能骗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从竞争对手找需求,容易被他带到坑里。他做那个需求是因为他接触了用户、接触了那个场景,这种情况下你不会想得比他更周到,你只会从表层去考虑,而他会从本质去考虑,很多情况下你会被他带到坑里。还有,你的信息比他少,他接触到了很多反馈,他知道这个功能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而你不知道。

5、活在未来
只有当你活在未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缺哪些,只有当你活在未来的时候你才会全身心的沉浸,而不是单一的、用一个画面去想一个东西。人是复杂的,你必须沉浸他的整个环境、整个人生里去。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产品经理必须爱看电影。电影通过全面透彻的描述整个场景把一件事情讲很清晰。当进入未来去做设计的时候,你设计的会更加有逼格,但细节处,别钻牛角尖。活在未来,把缺失的,有趣的东西做出来,这是发现idea、发现创业需求的最好办法。

6、老板,YES
老板提了一个需求你觉得不对,问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没什么可说的。

二、做需求
不要跟我提什么用户体验,它太虚,你要告诉我不做这些功能,具体问题出在哪。

7、骨架——肌肉——血液——皮毛
你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抱着解剖的心态,当你去解剖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结构非常清晰。你可以找的到手Q上面或微信上面哪个地方按钮有些瑕疵,但你要说他的骨骼哪里出了大问题吗?绝对不会,所以说我们做产品先想好骨架,先想好他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结构当你在想结构的时候,不要去理睬用户怎么想,想的就是逻辑,就是合不合理。任何产品,思维顺序都是:
(1)【骨骼】思考产品的结构,就够来源于对受众理解的理解,也来源于定位,例子:微信,豌豆荚的过去和现在
(2)【肌肉】最重要的几个功能分别是什么,例子:微博最重要的几个功能时什么?
(3)【血液】其他功能还有那些,他们与核心功能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穿起来,例子:微博的广场,今日热门
(4)【皮毛】每一处细节

8、前轻后重
业务流程体验上的前轻后重,功能规划上的前轻后重,用户界面的前轻后重:隐藏功能(微信每一处)隐藏逻辑(摇一摇),技术架构上的前轻后重:逻辑尽量在服务端,用主义讲,叫云。

9、功能与情境
虽然我们做的是“功能”但想的是“情境”。手机阶段,整个产品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难度下去设计的,当你在路上走的时候和你坐在咖啡厅的时候,和当你想前去搭讪的时候,情境是不一样的,想法是不一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10、做简单而不是做简洁
你的产品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一定要做简单而不是做简洁。手机QQ做的就是简单而不简洁,很简单,但是你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会骂啊:这个界面丑爆了,你是不是这么觉得?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很简单,很多人用的都很好。但是“易信”,它刚出来的时候不是底部Tab式的,是侧栏的,看上去逼格很高,但是用户不会用,必死。我一看这个界面,我靠,设计的好屌,但是必死。

11、做简单的秘诀就是抽象,是分类
你看微信的tab,开始是“找朋友”,后面变成“朋友们”,现在变成是“发现”,为什么叫“发现”?因为“发现”是抽象到一个“基类”(开发术语),“基类”就是世界万物的最根本的状态,因为你足够抽象,抽象到无可抽象,你会发现我们往里面放啥都不觉得奇怪。第四个tab叫“我”原来放“设置”的地方。为什么会把“设置”抽象成“我”?

学会抽象的办法就是找共性。“我的相册”,“我的收藏”,“我的卡包”和“我的设置”一定是和“我”有关的,所以我们也抽象到了一个极抽象的地步了,叫“我”!“我”里面可以放无限多个东西。只是说,他的层级会越来越多,层级是什么?层级就是分类。人天然就是会分类的。当你抽象和分类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清,用户的认知G点,感受用户的文化水平。

12、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第一,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张小龙在微信的启动页放那么多首歌,每一首我都没觉得好听,但是他放了以后,我都觉得很屌。因为他在表达自己,我也想表现我自己,我如果以后创业,我的App的启动页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表达我自己。第二,不避免装逼,不刻意装逼。当你真真实时感觉到这个情感这个品味的时候,你就把它说出来,你不要怕人觉得你装逼,你要有强大的内心。装逼的办法就是:不要新功能的罗列而是去讲故事。第三,做需求的时候,也不要盲目乐观。

13、别人做得成,你做得成吗?
别人做的成的,你不一定能做的成。你在“知乎”出来的时候,同样的那个时间,你也做“知乎”,你做了什么?周源做“知乎”,是因为他们有媒体经验,认识很多大牛,拿到了李开复的投资,李开复又有很大的行业影响力,他是微博大V,总而言之,他有很多办法去引起用户注意,同样的仿造潮流。

14、你要不计一切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
(举例安装某个软件,被附带安装其他软件)“安装通用网址客户端“勾打上了。你下一步会怎样?你就安装呗——所有人都以为这里是同意以上协议。但你在这里打勾是说我同意安装捆绑应用。好聪明,太不善良了!所以这样的公司不会成功的。

三、谈需求
15、鄙视链
鄙视链的出现不是没有同理心,而是信息不对称:产品经理不知道程序员和设计师在干嘛,设计师不知道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在干嘛,他们只看到了对方的出产物,不知道过程是怎样的。你的团队里面存在鄙视链的时候,想办法让大家互相了解,吃饭是一个办法。

16、和开发、设计谈需求
先要有足够多的互相了解——多学习、多请教、多自学。
了解之后互相理解——用同理心明白对方的难点和痛处,你不是为了输赢,你是为了做事。
遇到问题互相谅解——先解决问题,别着急撇清责任。
用FFC表扬对方——即feeling,fact,compare.

17、和用户谈需求
你首先要有逼格,可参考之前的产品经理自我修养。怎么让用户认识你呢?用场景而不是功能去做宣传。为什么用场景来宣传,因为场景是用户最感同身受的,数字都没有那么感同身受。数字是一个次感同身受的东西,逻辑是最不感同身受的东西。

第二,仿造潮流,让用户感觉潮流在你这。为什么那些产品都喜欢说它是5000万人都在使用的陌生人交友应用。你会感觉很潮,很多人,有很多可能!

第三个就是让用户感到有趣。让用户感觉有趣,产生自发的好奇心怎么让用户记住你?还是有趣。豆瓣阿北说过:你在设计的时候,用户至少在产品,功能、设计三个之中至少一个层面上能参照他已经熟悉的东西来理解一个新的产品,全都颠覆了,用户没有参照物,会没有信心来弄懂这个东西。他就没有兴趣去探索。

格言警句

本为摘自编程随想

★关于“人生”

一个人的价值, 在于他贡献了什么, 而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对这种伦理基础, 我称之为’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未经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去过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苏格拉底 (哲学之父)

大多数人在20到30岁就已经过完自己的一生。
一过了这个年龄段, 他们就变成自己的影子, 以后的生命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
——《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活着, 如同生命最后一天般活着;
学习, 如同永远活着般学习。
——圣雄甘地 (印度国父)

在这个世界上, 人所处的绝境, 在很多情况下, 都不是生存的绝境, 而是精神的绝境!

人生中最大的两个财富是: 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
才华越来越多而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就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史蒂夫.乔布斯引自《全球概览》

这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 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
——史蒂夫.乔布斯

我每天都自问: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还会做今天打算做的事情吗?’
——史蒂夫.乔布斯
(相关博文:如何成为优秀开发人员[4]:做正确的事

想得到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 就必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
——林肯 (美国前总统)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但谁都可以从现在开始, 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

人生最大的一种痛, 不是失败, 而是没有经历自己想要经历的一切。

你若不想做, 总能找到借口; 你若想做, 总会找到方法
——阿拉伯谚语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范仲淹

获得信任的技巧就是避免使用任何技巧

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不是看他好起来做什么好事, 而是看他坏起来【不做】什么坏事。

不要去欺骗别人 — 因为你能骗到的人, 都是相信你的人。

想要成功, 就要学会在机遇从头顶上飞过时跳起来并抓住它。
这样逮到机遇的概率才大!
——比尔.盖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这也是俺博客的宗旨)

★关于“学习和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相关博文:如何成为优秀开发人员[1]:关于兴趣

知识上的投资总能得到最好的回报。
——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开国元勋 物理学家 作家)
(相关博文: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习不是填满水桶, 而是点燃火焰!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叶芝 (爱尔兰诗人)

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 (哲学之父)

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贫乏, 而是拒绝获取知识!
——波普尔 (哲学家 思想家)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尼古拉.鲁巴金 (俄国作家)
(相关博文:《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评及内容纲要

不要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 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罗素 (哲学家 数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相关博文:不要成为“粉丝”——谈谈“偶像崇拜”的成因和危害

仅仅凭借信仰跟从就等于盲从
To follow by faith alone is to follow blindly.
——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开国元勋 物理学家 作家)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你要按你所想的去生活; 否则, 你迟早会按你所生活的去想!

大多数人宁愿死去, 也不愿思考。 —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到死都没有思考。
——罗素 (哲学家 数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对知识分子而言, 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
——王小波 (作家)

只有两样东西可能是无限的: 宇宙的大小和人类的愚蠢。不过, 对于前者我不太确定 🙂
——爱因斯坦

★关于“政治”

 

◇关于“国家和政府”

在民主国家, 最高原则是全民的利益而不是统治者的利益。
服从民主国家的统治权并不会使人变为奴隶, 而是使人变为公民。
——斯宾诺莎 (哲学家)

国家为人而立, 而非人为国家而活。
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 使其有机会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
——爱因斯坦

如果政府不能解决问题, 那它本身就成为问题!
——里根 (美国前总统)

民众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 政府才应该害怕它的民众!
Peopl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 afraid of their people.
——《V怪客/V字仇杀队》
(相关博文:影评:《V怪客/V字仇杀队》

制造恐惧是专制政府的终极武器
——《V怪客/V字仇杀队》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 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 除非法律禁止; 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 除非法律许可。
——约翰.洛克 (哲学家 思想家)

财产不应公有, 权力不应私有。否则将会坠入地狱。
——约翰.洛克 (哲学家 思想家)

没有投票权的征税就是暴政
——詹姆斯.奥蒂斯 (美国独立时期评论家)

当法律失去公正, 则反抗成为义务。
When injustice becomes law, resistance becomes duty.

◇关于“自由”

牺牲基本自由来换取暂时的安全, 最后既得不到安全也得不到自由!
——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开国元勋 物理学家 作家)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 去求国家的自由!’
我要对你们说: ‘争取个人的自由, 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 争取个人的人格, 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 (思想家)

美国人来了, 有面包有自由; 苏俄来了, 有面包无自由; 中*来了, 无面包无自由!
——胡适 (思想家)

若批评不自由, 则赞美无意义!
——法国《费加罗报》的宗旨

解放一个习惯于被奴役的民族比奴役一个习惯于自由的民族更难
——孟德斯鸠 (启蒙思想家)

将愚人从他们所敬拜的锁链下解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伏尔泰 (启蒙思想家)

◇关于“民主”

专政与民主是对立的统一, 人民民主是基础, 只有充分民主才能有专政, 离开民主就是法西斯专政!
——胡耀邦谈’人民民主专政’

如果人民不欢迎我们, 我们就该下台了!
——胡耀邦

民主是自下而上争取的, 不是自上而下给与的!
——方励之 (科学家 政治异议人士)

◇关于“教育”

教育的价值在于培训思维, 而不在于传授事实。
The valu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many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
——爱因斯坦

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和孩子的修养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甚至成反比。
在子女教育方面, 父母应该投入的是时间, 而不是金钱。
——大前研一 (日本经济评论家)

小时候一个劲地教你做好人, 长大了一个劲地教你做坏人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

◇关于“洗脑教育和洗脑宣传”

你可以暂时地蒙骗所有人, 也可以永久地蒙骗部分人, 但不可能永久地蒙骗所有人。
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 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林肯 (美国前总统)

党可以宣布’2+2=5′, 而你就不得不相信它。
——《1984》乔治.奥威尔
(相关博文:书评:《一九八四》——反乌托邦的代表作

在大欺骗的时代, 说出真相就是革命行为!
——乔治.奥威尔 (《1984》作者)

艺术家用谎言揭露真相, 政治家用谎言掩盖真相。
Artists use lies to tell the truth, while politicians use them to cover the truth up.
——《V怪客/V字仇杀队》
(相关博文:影评:《V怪客/V字仇杀队》

任何专制国家的教育, 其目的都是在极力降低国民的心智。
——孟德斯鸠 (启蒙思想家)

当你试图了解你的祖国, 你已经走上了犯罪道路!
——艾未未 (艺术家 持不同政见者)

古代愚民政策是不许民众受教育, 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民众受洗脑教育

洗脑教育要塑造的, 不是铁屋中沉睡的人, 而是装睡的人。
因为沉睡的人你总有办法唤醒, 但是你永远无法唤醒装睡的人!

世上最难的两件事: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把别人的钞票装进自己的口袋 — 共****党都做到了!

孔丘、朱熹的奴隶少了, 却添上了一班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奴隶。
——胡适 (思想家)

革命以前, 做奴隶; 革命后不久, 受了奴隶的骗, 变成他们的奴隶!
——鲁迅

全中国只有一所学校, 就是党=校 — 其它的学校都是分校!
——陈丹青 (艺术家)

以前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国; 现在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

 

◇关于“当今天朝”

一百年了都没长进 — 上面还是慈禧, 下面还是义和团!
——资中筠 (中国社科院学者)

如果让中=宣=部的官员和卫=生=部的官员对调, 那么中=国既有了言论自由, 也有了食品安全。

中=共是这样的政党 — 既千方百计阻止你知道真相, 又千方百计指责你不明真相 🙂

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 你想不让它服务都不行 🙂

‘中国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压榨劳动力
——谢国忠 (经济学家)

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欧美的精英们已经不再为生存而担忧, 不用因恐惧而说话。而中国的精英们还在为民主自由而耗尽精力甚至生命!

如果鲁迅活在这个年代: 他的博客首先会被和谐, 然后被请喝茶谈话, 最后以煽动颠覆国家罪被捕入狱…

一个国家的监狱里有一个良心犯, 这个国家就不会有良心; 有二个, 这个国家就让人恶心; 有三个, 这就不是国家; 有四个, 亡国就是解放。
——昂山素季 (缅甸民运领袖)

道德在书本里, 榜样在电视里, 国土在肺里, 爱情在房产证里, 幸福感在梦里…
这就是中国特色

拜金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一个不吃不喝也要几百年才能买房的社会却不许拜金;
低俗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一个几千万男生找不到女友, 同龄少女都被老男人包养的国度却不准低俗!

郭敬明和唐骏的共同点是: 他们这类人越成功, 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越失败!

中国没有多少’人民内部矛盾’, 主要是’党和人民的矛盾’。党反复提’人民内部矛盾’, 其实是挑拨离间!

天朝知识分子分三类: 1 沉默的大多数 2 公共知识分子 3 ‘公公’知识分子

◇关于“腐败”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阿克顿勋爵 (政治思想家)

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倾向
——孟德斯鸠 (启蒙思想家)
(相关博文:分析“制度性腐败”——为啥天朝的贪官屡禁不止?

一群亿万富豪在人民大会堂里开两会 — 他们管自己叫’无产阶级先锋队’
(相关博文:看看全国人大代表都是啥货色——兼谈”议会道路的改良”行不通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
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50%的公务员, 并承受全球70%的官员腐败…

◇关于“民族劣根性”

(关于“民族劣根性”这个话题,去年专门发过一篇《每周转载:关于天朝的文化和民族的劣根性》,里面汇总了胡适、鲁迅、柏杨三人的评论)

罗马城之所以是这样的罗马城是因为市民就是这样的市民!
This City is what it is because our citizens are what they are.
——柏拉图

一个肮脏的国家, 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 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 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反之, 一个干净的国家, 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 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 人人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 (思想家)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 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 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 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胡适 (思想家)

做奴隶虽然不幸, 但并不可怕, 因为知道挣扎, 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
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 赞叹, 陶醉, 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鲁迅
(相关博文:天朝民众的心理分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自有历史以来, 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 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 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 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鲁迅

信仰不能当饭吃, 所以不重要; 民主不能当饭吃, 所以不重要; 自由不能当饭吃, 所以不重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 不能当饭吃的, 都不重要。 我们信奉了猪的生活原则, 也就得到了猪的命运 — 迟早给别人当饭吃

◇其它

真的猛士敢于在一个不正常的国家做一个正常的人

一旦你习惯了戴面具的生活, 你的脸将变得跟面具一样。
——《V怪客/V字仇杀队》
(相关博文:谈谈体制化,并推荐《肖申克的救赎》

每当有事情发生, 懦夫会问: ‘这么做安全吗?’ 患得患失者会问: ‘这么做明智吗?’ 虚荣者会问: ‘这么做受欢迎吗?’ 但是良知只会问: ‘这么做正确吗?’
——马丁.路德.金 (美国人权领袖)

雪崩时, 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伏尔泰 (启蒙思想家)

千万别以为自己可以逃避,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 我们的脚正在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
——米兰.昆德拉 (作家)

人道主义的含义是: 从不以人作为牺牲来达到某一目的!
——施韦策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 群众们都过河了, 官员们还在那里假装摸石头!

★关于“历史”

谁控制过去, 谁就控制未来; 谁控制现在, 谁就控制过去。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1984》乔治.奥威尔
(相关博文:书评:《一九八四》——反乌托邦的代表作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唐太宗)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 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汤因比 (历史学家)

人们总以为自己生活的时代糟糕透顶, 总是向往过去的黄金时代。
但在我们如今认为是身处黄金年代的那些人看来, 他们当时所处的世界同样是苍白无力的。
——伍迪.艾伦 (导演 剧作家 音乐家)

中国人最悲哀的就是: 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 还没来得及爬起来, 发现历史在倒车…

★关于“GFW”

自由有许多困难, 民主亦非完美。然而, 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 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 不准他们离开。
——《在柏林墙下的演说》肯尼迪 (美国前总统)
(相关博文:学习一下德国人民的翻墙精神

这些(监狱的)围墙很有趣。起初你痛恨它; 然后你逐渐习惯它; 足够长时间后, 你开始依赖它 — 这就是体制化!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相关博文:谈谈体制化,并推荐《肖申克的救赎》

Google重新发明了搜索, Facebook重新发明了社交, Apple重新发明了手机, Amazon重新发明了书籍…
天朝重新发明了局域网

翻墙和OX的相似之处: 一旦会做就老想做; 做第一次之后觉得天地豁然开朗; 每次做都有快感; 觉得不会做的都是SB!

GFW把中国人挡在了无数优秀网站之外, 仿佛在这些网站入口处设置了一道铁门, 上书八个大字:’华人与狗 不得入内’

几十年来, 朝鲜的领导人只有一个, 叫’金正日’; 几十年来, 天朝的领导人也只有一个, 叫’敏感词’

宁要社会主义的防火墙 不要资本主义的互联网

★关于“编程”

没有银弹(万能药)
NO silver bullet
——Fred Brooks (图灵奖得主 《人月神话》作者)
(相关博文:书评:《人月神话》——不朽的软件工程名著

编程的艺术就是处理复杂性的艺术
——Edsger Dijkstra (图灵奖得主)

◇关于“设计”

简单即是美
Simple is beautiful

简单是可靠的先决条件
Simplicity is prerequisite for reliability.
——Edsger Dijkstra (图灵奖得主)

优秀软件的作用是让复杂的东西看起来简单
——Grady Booch (UML创始人之一)

设计软件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简单到极致而明显没有缺陷; 另一种是复杂到极致以至于没有明显的缺陷。前者要难得多!
——C.A.R.Hoare

优秀的设计在不断地演化, 糟糕的设计在不断地打补丁。

最纯粹、最抽象的设计难题就是设计桥梁。你面对的问题是: 如何用最少的材料, 跨越给定的距离。
——保罗.格雷汉姆 (知名黑客 硅谷牛人)

在不同的层次审视你的设计

在软件’可重用’之前先得’可用’
——Ralph Johnson (设计模式四人帮之一)

软件设计就像做爱, 一次犯错, 你要用余下的一生来维护。
——Michael Sinz

更好的工具未必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关于“代码质量”

好的程序员是那种过单行道马路都要往两边看的人
——Doug Linder

好的程序代码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档
——《代码大全》Steve McConnell

假如程序代码和注释不一致, 那么很可能两者都是错的!
——Norm Schryer

你写下的任何代码, 在六个月以后去看的话, 都像是别人写的。
——Tom Cargill

程序必须首先让人类可以理解, 然后顺便让机器能执行。
——《SICP》

◇关于“编程语言”

不能影响你编程观点的语言, 不值得你去学。
——Alan Perlis

世界上只有两种编程语言: 要么充满了抱怨; 要么没人使用。
——Bjarne Stroustrup (C++之父)

没有哪种编程语言能阻止程序员写出糟糕的代码, 不管这种语言的结构有多么好。
——Larry Flon

C语言诡异离奇, 缺陷重重, 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Dennis Ritchie (C语言之父 Unix之父)

(相对C而言)在C++里, 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为困难了。
不过一旦你真这么做了, 整条腿都得报销!
——Bjarne Stroustrup (C++之父)

Java与JavaScript的关系, 如同雷锋与雷峰塔的关系

◇关于“软件工程”

在理论上, 理论和实践是没有差异的; 但在实践中, 是有的。
In theory,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Snepscheut

在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导致进度更加落后
——Fred Brooks (图灵奖得主 《人月神话》作者)
(相关博文:书评:《人月神话》——不朽的软件工程名著

用代码行数测算软件开发进度如同按重量测算飞机的制造进度
——比尔.盖茨

在水上行走和按需求文档开发软件都很容易 — 前提是它们都处于冻结状态
——Edward V Berard

乐观主义是软件开发的职业病, 用户反馈则是其治疗方法。
——Kent Beck (Extreme Programming之父)

软件开发是一场程序员和上帝的竞赛:
程序员要开发出更大更好、连傻瓜都会用的软件; 而上帝在努力创造更傻的傻瓜。
到目前为止, 一直是上帝赢。
——Rick Cook

◇关于“调试/debug”

如果建筑工人像程序员写软件那样盖房子, 那第一只飞来的啄木鸟就能毁掉人类文明。
——Gerald Weinberg (软件工程大牛)

如果调试(debug)是去除bug的过程, 那么编程就是制造bug的过程。
——Edsger Dijkstra (图灵奖得主)

要在自己的代码里找出一个bug是十分困难的。而当你认为你的代码没有错误时, 那就更难了。
——《代码大全》Steve McConnel

调试代码比新编写代码更困难。
因此, 如果你尽自己所能写出了最复杂的代码, 你将没有更大的智慧去调试它。

◇关于“性能优化”

过早的优化是万恶之源 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Donald Knuth (算法大牛 图灵奖得主)

Tape is Dead, Disk is Tape, Flash is Disk, RAM Locality is King!
——Jim Gray (数据库大牛 图灵奖得主)

◇关于“开源”

软件就像’性’, 免费的时候更好!
Software is like sex; it’s better when it’s free.
——Linus Torvalds (Linux之父)

★关于“经济”

我也会有恐惧和贪婪, 只不过是在大众贪婪时恐惧, 在大众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

控制风险的最好办法是深入思考, 而不是投资组合。
——巴菲特

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盈利, 但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通向成功的唯一机会。
——巴菲特

我从事投资时, 会观察一家公司的全貌; 而大多数投资人只盯着它的股价。
——巴菲特

投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了解的东西, 而在于你能否老老实实地承认你所不知道的东西。
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 重要的是不要犯重大的错误。
——巴菲特

所谓’市场效率学说’之类的投资教条, 不过是为了增加投资的神秘性, 好让投资顾问得以从中牟利罢了。
——巴菲特

退潮时, 便可知道谁在裸泳。
——巴菲特

短期而言, 股票市场是个投票机; 长期而言, 股票市场是个称重器。
——本杰明.格雷厄姆

投资是预测资产收益的活动, 而投机是预测市场心理的活动。
——凯恩斯

投资的风险来自于: 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
——巴菲特

★关于“管理”

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 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彼得.德鲁克 (管理学之父)

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
——松下幸之助 (号称日本经营之神)

你想雇用的人必须具备3种品质: 正直诚实、聪明能干和精力充沛。如果缺少第一种, 后两种品质会要你命!
——巴菲特
(相关博文:招聘的误区

以用户为中心, 其它一切纷至沓来!
——Google 信条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Andy Grove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 前任CEO)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史蒂夫.乔布斯

我的管理风格既不是美国的个人主义, 也不是日本的共识主义, 而是独特的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
——比尔.盖茨

我们没有不懂技术的管理人员 — 因为寻求技术和管理的平衡毫不费力!
——比尔.盖茨

伟大的车工值得给他几倍于普通车工的薪水。但一个伟大的程序员, 其价值相当于普通程序员的1万倍!
——比尔.盖茨

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某人时, 请注意其它三个手指在指哪儿。
——Gerald Weinberg (软件工程大牛)
(相关博文:书评:《你的灯亮着吗?——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勤俭、兴业、再投资——也谈财务自由。

作者:唐史主任司马迁  原文

初来雪球时遇一新手,洋洋自得当周收益15%,并称长此以往,不日将财务自由。我遂打趣:若以一年50交易周计,一年可涨千倍,二年million倍,三年billion倍,四年trillion(万亿)倍。兄台本金1万,四年之后将有1亿亿,牛市十万点原来是靠兄台啊!!!果然复利是宇宙间最大的武器。
微博上有个股侠,号称蚂蚁战法可每日小盈,与上文之兄台有异曲同工之效。即使以每日一点盈利算,一年也有12倍。此君前年曾亮账户有五十余万,想来现在是亿万富豪了吧?
刚入市时都做过这种“鸡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蛋复生鸡”的美梦,直到被被现实啪啪啪啪的打耳光,才知道股票不会黄粱梦式“biu biu biu”不断上涨。
我有一位师弟,昨日来访。他说他可能永远在北京买不起房了,言谈下甚是悲观。
在讲这个例子之前,我诚挚地邀请@东邪 来帮忙,以下这个事例他很有战斗经验!
我师弟年收入税后在35-40之间,企管。弟妹收入税后30左右。加上一些零碎的收入,家庭年收入在80左右。赡养三位老人,带一个孩子。
是的,他们买不起房,由于生活模式的缘故买不起房,真的买不起,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东邪请帮忙[哭泣],我知道这句话说出来会被围殴,没有一线城市生活经验的人,是无法理解生活成本,尤其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高昂成本。
好在他有开发票记账的习惯,我能给草草分析一下:
1、房租一年6万。
2、出行开支一年3万(摇不到号,打车)。
3、人际关系开支一年4万(随份子慷慨,自己结婚却嫌麻烦没摆酒席)
4、每周family day活动一次,开支1000左右。一年5万。
5、老人赡养一月一人一千,加上年节孝敬,一年5万。
6、医疗开支,一年2万左右。(私人医院保险涵盖少)
7、家庭开支,每月一万,一年12万。(这个钱我始终没搞明白怎么花掉的,直到我看了弟妹的支付宝排名)
8、育儿开支,每月一万,一年12万。(幼儿园双语小班,每月6000,小孩食品全进口或精品超市)
9、旅游开支,一年两次,每次两万,合计4万。
10、返乡省亲,一年一次,每次3万。
11、各种节假互赠,情人节、七夕、结婚纪念日、求婚纪念日、初逢纪念日、生日。。。。。。就算十个纪念日吧,三千一样,每人一样。一年下来也6万。
12、教育开支,这个不多,不包括小孩的,一年2万左右。
到这64万了!!!
这个家庭外人看起来很好:高知高收入高消费,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聪明伶俐,老人尚且健康,生活质量很高。但用北京大妈的眼光看就是穷逼,没房没车。
我这位师弟问我,他挤点钱出来炒股,会不会改善状况。我沉默了很久,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想着是今天把这个文码出来给他看看。
我已经举了两类例子:
第一类是想靠复利梦发财的股市爱因斯坦们
第二类是想靠股市投机来治生活顽疾的师弟
这两类都想要财务自由。但财务自由是一个梦想,靠做梦无法实现,也不能简单寄希望生活于证券市场。
姑且先来看一下财务自由的内涵:

1490ddf354e14d3fc37f2630.png!custom

两轴四字符解释如下:

1490ddf9ea114f3fd74af17c

在E(雇员)的象限里,实际上是出租生命,出租生命里的有效时间获得收益。
在S(自由职业)的象限里,简而言之就是自己为自己打工。
在B(企业所有人)的象限里,则可以拥有真正意义的事业,并获取他人剩余价值。
而在I(投资人)的象限里,则是所谓的财务自由状态,通过投资获取收益。
一般成功者的规律,或者说成功概率最高的通道是:
E&S—->B—->I
先节流,削除不必要的开支;而后进行必要的储蓄积累与风险低的理财;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创业;事业稳定后转型投资以获取更大自由度。
而失败率最高的则是:E&S—>I
无法区分自己是理财需求还是投资需求者,会急迫地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和无限的精力投入到风险较高的证券市场,从而一方面既没有获得太多利润回报,另一方面却错失了工作进步事业发展的机会或是创业的机遇。
我曾经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论财富与风险意识》http://xueqiu.com/2054435398/31806523一文中分析什么时候才是做职业投资人的最佳机会,得出结论是在资产两千万时职业化(进入I象限)最为轻松,这一点@不明真相的群众 应该深有体会。我当时发帖时,只有他第一时间看出我要表达的2000万最舒适。他原来也是舞文弄墨的,后来进入大网易。在这份工作上应该大大拓展了视野和人脉,进而开了雪球,到现在他的身份也还是创业者而非职业投资人。而但他某一天开始做职业投资时,相信会基于雪球的投资经验和平台,成为不错的投资人。相形之下,拿着手机连盘中细分指标都看不到,还坚持要工作中炒短线的投资者们,是不是有点缘木求鱼?
E&S—->B—->I  or E&S—>I 请问看官您选了哪条?
一如我的师弟,他在中国创业条件最好的城市,也有创业必要的人脉与知识结构,关键是学有专长。
假如他选了E&S—->B—->I,那么我会给出如下建议:
1、少花钱。家庭开支压缩在45-50一年不会影响舒适感。这样一年可以存下20至少。
2、多打工。他的时间很宽裕,也有不少人邀请他讲课或者把关某个课题。每月讲3天,再写写文章回回邮件,做一些功课。一年20是可以入账的。这也不影响family day。至于弟妹会参加这种增收则更好,这样家庭收入突破100就成定局,一年存40-50有望。
3、进行必要套利,比如说买一些跟住趋势的产品,比如B级基金什么的。如果我介入的话(我本人很愿意介入),买股票也可以,年收益可以在15%-20%。
4、这样开源节流四年后,也就是他儿子上小学时,保守估计手里会有250左右。而这时要买学区房也好,还是用这笔钱创业也罢,都有个不错的起点。我个人会建议他找一所国际学校(不超过12万每年,五环),用这笔钱进行创业。
5、在创业成功后再适当改善生活条件,这时候可以买房。而在现金突破2000万后再考虑做职业投资人。
理论上,这些事在他40岁前是可已完成的。
对于入市不足三年的小投资者,我先举个例子:
如果你认真工作,年终奖可能有10万。而你本金才20万。那我会强烈建议你去好好工作。
在市场上要获取50%的年收益,操心不会比拿奖金少。
而认真工作获取的不止是奖金,可能还有未来的加薪,还有升职以及人脉等等。
随着沪港通、注册制到来,市场会越来越残酷。在此真诚建议30岁以下、本金不足50万的投资者自我检查是理财需求还是投资需求、自我检查有无工作上获得突破或自行创业的机会。并再次明确我个人的观点:通过削减不必要开支、强制储蓄、谨慎理财、积极创业更加容易达到财务自由,过早过草率地投入时间精力进入证券市场属于欲速而不达。
E&S—->B—->I  勤俭—->兴业—->投资,是财务自由的坦途。
这是本文重点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富爸爸

在文章的末尾, 推荐一个关于理财与投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