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自己留太多的后路!

做生意的人会给自己留这样几种后路:
做小生意的人,会给自己留很多的后路;
做大生意的人,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做事业的人,会把自己的后路全部绝掉!

我做过小生意,我很了解做小生意的人的心态,他们通常会这么说:
“我做小生意,能赚钱,投入又不大,就算亏了,我已经想好出路了,要么回去上班。要么马上调转枪头,做别的;也就是说鞋子卖不好,我可以去卖帽子;帽子卖不好,我可以去卖裤子;裤子卖不好,我可以去卖袜子;反正,这些都是我的后路,我不会没钱赚的,也不会亏到那里去。反正,打一枪换个地方。”
这对做小生意的人来说是对的,所以,他们就不会亏到哪里去,因为他们给自己留下了很多的后路,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山穷水尽,他们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一亩三份田,日子很逍遥。
大生意的人,通常也会给自己留有一条后路。这条后路通常是为自己留下一笔养老的钱。他们心里,一般会这么想,就算失败了,这留下的钱也够自己下半辈子过上“小康”的生活了。
做事业的人,通常会把自己的后路全部绝掉。我碰到过很多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也些青年每天都叫着口号说,“我要创业,我要成为中国的盖茨,我要赚多少的钱,我要……”但我通常会问他们一句,“既然你有这么多的理想,那你为什么不去干?为什么还不去辞职?”于是,他们没有声音了,回答倒:“我现在的工作很好,一个月5、6千元,万一我失败了,再找这样的工作是很难的。我下不了决心!”
呵呵,他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打虎壮士,天天喊着要去打老虎,但没有行动,于是只能每天描述老虎是如何如何的可怕,呵呵,这样的人是最没有出息的。
我想,这就是城市里的人缺乏冲劲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后路太多、而且也太好,他们总是把自己手上已有的东西捏得紧紧的,生怕失去;或者他们也会去创业,但却给自己留下了好几条后路,生怕自己到了最后一无所有。
有个猎人带着一只猎犬去打猎,“砰”的一枪,猎人打到了一只鹿,但没有打死,只是受了伤,于是猎人命令他的猎犬去追。猎犬接到命令,二话没说,嗖得一下窜了出去,但半个小时过去了,猎犬低垂着脑袋,空手而归。于是猎人很惊奇,问到:“鹿呢?”猎犬穿回答到:“没追到,让他给跑了!”“跑了?”猎人很诧异。“跑了,的确是跑了”,猎犬很委屈的说到。一只没有任何伤病的猎犬为什么会追不到一只受了伤的小鹿?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砍掉产品80%的功能 集中力量把那20%做到八十分以上

昨天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句话:“砍掉这个产品80%的功能,集中力量把那20%做到八十分以上”。作为一名基层码农,这本是一句对某些产品状况无可奈何的吐槽,没想到收获了很多不明真相群众的赞扬、反驳以及误解。

为什么产品要做减法?

  当然,这的确是一句很没溜的话,砍掉产品功能当然不能儿戏,何况砍掉80%。而80%、20%显然也只是不准确的感性数字。那么为什么要砍掉产品功能,砍掉哪些产品功能,以及如何砍?

  个人认为,根据与用户需求、产品主旨的契合度,产品功能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核心功能:例如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IM的通信功能、电子商务网站的购物功能、门户网站的内容发布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直接满足用户需求,是产品最核心的部分。不用说,这些功能只能逐步强化精细化,绝不应该砍掉,除非产品转型;

  2,系统工具:例如社交网站的私密通信工具,电子商务网站的搜索工具、BBS的用户管理功能等。这些工具并不直接满足用户需求,但却是满足用户需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功能有可能利用的频率并不高,例如网站黑名单功能,但却是一个成熟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绝不可以因使用频率低而更改其主旨,更不应该砍掉;

  3,附属功能:例如QQ的QQ秀与好友印象、微信的游戏、百度的贴吧等等,这些功能满足用户的附属需求,它们附着于主需求之上。良好的附属功能是产品微创新非常重要类型,可以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4,附加功能:例如搜索引擎与门户站点的广告功能,给其它产品导流功能,以及“与产品主旨无关的功能”;

  产品做减法,更多的是第四种。部分功能的附加是无奈之举,例如广告,这部分功能不是不应该砍,而是不能。能砍掉的更多的是“与产品主旨无关的功能”。那么,何谓“与产品主旨无关的功能”?为什么又要砍掉它?

  数年以前,谷歌出了一款叫做iGoogle的工具,一时风靡。这款工具上,用户可以把自己需要的功能添加到一个页面上,包括自己的邮箱、日历、天气预报、记事本等等。在这个页面上,可以只登陆一次,做很多工具的事情,非常美好,中国包括百度网易等很多公司都做了类似工具,但逐渐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用户不习惯这样用系统,用户只希望在一个平台上满足自己的一个核心需求。去饭店就是去吃饭的,去电影院就是去看电影的,去图书馆就是为了借书的。正如同上百度就是为了搜索,上QQ就是为了通信,上人人就是想看看同学,从来没有一个平台能把所有用户需求都满足。

  产品主旨的选择是非此即彼的,是人人就不能再是微博,是微博就不能再是微信。同样的功能,不同的细节与呈现方式,会使得产品的主旨并不一样。人人、微博、微信都有长短内容发布功能,都能跟用户建立关系,都能看到用户的发布信息,这些功能点很类似,但是其功能的细节不同,于是它们是不同产品,用户对于它们的定位与期待是不同的。

  所以电影院不能再去添加饭店功能。当然,在电影院可以出售饮料与爆米花,因为满足的是用户“看电影时候的就餐需求”。饭店不能再去做电影院,但在饭店放一个电视往往也可以提高就餐者的体验,因为满足的是用户“就餐时的娱乐需求”。刻意的附着与悉心的附加,两者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那么,是不是“附属功能”就越多越好呢?也不尽然。一个系统过多的“附属功能”,尤其是低质量“附属功能“的附着,也是一个灾难。产品功能都是消耗用户资源的,需要消耗用户的认知能力,需要让用户点击,需要消耗系统的位置。如果用户不用,或者用的太少,这些资源就白白浪费,浪费过大的时候,灾难就产生了,用户的将很难辨清产品主要功能,会看不懂系统,直接的恶果就是老用户的厌烦,新用户更是很难融入。

  总体而言,产品功能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多就越能够给予用户更高体验。让产品承载多少附属需求与附加需求,需要良好的掌控把握。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发资源的有限。

  既然产品功能消耗用户资源,那么如果产品消耗的资源不能大于给用户产生的价值,就没有意义,甚至是负分的。如果说一个八十分的产品,可以给用户创造八十分的价值,那么只有六十分的产品,可能并不能给用户创造六十分的价值,甚至不能给用户创造任何价值。

产品设计

把常用的功能放在显眼的位置, 能够轻松触及。 以前用过MS 的 WM, 里面的退出程序按钮真的是让人蛋疼的紧,好像跟你在说,“就是让你关不掉我”

一个好的状态过渡动画会让你感觉更加的舒心,特别是在等待的时候, 漫长的等待时间会让人抓狂,如果有一个动画或者是文字信息会好很多

 

认清市场和自己,界定能力的界限。在可以做的时候不做,是克制的智慧。

什么地方应该深入?什么地方应该浅显?为什么一个点击动作就需要如此心血,大家都喋喋不休的多任务却简单限制?在各种维度上,对“度”做恰到好处的把握,却非平常。

音符的重与轻,词句的增与删,色彩的浓与淡?

自古而来就是艺术

创业公司:产品企业版和个人版怎么定价?

本文来源于:创业邦 作者:张晨辰

1325817093338

一定有人关心初创公司的产品定价该怎么定价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提供网上的服务既B2B 又B2C的创业公司来讲,它的产品个人版和企业版的价格是怎么定出来的?而我发现了一个甚至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看起来差不多的服务,企业用户的个人平均收费比个人付费用户要偏高?

 

在有些产品的个人用户中,他们提供免费服务。接下来如果需求变大,用户升级之后,作为高级个人用户,每个月要交一定的费用。如果是企业用户的话,通常根据企业的情况而变动。而在咨询之后,得到企业服务的报价,如果分摊到每个员工身上,比每个员工自己注册个人收费帐户要贵。这是为什么?

这种现象叫做渠道冲突。而作为公司而言其实是在分别服务不同的客户群体:追求更高要求的个人客户和想要得到团队服务的企业用户。这两种客户群体都是大爷。他们对公司盈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都需要非常认真的对待。所以提供不同的服务来保持用户粘性和忠实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常情况下来讲,个人用户对产品价格的变动都比较敏感,因为他们都从自己的口袋里拿钱出来买产品。那作为创始人,对于这个客户群体所采取的态度是:薄利多销——尽量在初期将客户群的数量变大。拥有大数量的客户群,将来才有可能有提价的空间和余地。所以决定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就不是榨干每个用户。而珍重重要的主导因素,是依据成本。在参考成本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升华一下,我们可以借用一个学术一点的词,就是成本加成定价法(price-based pricing) 。这种定价法也适用于所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对于个人付费用户而言,企业用户当然期待企业服务要求比个人用户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效益心理就是我们所谓的1+1>2。相应的,他们也愿意付更多钱。甚至像我刚才提到的,甚至按照人头算的话,差不多的产品,比个人付费用户还要贵。这样的定价策略,叫 value-based pricing。它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定价,让产品定价与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策略的前提就是企业客户对服务的认可程度。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很难提供成本相似的服务,而却让一种用户去付成本定价策略产生的价格而另一种客户付价值定价策略产生的价格。这时候,作为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你会怎么做?

 

看更多的实际案例,可以发现公司都会分两种情况来操作:

 

第一种情况非常常见,在服务中,多添加企业支持元素。讲白了就是同样的产品成本,但是多优化与企业相关的服务。比如说Yammer,它在企业服务中,就强调了服务所谓企业级别的支持,IT管理功能,可是这些功能如果是一个个人用户,也可以接触到,只是没有相对的优化整合而已。还有很多企业版和个人版的软件,可能相差的功能也就几个,可是价格就差了几倍。这个可能就是原因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主打不同的品牌。虽然是相似产品,可以包装不同的网页,利用不同名称,来达到价格区别对待的效果。这个方法经常在生活中发生。同一个药厂生产不同的品牌的维生素,价格就可以开得天上地下。可是对于药厂成本上并没有太大的却别。用在网络服务公司上,当包装成本更加小的时候,这种策略就更显功效。

当然,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区分客户群体,了解用户心理,是决定定价的基础。永远要和用户在一个鞋里,不然怎么让你的客户乖乖买服务?在推广两种策略时,创立不同的品牌或者做整合凸显功能都是好方法, 可以来解决渠道冲突的问题。

 

当然相信在定价策略上,一些有更多的解释方式,但是以上不失为一种好的解释。(作者:PlusYoou创始人之一 张晨辰)