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感染力

观察事物时伴以简单的身体运动能对我们的感受和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

说服工作往往是通过大家不喜欢的方式发挥作用的。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微妙的、隐藏的没有付诸语言的东西。

 

超感染力是一种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的基本生理能力。就像所有专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某些特点一样,有些人对超感染力的掌握比别人要强得多。人们常说某人非常具有个人魅力或者说服别人的能力,一部分意思是指此人能把别人纳入自己的节拍,而且还能决定谈话的范围。一些研究发现,那些与教师很配合、同步运动程度高的学生比较愉快、学习热情比较高、学习兴趣比较浓,而且比较容易与老师相处。

 

当两个交谈时,他们不仅在生理和听觉上和谐一致,而且也在进行模仿活动。如果大家看到带有笑脸或皱眉的相片,他们也会回应以笑脸或皱眉,尽管可能是肌肉的轻微变化,但是通过电子传感器可以捕捉到。如果我不小心用锤子砸到自己的拇指,看到这一情景的大多数人的面部都会出现痛苦的表情:他们实际上是通过移情在模仿我的情绪状态。我们这种互相模仿对方表情是表达支持和关心的一种方式,甚至还有更基本的作用,那就是,它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模仿也是人们相互感染情绪的方式之一。情绪具有感染力。通常认为,面部表情反应内心世界。因为我开心,我才会笑;因为我伤心,我才会皱眉。这时,情绪是自里向外流露的。但情绪的感染作用表明,情绪也可以由外向内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我能让你笑,就能让你开心;如果我们让你皱眉,就能让你伤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又是由外向内影响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管你是开心也好,还是悲伤也好,这些问题你现在都没能有办法去解决,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心情沮丧。很有可能因为你的沮丧,进而影响到了你身边的人心情沮丧,使得气氛很压抑。如果你心情愉悦,并认识到事情还有希望,让身体由内而外产生一种开心、喜悦的情绪状态,你身边的人可能因为你的开心而开心,进而使得整个环境开心,使得事情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慢慢的事情就有解决的途径!所以,让我们都由内而发的开心起来,沮丧也是过,快乐也是过,为何不选择快乐呢?!

 

经常对自己笑,让自己表情微笑,每一天,你都会很开心!这就是正能量!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自己开心快乐,并影响你身边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你都是在自我修身!当正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是你爆发时!

 

今天你微笑了吗?!开心了吗?!

开心的笑

[转]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

最近一直在做调研分析,以一篇文章来做个总结,谈谈我的看法。

文章也好,书也好,大抵可以分两大类。第一大类的,它可以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信息,信息也许不好听,但是是很有效的信息,比如,退休前的任志强写的那些挨骂的博客。另一大类,它的目的就是迎合你的观点,让你来掏钱,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做分析的话,需要数据,需要概念,需要观点,在分析之前,需要对概念、数据和观点来“去魅”,去掉人们因为各种目的加在这些概念和观点之上的那些会妨碍你进行判断的东西。

大部分人进行分析的依据都来自于主流意见和主流观点,很不幸,在高新技术行业,主流意见和主流观点一般是不靠谱的。要看清前景,首先是要对这些意见和观点进行去魅,而不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向前看。

作为亲历互联网泡泡糖时代的人,先回忆一下那些年发生的事情。Google是互联网公司的代表。但是,在2000年之前,Google还没进入视线,那时候的观点是门户就是未来,就是一切。现在看呢?网易变成游戏公司了。新浪要不是抓住了博客和微博这两个东东,早就被扫尽垃圾堆了。而新浪能把微博、博客做到目前这样子,靠的是资源的运作能力,而不是IT技术。

在2004年之前,腾讯还在发愁下一口饭在哪里。那时候,人们以用MSN为自豪,用QQ是脑残的代名词。百度,2000年出生,不起眼的小弟弟。淘宝,在各种小网站上做垃圾广告,和现在“吕布不在家,貂蝉等着你”广告档次差不多。泡沫顶峰时,只要有看起来还不错的网站,就能搞到很多钱,会写点html,上万的工资,哦,还是兼职情况。一万,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能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支付一套不低于100平米的房子的首付的一半。

那时候,煤矿是没人要的,挖煤是亏钱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大浪淘沙,然后,大家才发现,TMD 什么门户啊,网站啊,不过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环节。即使在目前,分析几个公司的财务数据也可以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是换了个脸的游戏公司和广告公司。包括谷歌。

写到这里,可以抛出第一个观点了:

观点1:在强烈的产业变化时期,主流观点是不靠谱的。产业和产品的具体形态的预测一般来说,都是错误的。

下面,再看技术管理的经典观点。这几个观点是经过多年多个行业的检验而存活下来的观点。详细内容可看我以前的博文:《西方技术管理的精髓》,这里只简要概述。

第一个观点是技术发展的S曲线(下图)。每一项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展到一个瓶颈,无视这个瓶颈是不行的,会碰壁。

好比现在的CPU,在主频上就到了一个瓶颈区。

第二个是AU模型(下图),一个新产业,在初期以产品创新为主,在后期以工艺创新为主。

AU模型的主要威力是它提出的主导设计的概念。通过大量的产品创新,会产生一个具有主导地位的产品形态,而主导设计是什么样子,在它出现之前,很难预测,在它出现之后,你再去做和主导设计违背的设计,费力不讨好。

大家想想,智能手机这一块是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对业界,还是对消费者来说,IPhone这种智能手机的形态是横空出世的(当然,事后大家发现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这个在后面会分析为什么)。现在的智能手机,长的都和它差不多,这就是主导设计。PC上的Windows,搜索引擎中的Google式搜索模式(Google之前,搜索引擎以目录搜索为主),也分别是对应行业的主导设计。

第三个是技术扩散曲线(见下图)。新产品的接受,是从创新者开始的,先后经历早期采用者、早期采用人群、后期采用人群、迟缓者,得到普及,成为日常用品。

这个观点很朴实。我们来挖掘它的价值:当一个产业刚兴起时,主要角色是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滔滔不绝的也是他们,他们站在自己立场上去看问题,发表观点及受采访。而作为市场的主体:早期采用人群(早期大多数),后期采用人群(后期大多数)还没有参与进来。这就导致一个陷阱,如果你沿着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观点、想法去做的话,很可能做出的不是沉默的大多数所需要的。

再看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2005年之后各公司赚钱普遍轻松,这正是技术扩散到达了主流人群的时刻。购物的,玩游戏的,看新闻的,搜东西的,主流人群一个个的到来让互联网活跃起来。当然,各主流人群接纳互联网的时间段有差异。

这就是第四个洞见(见下图)。早期用户和主流用户区别很大,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如果你用做早期用户的手法去做主流用户,那么很抱歉,个屁的概率很高。

第五个是Christensen的创造性破坏模型。有两个技术,一个是主流技术,占领了主流市场,一个是野鸡技术,活在野鸡市场上。野鸡技术是向上发展的,一旦野鸡技术达到了主流技术所能忍受的水准,而那时,人们突然发现,野鸡身上有主流技术所无法提供的优势,市场就会发生非常剧烈的变化。

我们看看苹果的路线。ipod,iphone,ipad 一路走来,如果从苹果公司历史来看,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个发展路径是很合理的。但是,当你站在当时去看,会吃惊的说:“这丫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野鸡?”就比如,iphone初出时的反应:“这SB玩意,电话都打不好。”“苹果妹,看看诺哥的身板,吊车压不坏。”

下面这个图是我画的。把创新者的破坏模型和S曲线结合起来,以旧技术为指标,往往决定性战役在新技术接近、但不敌老技术的时刻产生,而不是在新技术匹敌老技术时产生的。原因很简单,用户对产品有期望值,达到了期望值就可以接受,达不到期望值,看都不会看你。主流技术往往超出了期望值很多,当它鄙视新技术在主要指标上和它相差很远时,而新技术正一点点接近用户的期望值,直到突然有一天达到了用户的期望值,而突然爆发。那时候,老技术再去反应,已经来不及了。

罗嗦了这么多,为了得出观点2:

观点2:在强烈的产业变化时期,主流观点是不靠谱的。

观点2和观点1一字不差,好吧,为了体现差异,再补充几个字:

主流公司也是不靠谱的,突破性创新往往是在利基市场上在野鸡公司长大的,而不是主流公司。

这个的详细解释可以看Christensen 的《创新者的窘境》。

回到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个词我觉得提法有问题。

本来是个浪潮,这么一提,就变成浪花了。

为什么说它是浪花呢?看大家现在的关注点。工具啊,占入口啊。这么多目光集中在这里,像极了当年互联网门户抢占入口的运动。要悲剧。互联网搞了十几年,那么多优秀的人拼杀了这么久,拿得出手的三个公司年度收入加起来也才千亿。IT总产值近10万亿,可不就是三朵浪花嘛。

那么,什么是浪潮呢?

小型化、无线化、智能化。

移动互联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小浪花,这一浪潮扫过,很多行业,很多细分领域都会被颠覆。

今天,计算终端形态从PC机向掌上设备迁移,那么明天,就是IT 10万亿这个大盘子里另一块千亿规模的市场发生变迁,由一个硕大的设备,变成一个巴掌大的设备或者更小的设备。如果这个小设备能够满足大设备用户的主要需求,那么它的小的产品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达到主流用户主要需求的那一年,就是颠覆市场的那一年。

做胃镜,一根管子插到胃里,很痛苦。胶囊胃镜,胶囊大小,在肚子里旅游一圈,照一堆照片出来,又不痛苦,获得的数据更多。

如果把机器人做到很小,直接能进入血液里,代替免疫系统来作战,可以战胜多少疾病?

这是浪潮。这种浪潮会横扫整个社会。

趋势是这样,那么怎么参与其中呢?

在主导设计出现前,产品形态的变化规律难以把握,但是模块的变化规律确实很容易把握的。

模块的变化:更小,更强,更易用,更方便,更便宜,更节能。当很多个模块都在发生这样的变化时,这些模块可以组合成很多新形态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能够在利基市场(野鸡市场)上顺利成长,向主流市场的征伐是时间问题。

智能手机是浪花,是催化剂,它会帮我们培养用户使用小型设备的使用习惯,帮我们完善人和小型设备的交互模式和交互体验,它的发展会让无线通讯加速发展,会让小型计算设备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计算能力飞速提高,会让这方面的人力成本变得便宜。

将目光更多的盯在那些大设备上,用我们的小模块,组成新的产品形态,去取代它们。在它(大设备)的立场上,你是外行,但是,一旦你能满足用户的主要需求,那么你就成了市场的主导者了,那时,它就是外行了,而你,是规则制定者。

Thinking in module!

 

作者:xiaotie , 集异璧实验室(GEBLAB)

出处:http://www.cnblogs.com/xiaotie/

 

PS: 下一个时代,必然是小型化, 无线化,智能化。这要求在云服务,数据分析技术上有所建树。在设置这一方面,由硬件生产商去实现与优化,而至于我们这些IT从业者,我应该应该去深入研究数据分析,用户心理与行为、机器学习等智能相关算法与原理。可以想象一下,你的这方面的经验与研究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会多大的效益!从这里找到有利于我们的利基市场

大数据

所谓大数据,有一个目标,你有一些需求,你想从数据里面得到什么,然后通过特定的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概率的形式呈现出来。

应该范围很大,可以在各个领域里进行,然后针对性的推出特定服务,满足消费需求。能极大的方便用户生活。

在个人用户而言,能通过对我数据的分析,能了解我的喜好,着重为我服务。同时,个人用户也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互联网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精确化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行动和计算提供更精确的预计。

 

大数据里,我能做什么? 专为个人定制数据分析服务。

微弱关系的威力

        社会学家马克· 格兰诺维特,在他1974年的著名研究《找到一份工作》(Getting a job)中,格兰诺维特访问了波士顿郊区几百名职业工人和技术工作者,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就业经历。他发现有56%的受访者是通过个人关系谋得职位的。另外18.8%的人是利用正规渠道——招聘广告、猎头公司——找到工作的, 大约20%的受访者是自己直接去申请职位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个人关系,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格兰诺维特感到意外的是,他发现这些人利用的个人关系大多数都属于“微弱关系”。那些利用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人当中,只有16.7%与自己的求助者(如果此人是自己的好友)“经常”来往,有55.6%的人只不过是偶尔见到自己求助的人。还有28%的人“很少”见到帮自己牵线的人。而且,通过朋友介绍通常都找不到工作,一般都是靠仅有一两面之交的人找到了工作。

 

         这又是为什么呢?格兰诺维特认为,要想了解新工作的有关情况,或者有关工作的新信息或新想法,“微弱关系”总是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毕竟,朋友与你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差不多。他们可能是你的同事,就住在你的附近,去同几家教堂,上同几所学校,参加相同的聚会。所以,能有多少事情是他们知道而你却不清楚的?而另一方面,你们只是认识而已,也就是说,与你生活的圈子大不一样,他们很可能知道一些你不了解的情况。 即:

相识人数的多少代表一个人的社交能力,相识越多,你的社交能力越强。

当然,这一法则适用于求职以外的其他领域。

 

通过上面的了解,你很可能和我一样,才认识到“微弱关系”的妙处,是不是也迫不及待的想多认识一些人呢?!怎么样去认识新的朋友,怎么样去保持这种“微弱关系”呢?

认识新的朋友其他并不难,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加一个QQ群,比如说关于营销,房地产,金融等各个行业或领域(如果你不知道有哪些行业与领域,你可以去招聘网站看一下)。我个人平常喜欢看点小说,弄弄软件,学学心理学等,所以,加个小说群(最好是同城群),写几个软件发到某些群里,都是一个认识新朋友的好办法。

要维护这些“微弱关系”其实也很简单,每当过年,过节了给朋友们发个祝福邮件,写个问候短信,都是很好的做法。当朋友生日了,给他发个电子贺卡,送个音乐,相信朋友都会很高兴的。

那还等什么呢?!就从现在开始吧!

fcfc8f8c307728c0823c4a994e9814ce

如何保护隐私: 关于浏览器的防范

by 编程随想

浏览器本身导致的隐私问题

◇浏览器自身如何泄漏隐私?

  先来谈浏览器自身是如何泄漏隐私的。这里强调的是”自身“,也就是说,跟浏览器外围的插件、扩展、cookie 等等无关,是浏览器软件自己把用户隐私给泄漏了。
  很多国产的浏览器(至少包括:奇虎的”360浏览器”和腾讯的”QQ浏览器”)自身都存在严重的隐私问题。它们会收集用户的上网行为(比如:你在啥时候访问了啥网站),并且把你的上网行为保存到它们自家的服务器上。
  一旦你用了有危险的浏览器,即使你在其它方面的防范做得再好,也是白搭。因为浏览器是上网冲浪的关键,浏览器出问题会导致你的隐私防御全线崩溃。
  稍微跑题,说一下当年轰动武林的”3Q大战”。这件事说白了就是”狗咬狗 一嘴毛”,奇虎和腾讯都不是好东西,它俩不但充当朝廷的走狗,而且不择手段收集用户隐私。但是”3Q大战”的积极意义在于:两只癞皮狗互咬,把两边的家丑都曝光了。咱们普通网民作为旁观者,可以更清楚这些国产软件厂商的嘴脸。
  再强调一下,有问题的国产浏览器,绝不止这两家。

◇应该如何选择?

  刚才说了,国产浏览器猫腻很多。那么国外的浏览器,是不是就很安全捏?也未必。
       原则1:开源 好过 闭源
(开源软件,即使有后门或流氓行为,也比较容易被发现)
原则2:非营利组织 好过 商业公司
(对于大型商业公司,收集用户信息会带来商业利益,所以商业公司有收集隐私的热情)
  国外的浏览器,名气大且使用广泛的,主要有三款:Firefox、Chrome(Chromium)、IE。其中,Firefox 和 Chromium 是开源的,Chrome 和 IE 是闭源的。
  很多人都误以为 Chrome 是开源的。虽然 Chrome 是基于开源的 Chromium,但是 Chrome 包含闭源的模块。所以严格来讲,Chrome 只能算部分开源。
  根据原则1(开源角度):这几款浏览器的隐私安全性如下
Firefox = Chromium > Chrome > IE
  再来看这几个浏览器的后台。IE 的 后台是微软公司、Chrome/Chromium 的后台是 Google 公司,Firefox 的后台是 Mozilla 组织
  根据原则2(商业角度):这几款浏览器的隐私安全性如下
Firefox > Chromium = Chrome = IE

◇Firefox VS Chrome 的补充说明

  本小节介绍的是两款浏览器在”隐私保护”方面的对比;
  再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一下,为啥 Chrome/Chromium 的隐私保护不如 Firefox。
  稍微熟悉 Google 的同学应该知道,Google 的大部分收入(90% 以上)是依靠”在线广告”。要想做好”广告”这门生意,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做到”精准投放广告”。而要实现精准投放,自然要收集用户信息(只有当 Google 对某网民足够了解,才能知道该网民会对哪些广告感兴趣)。而这就涉及到隐私问题。
  反之,Mozilla 是非营利组织,不像 Google 那么依赖广告客户。所以 Firefox 就可以放开手脚去防范隐私泄露。
  举例——浏览器对 Do Not Track 的支持
  Do Not Track(简称 DNT,中文叫”请勿追踪”),维基百科的词条在”这里“。是一项浏览器功能,用来告知网站,用户不希望被追踪。
  以下是各个知名浏览器加入 DNT 功能的时间表。
Firefox  2011年1月(第一个支持 DNT 的浏览器)
IE  2011年3月
Safari  2011年4月
Opera 2012年2月
Chrome  2012年11月(在主流浏览器中,是最晚支持 DNT 的,比 Firefox 晚了将近2年)
  用 Chrome 的同学都知道,Chrome 是频繁发布新版本的,而且 Google 的研发力量是很强大滴。那么,为啥 Chrome 拖了这么长时间才支持 DNT 功能,显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因为商业原因——Google 不愿意得罪广告客户。

◇小结

  综上所述,在隐私保护方面,Firefox 是首选。

★”浏览历史”导致的隐私问题

  本章节提及的”浏览历史”,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网址的历史
下载的历史
页面缓存
各种Cookies

◇”浏览历史”如何泄漏隐私?

  举例:
  假如你是一个年轻男网民,喜欢访问成人色情网站。然后捏,你又不注意清除浏览器的历史缓存。或许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者你的父母无意中打开你的浏览器,就会发现你的癖好。那你就尴尬了。

◇”隐私浏览模式”的用处

  如今,几款主流的浏览器(Firefox、Chrome、IE)都已经支持”隐私浏览”功能。
  你在”隐私浏览模式”下进行的上网行为,浏览器不会保存相应的”浏览历史”。当你退出”隐私浏览模式”或者关闭了浏览器之后,这些信息就不见了。

◇”隐私浏览模式”的局限性

  但是,”隐私浏览模式”并不是足够安全的。如果你的浏览器安装了插件(比如 Flash),可能会导致”隐私模式”部分失效。
  因为浏览器插件不受浏览器的控制。所以,即使在”隐私模式”下,某些插件还是可能会留下上网痕迹。
  

◇更彻底地解决浏览历史——使用虚拟机

  假如你对”浏览历史”导致的问题很在意,可以考虑使用操作系统虚拟机来防范。
  如果你不熟悉操作系统虚拟机,请先看《扫盲操作系统虚拟机》系列博文(可能需要翻墙)。
  使用虚拟机,大致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先安装虚拟机软件,然后装一个虚拟操作系统(Guest OS)
2. 在 Guest OS 中安装好上网相关的软件(比如浏览器、插件、等)
3. 在没有访问任何网站之前,先做一个 Guest OS 的快照(这是一个干净的快照)
4. 在这个 Guest OS 里面上网
5. 上网结束后,回退到这个干净的快照
  通过上述步骤,就可以避免在电脑中留下任何上网的痕迹。由于虚拟机是操作系统级别的,即使是浏览器插件,也不会留下痕迹。

★浏览器插件导致的隐私问题

◇”插件”和”扩展”的区别

  先来扫盲一下插件和扩展的区别(连很多 IT 技术人员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所谓的插件,洋文叫”plugin”;所谓的扩展,洋文叫”extension”。两者的区别如下:
插件
  在功能上,插件通常是用来渲染页面里的 <object> 或 <embed> 标签;不会增加浏览器自身的功能。
  插件通常实现比较底层的功能,一般以操作系统的本地代码(也叫”原生代码”)编写,可以调用操作系统的 API。形式上,插件以动态库(Windows 上就是 DLL 文件)的方式,加载到浏览器的进程内。由于使用本地代码编写,插件通常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系统(不同系统的插件不能混用)。
举例:
Flash 插件
媒体播放器插件
PDF 插件
Java 插件
各种网银控件
扩展
  扩展,顾名思义,是用来扩展浏览器自身的功能。所以,扩展可以调用浏览器自身的 API,但是扩展通常不能调用操作系统的 API。
  一般来说,扩展是跟操作系统无关的。比如 Firefox 的大部分扩展,既可以用于 Windows 平台的 Firefox,也可以用于 Linux 和 Mac OS X 的 Firefox。

◇插件的隐私问题

  刚才说了,插件是用本地代码编写的,调用的是操作系统的 API。所以,插件的行为浏览器是无法控制的。相对而言,扩展调用的是浏览器的 API,所以扩展的行为,浏览器是比较可控的。
  下面,俺就拿 Flash 的 cookie 来举例,让大伙儿看看插件导致的隐私问题。
  举例——Flash 的 cookie
  平时大伙儿提到 cookie,说的都是浏览器的 HTTP Cookies;但是除了浏览器,插件也可能有自己的 cookie——比如最流行的插件 Flash 就有自己的 cookie 功能。
  Flash Cookies,专业术语叫做”Local shared object“。网页里的 Flash 文件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在你的操作系统中保存一些信息。所以,Flash Cookies 跟”HTTP Cookie”一样,都可能带来某些隐私问题。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插件也可以在操作系统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痕迹(不妨称之为”插件的 Cookie”)。而且”插件的Cookies”比”HTTP Cookies”更讨厌的地方在于——它是独立于浏览器 cookie 的。这就导致如下两个隐私问题:
1. 当你在浏览器中清空 HTTP Cookies 的时候,插件的 cookie 不会受影响;
2. 浏览器的”隐私模式”会限制 HTTP Cookies 的永久保存,但是浏览器无法限制插件的 cookie(这就是俺刚才提到的”隐私浏览模式”局限性)
注:从 Flash 10.3 开始,Adobe 已经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 Flash Cookie 与浏览器的整合问题。也就是说,浏览器在清除 HTTP Cookies 的同时,也可以清除 Flash Cookies 了。
但是,其它的插件可能依然存在上述问题。

◇如何防范插件留下的痕迹?

  办法由两个:
办法1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你的浏览器不要装任何插件。
办法2
如果你不得不装一些插件,那么还有一招——利用虚拟机的快照功能。这个方法刚刚讲过,就不再啰嗦了。

点击这里访问原文

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