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从头打造自己的产品

最近一直在观察,发现好多朋友从公司出来创业后,不管做什么, 都慢慢的偏向做产品这一方向来,而做产品千头万绪,各种事情纠结,甚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让人混乱和理不清;而我从毕业开始一直都是在做产品, 到现在做了10年了, 这十年有得有失;从在上家公司成功打造出两款产品,现在一直在持续盈利,到现在创业3年,公司从2人到现在的30多人,自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希望可以把我的这些经验教训写下来, 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希望能带给你们收获。

具体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分享我的经验:

  1. 如何选择做什么产品?
  2. 如何快速试验产品是否可行?
  3. 如何推广产品?
  4. 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5. 如何提高销售?
  6. 如何做好团队激励?

我将围绕上面几个主题做我的分享,先在这里打个卡

决定打造自己人生的算法和系统

最近看了见识和原则这两本书, 收获很多, 虽然现在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打原则这本书看完,其中现在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打造一个自己的算法系统,让自己养成这个习惯,不断的推动自己前进。回顾自己之前的生活,其实在创业之前是目标明确有确定的生活规律或者说是算法;早七晚七,然后从21点开始, 一直完善系统到晚上23点,然后睡觉,早5起床,早七上班。

自从开始创业后,到现在,已经4年了,前一两年因为事情多,杂,逐渐变得没有规律,一直在加班和去加班的路上,一直忙工作上的事情,忽略了生活 和自身的提高,4年里, 没有看什么书, 没有写什么日志,没有什么心得,感觉就是消失的4年,现在回想起来坡为悔恨,现在是时候回归自我。

回归自我先给自己设置一个作息规律先,前一段时间的计划是, 9点上班, 18点忙完工作,然后看一个小时书到19点, 再静坐一些回想总结一下到20点,回家吃饭,执行了一周发现执行不下去了,究其原因,一是下班时间不是固定,有的时候一件事情拖到19点还没有完成,2是家里有小孩子,需要回家照顾,3是20点回家后, 父母等自己吃饭, 吃完饭都快21点了, 这样子下来,晚吃饭又导致自己身体肥胖。

这段时间审视自己的身材,胖了好多,一个人连自己的身材都管不好, 还能管好什么?

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自身算法还是要建立,之前的不适合,先做一个简单修改,后按具体情况逐渐调整完善

初步算法

上述算法自2020年06月2号起开始实行, 本次更新时间为2020年06月01号 23:59分

京东战略

2018 年京东来到了“至暗时刻”,内外问题的集中爆发将京东推上了风口浪尖,士气一度非常低下。但这也正是自我认知、去芜存菁的契机。我们没有时间哭泣,唯有沉着、冷静、埋头苦干才能走出困境。集团迅速成立了战略决策委员会(SDC)、战略执行委员会(SEC)、HR 委员会(HRC)、财务委员会(FC)、技术委员会(TC)。并且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按照战略、组织、机制、人才、文化、业务六条线进行了梳理。面向新的环境,提出了 Bigboss 管理体系。今天,无论是集团战略还是各个业务条线战略变得逐渐清晰、明了、聚焦;组织按照积木化组织进行打造,重点是协同和创新;机制层面围绕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展开;人才层面按照京东未来需要的 Bigboss 人才,提出了新时期京东用人标准,淘汰了不符合要求的 10% 以上高管;文化上逐步重新梳理了公司新的定位,新版使命和新的价值观;业务上全面授权给业务领导人,并且逐步达成有质量增长的共识。

决策、执行、HR、财务、技术;BigBoss

技术对于前端客户体验、对后端供应链效率、以及对一线员工福祉的提升,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了。

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

一个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两万多倍,因此,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

方向很重要, 确认重点也很重要

一个人在工作中也常常容易捡芝麻,丢西瓜。那些人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又低的工作, 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 不会遇到 非常大的困难, 但是, 人一旦习惯于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做不来了

对于我自己,经常性的花时间在写一些代码,研究一些小技术点, 是不是也是一种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

要常思考, 少做事, 甚至不做事;把事情分给别人, 安排给下属做。

当我们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人生时就会发现, 可以不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接下来,就是下决心少做事情,然后把几件该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庄子讲,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不仅学习如此, 做事更是如此。 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减法,而做减法的关键在于能够跳出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

向死而生

我们对死的恐惧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 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除死无大难

活着总是要做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的, 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要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列一个清单,然后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情开始。有些事情看似很重要,但仔细想想, 其实也是可有可无, 站在一生的角度看,放弃了也并无大碍。

老人说,死亡是人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去过每一天, 就能活出精彩。

认真想想,我的生命到底想要活出怎样的意义,我现在有个美好的家庭, 两个可爱的孩子, 站在生命已过半的角度,剩余一半,我要怎么过?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材,让他们活出自我,可能会是一个;那我剩下的应该跟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有关:通过经营好现在的公司,来实现我所要表达的意义。

我想要表达什么?公司现在做教育产品,是不是一定要让我接下来的事情跟教育相关?改变中国的教育?

我到底想要什么?成为历史的人物,还是成为一滴水花?这个直真的要好好想想

读《见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