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消费:自买自用的消费市场特点

我们常说研究用户,研究市场,客户第一。消费者和用户究竟是谁?市场如何分化?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今天来打破一个常见又容易泛泛而谈的话题妄想。

首先,购买者和使用者有可能是分离的,属于完全不同的个体。就是这么一个细微差别,会衍生出完全不一样的市场。又因为整个买卖过程心理需求和使用需求远不同于个人自用市场,即使是同样的品类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迭代周期都完全不一样。不过无论变化多么大,总的原则还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出发的营销。

简单的按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类,可以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市场,自买自用,自买他用。其中由于用户需求导致的产品需求是不同的,接下来细说自买自用的市场。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自己买自己用的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的过程取悦自己,这个过程也是消费体验非常重要的部分。下面这个章节所说的用户,其实是包括了购买者和使用者。

从购买决策开始,就会有许多分化。有的人喜欢闭着眼买,有的人喜欢比价购买,有的人喜欢研究参数结合种草购买。

根据这种购买习惯,为了触达所有可能购买的客户,商家不仅有自营的渠道,也有第三方的渠道,有线上的,有线下的。线上的不同平台,典型的用户画像也不一样,用户购买决策风格也不一样,举个例子,拼多多,天猫,京东,甚至抖音。然后还有一些种草的平台和比价平台,例如知乎,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等。

举个例子,苹果手机,你可以冲动地去店里购买,也可以找全网最低价选定平台购买,可以全款,也可以分期,可以以旧换新抵扣。并不取决于苹果产品本身,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至于一个品类的产品是否需要覆盖那么多渠道,取决于产品属性。越是通用的产品,用户人群画像只会越来越模糊,取最大公约数,渠道覆盖就应该越广。

目标用户在哪里,渠道就应该铺到哪里。至于渠道上的ROI是否可以长期维持住正向水平,关键在于产品力。

目标用户很容易接触到的渠道,才有进一步了解产品信息的可能。当产品信息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更容易触发购买决策。有些产品渠道多,是用户群体和用户需求决定的。有些产品渠道单一,利润也很好,因为它的渠道已经基本覆盖了目标用户,目标用户也觉得方便。

产品信息有什么?

购买决策时的一切感觉。分类按佛家的说法,色声香味触法。

线上购买时,产品的落地页。高清的图,品牌风格强烈的图,能够让用户产生强烈沉浸感受的动态图,视频和音乐,明星代言,都是。

线下购买时,店内装修,陈列,销售员的服装,标准化的服务,现场的音乐等。OV拥有大量的线下店,苹果也有自营线下店,为什么一个是从进店跟着你贴心讲解,一个是等着你提问再回答?用户群体不一样,需求不一样。

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是产品为了卖出去,所做的努力。做图要钱,做视频要钱,做线下店要设计加盟或者自营的商业模式要钱要时间,但现在产品还没卖出去,就要那么多投资。你也可以不顾这些,「只做好产品就可以」,但市场先生一定会很好地反馈给你,你的方法和价值观有没有问题。

用户心动了,线下现在想买了。很方便地支付,也只有支付这个环节,大多数品牌无论头部尾部,都可以做到差不多一样。

打包并且把产品给你,袋子跟街边的袋子都不一样,感觉很结实,而且「很环保」,关键上面有这个品牌大大的logo,没有其它多余的信息。包装袋和包装盒为什么要专门定制?

还是用户的感受。作为品牌商,你不知道用户会带着这个包装漂流在什么街道,被什么样的人重新看见和认识。但是,作为用户来说,这个logo就是一次身份印记,让街道上的人/亲朋好友看到对自己有了重新的印象刻画。用户提着打包的产品,重量和触感,视觉甚至味道也是重要的,他有理由更容易说服自己,这次购买是值得的。

到了使用,产品力开始真正体现。每天都用的东西,就连小孔都会被注意到,总会有人研究,分析。经得起那么多人的拷问和质疑,最终还是靠产品设计。大数定律起效,总体比人家好那么一点的东西,总体的好评就是更多。

一百万人购买并且使用的东西,0.9%的差评与1.0%的差评就是4位数与5位数差评的区别。缺陷的问题会被反复提起,会跟其它品牌反复对比,最终可能影响用户的下一次购买选择。

几年之后,产品功能如果还是正常。用户依然依依不舍,毕竟大家共度了一段好时光。但如果功能已经不正常,用户扔起来毫不留情,也许再次购买同样品牌的欲望会打折。有的品牌想到了这点,把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了丢弃这个阶段,包括了提供服务和再营销,品牌记忆唤醒等动作。

这类品牌从产品质量设计开始,就已经预留足够长的使用寿命,超过用户期望的质量要求。想扔了?不如给我回收,送你折扣券,加点钱给你个新产品再用几年。对品牌印象有摇摆的用户,也许感受到这种产品的「临终关怀」的温暖,会再次选择同样品牌。

整个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也许你也发现了,用户是购买者,他会关心「值不值」的问题,往小的说,从拿到手使用一段时间后这种下意识判断就会慢慢消失;同时用户是使用者,总是在关心体验好不好的问题,当我们谈用户体验的时候,应该是整个生命周期的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

这里也许能回答,为何市场营销需要分工,又需要合作?一切基于用户的需求。

客户是否第一?取决于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

为什么工厂直接做C端容易做到亏损,往往要交许多学费?他们产品力也许很强,但总是把产品体验放大成整个用户体验,而且认为营销是「脏」东西。这种认知的是否需要改变,市场先生会用时间告诉你答案。

为什么设计重要?因为除开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一个团队里还有什么角色的KPI/OKR是考核用户体验?

为什么情感重要?因为情感需求,是用户体验最值得挖掘的价值,也是一个品牌增加黏性的基础。

最后总结一下,购买者和使用者的身份重合,是最常见的大众消费市场。通过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体验,用户构建了对品牌,产品的印象和认知。

市场上流传的用户画像,往往就是这些具有个性的用户,他们的个性差异导致大量细分的需求,分化细分市场。最大公约数的通用市场身边,围绕着一大堆独特的细分市场,给了不同的品牌生存的空间。

自买自用市场最核心的一个特点,他们买的和使用的感受可以统一。

一些细微的细节优化就能取悦一群独特的人,进一步增强与品牌的联系。一些细微的缺陷,也会被放大吐槽,从而伤害品牌。这种市场,基数大,容易进入,但是不易做好,毕竟众口难调就是最难的,而且用户时刻盯着你的细节做工,逼着你的品牌时刻保持竞争的状态,跟上市场平均水平以上,也就意味着你前期所赚到的利润,往往要投入下一次的用户体验提升。

市场大,不一定好赚钱。收入多,不一定有利润。利润好,也不意味着自由支配的现金多

注1:文章图片分别源自豆瓣及微信公众号公共图片库

注2:若文章有涉及「他」字,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一般代指包括所有性别的第三方。

本文转载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894648

我的读后感:

做产品要思考注意的事情很多,包括:

  1. 用户需求;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产品的差异化在哪里
  2. 用户购买决策;这个需求是大众需求还是小众需求?购买决策链是什么?都有哪些渠道?又分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几天、使用很长时间后,复购等细分环节;做一个好的产品,这些环节都要考虑到。

这两天的收获

  1. 六个凡
    凡目标必有OKR
    凡项目必有预算
    凡计划必有进度表
    凡会议必有纪要
    凡方案必有文档
    凡任务必能交付结果
  2. 关于产品的
    做产品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可衡量的目标。
    做产品它一定要有一个价值, 就是你要帮客户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问题的大小, 问题的远近,都会直接影响一个产品的发展。

    衡量的价值的标准就是, 用户会不会为你的价值花时间, 会不会买单

关于个性化成功

社会正在转向一个由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者和自由代理人组成的日益多样化、分散化的知识服务型经济转变。

个性化的企业服务、个性化的自由职业者服务、为微小企业服务

对满足的追求让人走向了卓越

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人们可以同时获得高超的技能和个性化的心境。

关于公司运营

公司首要的一个点,就是要有业绩,业绩哪里来?来自于产品, 来自于服务,来自有价值的服务,为别人解决难题、提高效率、减少时间、创造价值;各行各业所有的商业服务都是围绕服务他人来开展的, 只不过形式不一样,呈现方式不一样。我们当前做产品,做互联网产品, 要把上述核心思想一直常记脑海。

但,你有了上面满足这些必要条件的产品后,你真的能赚钱吗?因为信息的差异,你不确定你当前提供的服务是否为真实客户所需要的,假如是真实客户所需要的, 那他们知道你的存在吗?他们能轻松找到你的产品吗?

但,假如你的产品有市场需求, 你也打了大量的广告,别人能找到你的产品, 你的产品真的能产生收益吗?你的产品能够让普通小白理解吗?他们能轻松上手吗?他们会觉得你的产品好用吗?他们能喜欢上你的产品, 他们愿意花时间在你的产品上吗?他们愿意帮你推广吗?

但,假设上面的所有都存在,都足够好,你觉得你的产品能长久吗?别人不会抄吗?别人不会比你更便宜吗?你的产品能长期可持续吗?

运营一个公司,打造一个产品, 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前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点;现在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产品, 占有了一些市场, 但这只是开始;你不仅要做好产品, 运营好,还要管理好公司的人事、财务;管理好公司的文化、战略;一个人完全忙不过来。

一个很直接的想法,招人, 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想法很好, 但很多事情不是完全能放手的, 比如说招人,小公司很难招人, 一个是因为业务刚起, 业绩不是特别的好,如果花大价去招人,公司的财务就会非常紧张,如果一旦有风吹草动,有很大可能性会发不出工资;另外,假设有足够的预算去招人,你确定就能招到好的人才吗?人家愿意过来吗?经过我这些年的经验,很多人都愿意去大公司,甚至是低于市场价,只为去渡个金,何况,大公司给的钱只多不少, 我们小公司很难比得上人家;所以,在招人这个事情,你要不断的过滤,不断的面试;假如你有专职的HR专业在负责招人,很多时候他们都只是在常规的几个求职平台上刷一下简历,简单的沟通,叫过来面试的人质量参差不齐,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不过这些时间都是值得的!

所以,做为创业者,你要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产品推进(新产品研发、老产品更新)、运营推广、人力资源、业务业绩、财务、公司内部管理(培训、活动)等;经常性会有人来问你, 这个要怎么处理、哪个要怎么决定、另一个要怎么选择,现在的我,总感觉事情太多,太杂,完全没有把时间放在重点上。

那么,哪些才是重点?公司要发展,先要业绩 ,要业绩就得有好产品,就得有好人才;所以, 人才招聘是第一件大事,保证有能力的人留在公司,找到有能力的人补充进来,不断的发挥价值,创造输出;其次是打造好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自带推广属性,一个好的产品可以自我销售;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打造出一个或多个能持续输出的好产品,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其他的诸如都可以完全的交给专人去负责。

感觉这就是中年的危机

千言万语不知道如何开头, 就想到哪说到哪吧

从天河搬到增城,忙的千头万绪, 不说之前装修天天跑看家具, 跑工地,没有一个周末是轻松的, 不是在去商场的路上就是在搬家的过程中。5月入伙那天觉睡不好, 晚上2点多才回到天河, 早上4点又得起床,要5点赶到增城举行入伙仪式,也就是这一天, 老丈人摔倒了, 急性硬膜下血肿,直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这个名字,然后就是住院,增城, 天河,出院, 湖南,广州, 又湖南做手术,王容儿在医院里陪护了十几天, 看惯了医院的人性冷暖,然后又被车撞,好不容易老丈人要恢复了,可以回广州好好过几天安静的日子, 享受一下每天上下班两个小时, 早7晚8的日子, 又发现小孩子鼻子里好像涨了个东西,又吓出一身冷汗, 去医院排不到队, 回来路上发现是一块异物,真的是惊吓一场。

以为可以放松了, 太傻太天真, 连续三天的DDOS把我折腾的睡不好, 吃不香,一旦客户对我们失去信任,那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品牌就倒了, 公司估计也就完了, 又熬夜切换到百度云加速,到现在感觉整个人都在云里,头重千斤,多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帮我分担, 要花钱去运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