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值得期待

对未来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就不会失望。为什么一定要买房呢?为什么一定要结婚生子呢?为什么一定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呢?我感觉可以找一些其它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人说“乱世出英雄”,我在中学时,也听老师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

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应该会涌现出非常多跨领域的大师,就像春秋战国时代一样,或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达芬奇、伽利略以及牛顿、莱布尼茨所处的时代)。

在盛世中,所有的英雄必须安分守己的推动经济机器运转,否则根本无法维生,甚至被政府的暴力机器打压。这种时候,整个社会都是鼠目寸光!

在乱世中,政府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常常是按住葫芦起了瓢,随着管控成本的上升,力度也会大幅下降。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大家会深刻思考一些大问题,人们相互交流更加频繁,社会变得更加包容,一定会给社会和个人指出更多新的方向。总之,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关于需求

乔布斯说过一句名言:问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只有当你把新事物拿到他们眼前,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它。他的意思就是开发未知领域,再把消费者领进去,他们会惊叹新世界是多么美妙,而你就成为这里的王者。

马斯克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中,成为世界首富?因为他做的都是前无古人的事情: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电动车、第一个建造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第一个卫星上网服务,第一个要把人类移民到火星……他的每一个新领域都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一旦做出成果,他就独享这些地图上新多出来的面积。

下一次当你查看地图时,请寻找地图以外的未知领域,那才是建功立业、发展壮大的地方。否则,你只看到现有的世界,你的人生就被局限在那里,为了赢得零和游戏,与对手拼死竞争一点点空间。

人才ROI

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构建好的配置,配置好的生产要素,让公司有最高的ROI,并且给每个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竞争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说明回报越好,这跟投资一样。所以我们一直跟HR部门说,我们希望pay top of the market。我们主动要求HR部门至少每年要对市场薪酬做一次定位,保持市场薪酬在业内领先。当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过来要求公司必须能把这些人配置好,发挥好,但这正是一种进取的姿态。

人生如梦

下面的文字摘自别人的channel, 我觉得写得很好,就收录下来,以后多回看,提醒自己

做了一个梦,醒来后我努力回忆,却发现最后一个场景的印象在变淡,倒数第二个场景的印象逐渐消失。

梦就像内存中的数据,如果不能写到硬盘上,断电就消失了。

人生也像一个梦,如果这辈子没有留下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没有影响过别人从而留在别人的记忆中,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人就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古人把立德、立言、立功称为“三不朽”。

过去我看了很多名人传记,常常会为自己不能为世界的进步做点什么而焦虑,我发现很多天才在30岁之前就取得了重大成就,而我在接近这个时间点还一事无成。

其实这个容易理解,我想要做的是对人类有长远意义的事,这需要我爬上前人的肩膀,看清哪里还有我可以帮上忙的,在时机成熟以后,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因为当下人类积累的经验比过去要多得多,爬上前人的肩膀,比过去需要更长的时间。查漏补缺需要时间,因为很多我们想做的,可能都有人做好了或者正在做。

所以,不过三十而已,不必过于焦虑。让我焦虑的是,这些年,我的好奇心越来越淡了。

我感觉中国人整体上很难推动世界进步的原因是,在有好奇心的时候(25岁之前)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在知识和经验、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25~60岁)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等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以后(60以后)却没了好奇心……

三个有启发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一个国外开发者的小故事。

他刚入行时,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公司只有很少几个工程师,但是每个都很强,了解很多技术,前端、后端、系统维护都能上手。

而且,他们的开发效率极高,别的公司可能花一两个月才能做出的东西,他们几天就能搞出来。不了解内情的客户,很以为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技术团队,但是其实不到10个人。

有一次,这位开发者跟同事单独相处,忍不住就问了,你们的开发效率怎么这么高?

同事解释说,团队的骨干工程师在一起合作多年了,彼此都很了解。他们以前都为军方的情报部门工作,开发军事软件。

军方的计算机是不能连网的,他们的开发环境完全不能上网,所以干活很痛苦。如果他们想在网上查一些软件资料,必须步行到军营外面的另一栋大楼。因此,上网查资料变成了一项成本很高的操作。

他们被逼无奈,只能仔细通读软件手册,把所有重要的内容都做了笔记,尽量记住。久而久之,上网查资料的次数越来越少,知识积累在脑海里,开发效率就这样提高上去了。

这个小故事想讲的道理就是,看似最笨的学习方法—-笔记和记忆力—-偏偏造就了最高的开发效率。

现在写笔记的人并不多,愿意背诵的就更少了。网上搜索一下就有答案,为什么还要记录和背诵呢?但是别忘了,只有烂熟于心的东西,你才能真正做到运用自如、手到擒来。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只提供查找知识的能力,不提供处理知识、提取结论的能力。当你需要分析、推理、判断的时候,脑海里记得的东西是最容易想到的。记得越深,就越容易投入应用、与新知识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启示就是,笔记和记忆力远比我们认为的重要得多。它们不仅可以提高使用效率,还有助于将新知识集成进入我们现有的知识储备。

(二)

后面两个学习方法,都跟诺贝尔奖得主、传奇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有关。

大部分物理学家只精通自己的领域,但是费曼几乎涉及所有物理学领域,而且能够很通俗地进行科普,他的讲义《费曼物理学讲座》是物理学入门名著,社会知名度很高。

有一次,别人问费曼,如何才能获得新的科学发现?

费曼说:”如果没有对旧事物进行大量练习,你不太可能发现新事物。”

费曼的意思是,新的科学发现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你越熟悉以前的研究,就越可能做出新的发现。

同理,新技术也是建立在旧技术的基础上。如果你想找到新的解法,或者真正掌握一门新技术,首先就应该多了解现有的技术方案。

(三)

那个人又问费曼,你懂那么多物理学知识,你的学习秘诀究竟是什么?

费曼说:”要想多学,就必须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努力学习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没有人有足够动力,长期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如果你不喜欢某个领域,就不可能不断投入时间钻研,也就不可能做到精通。

费曼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可以选择,一定要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否则你不仅很可能失败,也许还会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