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代,穷人怎么变成富人?

如何让你致富?

山岳的回答:

这是美版《Shameless》当中的情节,记不清是哪一季的哪一集了,最后女主角弟弟的话说的很透彻,那些话在最后。
女主角 Fiona 由于只是高中毕业,没有任何文凭和技能证书,一直混在社会底层,当夜店端酒小妹、超市收银员、清洁公司清洁员、杯子公司临时电话销售,等等类似的临时短工,一直找不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
终于有一次机会,她通过软磨硬泡,让以前工作过的夜店的女老板同意她租场地经营一晚,前提是 Fiona 自己负责酒水,并且预付 1000美元现金的包场费。为了凑齐 1000美元,她把家里的房产税挪用了,如果不能把钱赚回来,不过一家6口人不光没饭吃,而且还会因交不上房产税而被赶出去。
在准备过程中,当地的一个议员过来索要保护费(多半是女老板通知的),如果不交,他会打电话通知警察说 Fiona 无照经营,如果给了,他就不让别人来骚扰。夜店的女老板交过保护费的,但跟 Fiona 无关。
由于手上没钱了,找关系赊了 2000美元的酒水,说好经营完了立即还。
经营的那一晚全场爆满,她以为一切做的都很好,终于有回报了。
晚上结束后,开始算帐,桌子上罗好几摞钱,议员要走了保护费,女老板食言又强行多要了 1000美元(之前说好,如果 Fiona 自备酒水,就只收 1000美元的场地费),然后夜店服务员、DJ纷纷跑过来要当晚的服务费。最后钱给完了、还完了赊欠的酒钱后,发现只剩下 900美元,比没经营之前还损失了 100美元。女老板告诉她,这是挺好的情况了,她是经营了七、八次之后才不亏本的。
她很失落的回到家,把剩下的钱给她弟弟 Lip,让他去交房产税。他弟弟却告诉她,他已经把钱交上了,因为他骗一个富家子弟说当晚那个夜店有富家子弟喜欢的明星到场,所以富家子弟拉了不少同伴来,他通过停车收服务费、翻倍价卖大麻从他们身上赚了不少钱。
最后她弟弟告诉她,他们这样的穷人想生存,只能是通过坑蒙拐骗。
虽然这是电视剧情节,但基本上反应了一些现实。由于马太效应,社会越往后发展,穷人变成富人的可能性越低,这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种制度下都是一样的。
—————–
今天补充一下,因为发现一些鸡汤式的回答,虽然看上去很励志,但如果你不了解时代背景、也没注意时间问题的话,很可能被鸡血给打的亢奋而死。
首先,必须得承认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个人努力、勤奋,这是一个基础,一种特质,之于富人,这是穷人仅有的东西。
但是,在与其它方面产生化学作用之前,它也仅仅只是一个基础。
它不能一定带给你财富,让你变成富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最好的情况是让你满足温饱,然后慢慢从社会底层,升到中下层级别,但跟上层的富人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为什么呢?
1. 你要从0开始。富人不是。
2. 你只是一个人在战斗。富人不是。
3. 已成形的游戏规则会把你拒于大门之外。富人不会。
4. 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已经分割完毕,没有更多的资源、财富分给你了。
我们翻翻历史也能看的到,国内第一批发家的、从穷人变成富人的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时候,借价格双规制的漏洞,或找关系,或坑蒙拐骗,通过揩国家的油发家起来的。当然了,那个时候所有的资源都是统一调配的。
第二批发家的,是在九十年代,跟八十年代最大的差别在于不少是通过企业改制过程中,变国有资产为私有资产,巧取豪夺而发家的。
当然了,也有不少是借助当时刚激活、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低买高卖,南买北卖、出口贸易之类的方式,拿到了第一桶金。还好,不少是赚老外的钱,没祸害自己人。
本世纪初,电子信息、互联网刚开始发展,做个HTML的静态网站就很赚钱,卖盗版光盘就很赚钱,卖电脑及配件也很赚钱。那个时候,这些东西的利润可是很丰厚的,市场刚起来,需求量很大。而现在呢,不亏本倒贴就不错了。
举上面这些是为了说明,只有在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通过社会资源重新再分配,才让穷人变富人。
在机制完善的情况下,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你再勤奋也没用,每天只给你三斤米,你也就刚吃饱,哪有余钱去创富?不坑蒙拐骗、不巧取豪夺,想由穷变富那是不可能的,最多当个小白领。而且你现在想这么做也很难呀,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呢,不怕你发财,就怕你发了我也能发的财,然后,查你的、搞你的人就来了。
最后,再重申一下,想变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你找到组织了吗?找到当下不完善、不对称的地方了吗?你已经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了吗?
(我不太赞成 IT 业者总拿自己行业的成功个例来说明问题,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是明显的,这让其能在更短的时间积累财富,然后转行去做别的能赚钱的事,就算当房奴,也比别人更轻松一些。而且他们已经是有产者,算不得穷人了)
———-
看过美剧《权利的游戏》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小指头 Petyr Baelish 回答八脚蜘蛛 Varys 的话,

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
很多人想往上爬,却失败了,且永无机会再试——他们坠落而亡。
有人本有机会攀爬,但他们拒绝了。他们守着王国不放,守着诸神,守着爱情——尽皆幻象。
唯有阶梯真实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

再看看他的背景和成长历史,你就会知道,他是如何上位的了。
如果你翻阅过从美国泊来的成功学、创富说、励志书,你会发现,利用信息不对称、空手套白狼,这是说烂的方法,而且举的例子都是美国上个世纪、及至再上个世纪背景下的例子。现在这些方法早已被人们熟知,便捷的网络也能迅速让你了解到必要的信息,所以难度大增,成功率低多了。非法投机者的骗局也能较早的被识破,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呢,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上一些人对财富不切实际的渴望,让这些方法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有市场的,这也是传销仍然绞杀不掉的原因之一。
现实中的例子,不胜枚举,
1. 想想反腐案件中的那些不法商人。
2. 想想去朝鲜投资开矿,最后血本无归的辽宁西洋集团。(注:这个案例中的穷人是朝鲜)
之所以后来又补充了这么多内容,我的出发点,是为了让人们理解这些现实,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财富梦,设置一个合理、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你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相对幸福的生活。

 

马力的回答:

 

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于,你永远无法找到一条唯一的、可复制的路,来走自己的人生。别人的经历,被你看到时总是简化的,甚至是理想化的,这背后有太多的因素、机缘、火候等等。获得财富有很多途径,有一些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有一些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你的梦想是什么?由穷到富?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参与一项壮举?发挥自己的价值?改变世界一点点?还是,就是因为奋斗的过程才更好玩?不同的梦想,决定你要走不同的道路,决定你付出的方式、付出的程度都不同。选择了,你就要承受。
道理永远很简单,实践起来永远很难。我想分享三个最简单的道理,三个我们自己可控的因素,而不是谁是某某人的小舅子、谁上头有银、谁送对了钱谁中了彩票之类的。
勤奋+浪潮+知识
1. 勤奋
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极其简单、基本的道理,从小到大你也许已经听过太多这样的道理,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或者做的还不够,或者,没有和自己的梦想联系在一起。我不想写一篇成功学的文章,成功是教不了的,如果有个xxx成功学导师在那里各种煽情,各种催人泪下,离远一点,节省时间吧。这不是那种朋友的朋友,也不是隔壁小明家二姨等等的故事,不是电影电视剧小说里的情节,这是我们身边太多太多的例子中的几个。这不是鸡汤,不是鸡血,你是什么样的人,看到的就会是什么。很多时候热血是在你的骨子里,而不是等着被打进去。
勤奋不能保证你 100% 成功,但对于真正的穷人,却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我的堂哥,家里的情况我太了解了,无权无钱无势,典型的寒门。初中毕业后学做瓦工,有一次给家里的亲戚盖房子,后来亲戚的小孩有一段时间一直都叫他“盖房子的叔叔”^_^ 直到现在一说起这方面他经验还是很丰富。后来来到北京,来到中关村,从打工攒电脑卖电脑开始,期间各种苦。让我佩服的是,他从 ABC 都认不全的程度开始,从零开始接触电脑、从零开始学习各种知识,一直没有停歇的努力。后来我看到他教我侄子英语,有种莫名得感动。业余时间他还考了个专科学位,只是更多的是心理追求,没有实质意义,因为他已经是 老板了,某国际品牌中国区最高一级的渠道商之一。刚刚在微信里,我们还在聊是奥迪还是路虎更适合他。
从搬砖盖房子到 IT ,够跨界吧?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勤奋。一个细节,春节时我们回老家,经常是他开车,8、9个小时的高速,中间只休息不到一个小时,全程他一个人开。
以前有一个叔叔经常到我家开的店里闲聊,是我爸妈的老朋友,抽很普通的香烟,看上去没有什么起眼的地方。后来我母亲告诉我,我家旁边一个当时本地最好的小区、第一个私人银行(贷款公司),等等,都是这个叔叔的产业,资产过亿,在我们的小城里算是很不错的了。这个叔叔不识字,靠着勤奋(当然还有运气),抓住了一次次机会做起来(也没有特别的家庭背景)。有一次我母亲去和他们做生意,在矿山上,看到在寒风中他一个人裹着军大衣(山上真冷啊),还在亲自跑上跑下,非常辛苦。
现在看起来光鲜的人,大家都看到了他们的运气,却往往忽略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我在他身上也看到了勤奋。
我的好朋友和前同事,现在在一家公司做首席运营官。学生时代上的很好的大学,去一家当时很小的互联网公司实习,如同大多数人一样一步步前进,每一个阶段都在尝试新的角色,而且都做的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那家公司后来上市了)。我们一起工作的时间里,我能看到她的勤奋与努力,以及对于理想的执着和投入。当初和她隔空邮件吵过一通宵架、第二天又高高兴兴的一起喝咖啡的事我能说么…… 曾经大家一起加班到深夜、一起连轴转、一起折腾,这个过程中,性别不重要、专业背景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前进,一直前进。
大家都能看到最后的光环,有多少人知道这是多少点点滴滴的沉淀?前几天我请她吃好吃的,看到她瘦了。她说必须得跟上公司的成长,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我公司的同事,我太了解他了。家里非常普通,如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结婚时都是夫妻两个自己操办,再加我们这些兄弟帮点小忙,几乎没给父母添过麻烦。我们有一次做一个项目,在外地出差,他连续三四个月奋战,每天工作从早晨8点开始,到晚上1点结束,周末无休,就这样大家一路苦下来。他出差时有个乐趣,我前几天还拿出来“取笑”他,三十岁的人了,晚上拿 iPad 玩一个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帮他女儿刷分… 现在依然「在路上」,但是他已经在三环边买了房(学区房吧)。第二张照片左数第一个:http://126.am/frbOQ0
我们还有一个同事,加入团队时间还不算太长,因为需要适应新的专业和领域,他这段时间工作的格外辛苦,端午节我们额外多放假,我到办公室看到他还自己过来工作,周六周日也一直不停歇。我觉得他很辛苦,他告诉我:“这是成长必须的代价”。春节我们也额外放假,在正式上班前的一天,我跑到公司,想做农历新年第一个去公司的人,结果发现已经迟了…… 让大家愿意努力奋斗的,不是制度,是梦想。
写这篇文章时,我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原来没有多少出身豪门的高帅富,没有那种像一些人一样一说起谁谁谁的老爸老爸舅舅大爷如何如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朋友突然发现是富二代的感觉。我能看到的太多的例子,都是我周围的“屌丝”朋友们如何吃苦耐劳、成功逆袭、一步步实现他们的梦想的各种副本。大家都会觉得北上广的房价高,但是我身边很多朋友,一样出身寒门,一样买房买车,让家人过上非穷人的生活(原因在于我也不知道现在富人的标准是什么)。我看到的仍然是他们的勤奋。
我们身边的诱惑太多了,当我们一边抱怨命运、一边享受一个个小惬意、一个个悠闲的周末时;当我们一边感叹缺乏机会、一边浪费大好的青春时;当我们一边有一腔热情、一边却安于现状无法赶快行动时;可曾想过另外一些人正在奔跑,正在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一个产品设计的成功,需要做到极致。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这种极致。
我面试过很多人,每当我听到大家说自己非常有热情做这个行业、这个方向时,我都会想知道,那么,你现在开始行动了么?已经做了些什么努力?我们能找到太多理由了,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其实没那么多人感兴趣你自己的理由,也许只有自己才会在意。
我不太同意「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比历史上其它时代在这方面差。出身寒门的人,有太多短板,没有家庭背景提供捷径、缺乏经济基础、要养家糊口甚至接济家族,但是勤奋是一个大补丸。
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无法掌控,在这个时代,以及在任何时代。我们真正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勤奋。至少,我们还有这个选择。
我们就是寒门。
(向范冰冰老师致敬:「我没有想嫁入豪门,我就是豪门」)

2. 浪潮
《黑客与画家》里,保罗·格雷厄姆谈到的财富观很有意思(保罗·格雷厄姆是硅谷的创业大师,亿万富翁)。17世纪之前,富人们积累财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偷窃,例如战争、征税、贪污等,而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使得创造财富的速度能够超过以偷窃来积累财富的速度。获得财富,除了在资源的分配上做文章,还可以创造新的财富,增加资源的总量。无论你是去煎饼,还是自己做个 App,还是像袁隆平一样改进杂交水稻,这并没有损害到别人,但这的确增加了社会的财富,而你从中获得了收益。
创造财富本身并不是邪恶的事,也并不是只有通过邪恶的方法才能实现。尽管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并且将来会持续存在各种以损害他人或社会福祉而致富的例子(并且很多),但是没有一条路是完全封死的。企业家的才能并不应该被忽视,对风险的承担、对信息的判断等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价值,以剥削、坑蒙拐骗来给企业家贴标签,并不全面。感兴趣的可以看看《阿特拉斯耸耸肩》这部电影(或读原作)。
很多人只看到了财富所谓「原罪」的一面,看到了各种投机、各种阴暗,就觉得这似乎很神秘,觉得自己没有资源、没有关系、甚至,脸皮还很薄,错过了各种能够发横财的机会(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例如各个阶段的权利寻租等等),是不是就没指望了?难道这个社会越往后发展,穷人就越没出路了?
看看人类历史,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往往是社会变动、王朝更迭的时候。所以你能知道卖草鞋的刘备以及同样小商小贩出身的关羽张飞的创业故事,却不知道某个同样雄心勃勃励却恰巧只能继续卖草鞋的路人甲。

经济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像大海一样,有更多的浪潮汹涌而来。各种行业都在发展着,新技术的涌现、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改变、甚至就是人们口味的不同,都会让一个行业/领域兴起,而让另一个下降。创造财富的人(其实也包括掠夺财富的人),在勤奋之外,往往都是踏上了这样的浪潮。这样的浪潮,在各行各业都是存在的。机遇在变化和波动中,而非稳定中。
前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在汽车销售行业,前几年非常好,因为需求刚刚建立起来,行业仍然在波动期,从车厂提到车,加价卖出去,收益很不错。而现在,形势就要差很多。实际上这也是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体现。

无论是做生意、选择一份职业、学习一种技能还是别的,都去想想,你所面对的那个或大或小的浪潮会是什么。如果你现在选择进入一个已经进入稳定器(甚至更糟糕的衰退期)的行业,也许短期有不错的收入和待遇,但是长期的发展会被限制住。
IT 是一个大的浪潮,这背后是信息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所以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财富快速积累的例子在 IT 领域。事实上,IT 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而且这种改变未来只会更加剧烈。这种改变创造了波动,也就创造了机会。很多人觉得 IT 是个独立的行业,其实不是。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你会发现,卖煎饼都可以搭上互联网的车(请自行搜索这个例子)。早期赚钱的淘宝卖家不一定懂技术,但会做生意,能够跟的上浪潮。所以,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股浪潮,就要会利用它,而不是总觉得自己是行业外人。
在 IT 业内部,同样有大大小小的浪潮(参见《浪潮之巅》),最近的一次是正在行进中的移动互联网,不断的有公司崛起、有公司消亡,也就会有新的希望诞生。
波动期并不见得是上升期,风险会很高,这也是壁垒,早进入的玩家就会有更多的收益。有些人踩到浪潮,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聪明,还有他们更愿意冒险(当然也许他们家底本来就够厚)。我们周围太多的人,接收到来自家庭的信号就是:稳定。想想20年前的国企和下岗职工吧。没有绝对稳定,只有动态稳定,这里的稳定,是你个人的能力。错过了这个浪潮,还会有另一个浪潮,这个世界是动态的。无论如何,不要认为穷人没有机会。
3. 知识
知识不是只在书本上,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所谓「知识分子」给人的印象就是戴着厚厚的眼睛拿着厚厚的书本,但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人往往也能告诉你他们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往往的误区就是认为知识只在课堂上,在教科书里,多少年高考导向的教育造成了这种影响。很多人工作后发现,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知识,是那些在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之外学到的。
前些天一位教授朋友来拜访,聊到他们的一个学生,当年拿到一个 iTouch,兴奋的不得了,别人都在考研考托福时,他在拿着装备「傻乐」,吸收各种有趣、好玩的知识,后来还在读书便踏上了创业的道路,现在在国内已经挺知名了。这里的知识,绝不是每天老师能在课堂上传授的。
我建议学生朋友们,去积极的学那些能够让自己变的强大的知识,无论是在图书馆、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在兼职实习中。分数无法表达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
我的另一个亲戚,初中毕业,做过很多工作,后来在一些私营的铁合金工厂打工,这是我老家当地年轻人常见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很辛苦,想象一下每天在高炉旁边干活是什么感受。这里的知识,不仅仅在技术上,还在管理等诸多方面。这样的知识积累,前几年他做到了厂长,每个月收入一万多,在当地那样的四线城市已经很不错。不是富翁,但已足以归入有产者的行列。
知识是寒门子弟能够拿起的少数武器之一,是我们最容易获得的内在财富。
「希望」永远在那里。我的希望,就是大家看到这篇文字,能够燃起自己的希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无论是什么。

 

成功

本文摘自:知乎

儿童教育

认真考虑材料的结构和形式,就能大大加强其吸引力。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们没有能力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事物,所以他们把各种现象都看成是故事。如果他们想弄明白生活是怎么回事,就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下一步思考。如果他们听不懂别人的解说,就不可能记住,也就不可能仔细去思考。

所以,叙述对儿童很重要,要让他们理解!

 

对于儿童电视、视频教育节目,App制作者而言,要把东西做得毫不夸张,没有任何文字游戏,没有那些使他们困惑不解的场面。我们要教育儿童如何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即以故事的形式来思考!

孩子

通过眼球运动可以准确掌握此人在看什么

眼球运动研究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思想,即人的目光一次只能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这个小范围我们称之为“视觉距”。

我们在读书时,目光中一次只能进入一个关键字以及左边4个字和右边的15个字。我们的目光就是从这样的一组字跳跃到另一组字,然后在上面停留片刻以看清楚每个字。我们之所以能够把目光聚焦在那一部分文字上,是因为眼睛中的大多数传感器——那些对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加工的感受器——集中在视网膜中央一个叫做中央凹的微小区域里。这就是我们读书时眼球移动的原因。

如果你能跟踪某人中央凹视网膜的运动以有其注视的内容,你就能够极为准确地掌握此人到底在看什么,到底在吸收什么信息。

 

PS:

由此可见,在网站、软件等产品设计时,并不是页面越复杂越好!需要合理的安排空白与内容。尽量吸引住用户的眼球!

眼球

对股份的简单理解

股份代表了对一个公司的 所有权,所有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 利益分配权(分红权),一个是 投票权

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假设公司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既是合伙人,共同创业开办了这家公司,同时又是股东,各占50%股份。

原始股

假设当年公司除去包括工资在内的所有开销后,净利润为100万元,那么 股东1 和 股东2 各享有50万,即拥有利益分配权。

假设公司面临一项重大决策,此时两个人都具有投票的权力,如果两个人一个投A,一个投B,由于大家所持股份一样,那么就只能协商解决,因为谁也没有决策权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词--决策权,它由投票权衍生而来。如果两个人持股不一致,一个是40%,一个是60%,那么尽管两个人都有投票权,但是当一个投A,一个投B时,占股大的拥有决策权。

假设这个公司开始发展壮大,一年后已经有了10个人(股东1、股东2也在公司工作,不是只持股不做事那种),这时候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1. 动力不足问题:股东1、股东2 享有公司的所有权(利益分配权和投票权),而其他8个人没有。假设公司当年净利润100万,其他8个人能领取的只有每月固定工资和年底的年终奖,这100万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当这些利益和他们没有关系时,那么他们努力工作共同致富的动力就少了,因为反正干多干少干快干慢都拿固定工资。
  2. 人才流失问题:这8个人当中,有可能会出现能力强过股东1、股东2的人,这样的人除了在乎利益分配权以外,通常还希望能够更多参与公司决策,即投票权和决策权,因为这样才能施展才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会离开。

公司的很多问题其实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公司的利益分配权、投票权属于持股的2位股东,但是日常运营却由10个人共同完成,如果运营的人无法更多地分享到公司成长带来的好处,那么就会缺乏动力甚至离开。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向员工让出更多股份,或者至少是向中层干部、潜力人才让出股份,这样至少公司的关键人物有了利益分配和投票权,做起事来会更带劲,对公司也更有归属感。

但这样同样会带来问题:

  1. 投票权和决策权实际就是对公司的控制权,让出股份越多,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权就越少。有一些公司创始人为了更多融资,让出了过多的股份,结果自己最后又沦为了打工者。
  2. 当为中层干部让出过多的股份时,除了降低了自己的掌控权,同时还有可能形成公司内部部门间的斗争。

解决上面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将股份的两个属性分开:将利益分配权,称作分红股;将投票权,称作原始股。那么此时10人公司的股份构成就可能像下面这样:

 分红股  原始股

2位创始人仍然占据100%的股份(原始股),但是只分享60%的利益(分红股),其余40%分给员工(钱多多分给大家没关系,但领导权还在我这里)。这里有些员工可能觉得自己又被剥削了,为什么不是创始人占40%,其他8个人占60%?因为发到这8位员工手里的钱,基本上都被吃喝玩乐、吃穿用行消费掉了,而创始人手里拿到的钱,大部分还会继续投到公司里,将盘子做大、蛋糕做大。

如果将总利润中创始人继续投入到公司的部分,单独剥离出来,虚拟为一个持股人,该持股人就叫做“公司”。假设这部分的股份占比是50%,那么上图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分红股

可见,两位创始人真正拿去胡吃海喝消费掉的钱,与员工是一样或者相当的。

上面的做法可以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但仍没有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因为一些人才不仅关心有多少金钱利益,还关心能多大程度上施展才能。与此同时,当公司逐渐长大时,公司创始人也需要精明能干的人才参与决策,以避免犯错。除此以外,基层人员的声音也需要听到。因此,在投票权、决策权之外,还有一个话语权,话语权是每位员工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管理层和创始人应该能听到这些声音。

对于公司的管理层,应该让他们拥有投票权,但决策权暂时保持在创始人手中(只需要提高创始人在投票权中的占股比例即可)。此时,管理层是否掌握原始股已经不重要,如果管理层拥有了原始股,就拥有了内部斗争的资本和筹码。此时,创始人手中的原始股其实只有象征意义,假设其他8位员工中有3位经理拥有投票权,且各占15%,那么此时的股份构成可以像下面这样:

  分红股  分红股  投票权

此时,尽管原始股只有象征意义,但它代表的是对公司的控制权,因为分红股、投票股都是可以被取消的,但原始股是无法随意取消的。

当遇到确实优秀的人才,并且创始人能确信他不会带来内部斗争的时候,可以考虑分配原始股给他。

当遇到满足上一条,并且能力超越创始人的时候,可以将决策权部分或者完全下放给他。此时,如果公司已有规模,创始人可以功成身退,当个舒服的股东;如果公司规模较小,可以在公司继续工作。

最后说一下公司的估值,即公司有多少股本用来分。我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

深圳典型的小区,75平的房子,月租金4500,售价210万。那么每年这套房子创造的利润是5.4万元,与房屋售价的比例是:1:38.9。

按照这个比例,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创造的利润是100万,那么它就值3890万。

当然,房子的泡沫太大,水分太高,砍去一半,按1:20作为比例。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利润是100万,那么它值2000万。按1股1元来算,可以分为2000万股。

实际操作中,公司估值按多少比例都无所谓,大家只要知道自己的分红股比例,以及总利润,然后乘一下就可以得出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钱了。估值在融资的时候就很关键了,因为出让多少股份换取多少资金,取决于公司现在的盈利水平和未来的盈利预期。

本文摘自:http://www.cnblogs.com/JimmyZhang/archive/2013/05/31/3109583.html 作者:张子阳

股权

软商创业

创业业时的好点子不重要

因为下面两个原因的存在,所以创业时的一个好点子没有通常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1. 想出一个好点子很难,因为社会分工已经很细,你想到的几乎总有人比你先想到了。
  2. 就算你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但不被模仿很难。

苹果花了10年时间成为手机领域的老大,请问,苹果出道的时候:

  1. 有没有智能机?有啊,Windows Mobile、塞班
  2. 手机行业有没有巨头?有啊,诺基亚,三星
  3. 有没有大屏触屏机?有啊,高端商务机

但是,苹果照样可以取得现在的成就。

那么哪些是重要的呢?

  1. 拥有一个优势互补、协作顺畅的团队是重要的。一个人能力总是有限,不可能样样兼顾。
  2.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踏踏实实做事是重要的。谭木匠不过是卖梳子的,都可以做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可见从事什么行业不见得那么重要。
  3. 选择好一个发展方向,哪怕这个方向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

没有装到口袋里的钱不算钱

在创业初期,要牢牢控制住风险,任何意外和不小心,都有可能给你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做预算的时候,不要把可能收到的钱算进去。比方说,你预期下周有一笔5W元的进账,而你这周要租写字楼,你盘算着究竟是租 7K/月的 还是 10K/月的。因为你想着下周就有5W元的进账,那个客户已经信誓旦旦地说下周就签合同,打款。然后你就去租了10K/月的,但是,实际上,该客户可能会临时变卦,可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出差,可能当时的承诺只是面子上好看一些根本没当真。这些都是你说不准的,而你现在公司的体量又很小,经不起太大挫折。因此,做预算时,还是偏向于保守一些,没有装到口袋里的钱不算钱。

机会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不要抱怨别人机会好,自己机会不好,不要老是坐等机会出现。不要好高骛远地总想要做大事,对小事情不屑一顾,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细节开始做起。

史玉柱的接班人,新CEO是刘伟,也是史玉柱最早的员工之一,职务从普通的文秘、人事部长、副总裁,到2007年9月起任巨人网络总裁。注意到她曾经的一个职务“文秘”,文秘做到CEO,如果不是将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那基本上是没什么机会的。

因此,从现在起,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任务,认真对待每一位员工。只要不断努力,你就会在努力中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

跟合伙人说几句话

我发现你们的一些思维还是没有转变过来,比方说,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和你合伙干,我只要每月4000块就可以了,够我生活就行了”。我就想问一下:“我来保障你的基本生活,我的基本生活谁去保障呢?没有人!”如果你想做我的合伙人,那么你就是创业者,就是老板,老板是给别人发工资的,不是被发工资的。我们从公司里拿钱,那不叫“领工资”,那叫“分成”。如果当月公司没有进账甚至亏损,我们不但拿不到你所理解的“工资”,甚至还要投钱到公司里。一旦你有这种旱涝保收的想法,在我眼里,你就变成员工了,根本不是什么合伙人,虽然你一个月只要4000块。我觉得,想成为合伙人,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我和你合伙干,公司没有利润的时候我不拿钱,有了利润以后我们再分成创业

 

本文摘自:http://www.cnblogs.com/JimmyZhang/p/3183189.html。 作者:张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